物理思考能力該如何建立?


Recommended Posts

在準備物理競賽時,總會遇到一些概念上無法連接的題目,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已知的公式與所給的條件,看完詳解總是會嘆口氣,因為那種障礙已經不是增加知識(讀更多書)可以突破的,感覺就像是天份的問題,有人說:可以靠經驗彌補,可是在時間的壓迫下,要累積足夠的經驗似乎不太容易。

如果是像這種"邏輯推演能力"的不足,大家會如何補強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從最基本的物理觀念出發

列式計算前 掌握住直觀想法

( 背後必須有正確的物理觀念 )

清楚地在腦中或紙上列出與想法相對應的解題流程

以上是平時解題目的良好習慣

( 有點抽象,是我的老師跟我說的 )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五官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遇到毫無頭緒的題目

可以試著去了解詳解的想法

( 看玩詳解,要再自己重解一次,同時對自己解釋一次 )

當你真正了解詳解的想法與背後的觀念後

可以多做些類似的題目

在其中延用新學到的解法

久了自然會熟悉

我本身接觸的是物奧的題目

初試給我的感覺是要活用公式

複試跟決選除了對物理觀念要深入並熟悉外

微積分與模型化 ( modeling ) 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相對於初試,他們考的是真正的物理分析能力

如果指考題很有把握,能輕鬆解決,初試就沒什麼問題

要下功夫的層次是解析物理問題的能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關於那個"模型化"的能力,你可以講得深入一點嗎?因為我想我主要缺的就是那樣的能力。如果方便的話,可以舉個例子嗎(你是如可做分析的)?順便把那個"解析物理問題"的方法講解一下好嗎?

ps你有參加今年的選訓營嗎?如果有,那我因該認識你喔...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同學,不好意思,我是前年參加的,只考到複試

去年,為了準備今年的基測,並沒有參加

過程並不甚順遂

打個比方

複試裡面出蠻多次類似這種題型的題目

「假設大氣溫度處處相等。已知地面氣壓,試導出高度與氣壓的關係式」

我想,我兩年前在考場上看到這種題型時

腦中是一片空白

那時我所欠缺的,就是模型化的能力,而微積分能力又相當薄弱

自然沒有得分的機會

對於這題

在詳解上看到的解法通常是

「假設在高度h處,有一塊高dh 底面積為A 的薄空氣塊」

( 第一步就是模型化的關鍵。狹義地說,以數學觀點與方法承接物理想法,就是模型化 )

到這個時候,已經拿出一塊空氣做為對象

這時候我會想:現在要求什麼?已知什麼?

直觀浮現:氣壓是由空氣的重量所造成

在這個空氣塊下方的另一個空氣塊

其壓力即為「原空氣塊壓力」加上「原空氣塊重量」所造成的新壓力

上面這句話自然變成:

P(下) = P(上) + (dm)g / A ( 取了微量 dh ,其質量亦為微量 )

P(下) - P(上) = (dm)g / A

dP = (dm)g / A ( 微量 dh 有微量壓力變化 dP )

這邊大致上用到的是"處理微量"的能力

做到這一步,開始回想最初的問題:壓力與高度的關係式

現時的新目標,要把 dm 換成 dh

以便求解

式子裡的 dm 是什麼?跟 dh 有什麼關係?

對象是氣體,而又要把質量轉為長度,心中出現兩個式子:

PM = DRT

(dm) = (dV) * D = (dh) * A * D

= (dh) * A * ( PM / RT )

把 dm 代回,將微量換成 dh :

dP = [ (dh)g / A ] [ A * ( PM / RT ) ]

= (dh) * P * Mg / RT

到這一步,已經把式子整理成待求關係的兩未知量與其微量

以及常量,視題目所給已知條件,判斷進行代換與否

這是最常見而最基本的其中一種微分方程

分離變數:

( 1 / P ) dP = (dh) * Mg / RT

兩邊積分:

( 上下界: h ~ 0 . P0 ~ P ) ( 這邊很重要,決定P0 ~ P 的積分順序源於前面的"P(下) - P(上) = dP" )

ln (P0/P) = (Mgh / RT) + C

代入已知條件 ( 已知地面氣壓,這裡設h = 0 時 P = P0 ) 求得 C = 0 後帶回得:

ln (P0/P) = (Mgh / RT)

P0/P = exp (Mgh / RT)

P = P0 * exp (-Mgh / RT)

到這邊告一段落,通常會是第一小題

這是我的標準流程

1. 抓住直觀

2. 適當地模型化

3. 確認已知、未知與代求量

4. 思考變量之間的關係,所牽涉的物理定律,列式

5. 求解

希望能幫助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感謝你的回應,那麼我再深入問一個問題:如果問在出在直觀部分呢?比如你的想法一開始就錯了,然後你繼續做下去,發現矛盾然後卡住,你往前檢查發現問題出在一開始的假設,但是確無法脫離那個想法的陰霾,因為通常有的主觀意識後就很難再創造新的概念,如果是這樣,在"沒有"時間限制與"有"時間限制的狀況下,你會如何做呢?

還有另一個問題:你在文中提到你在思考的時候會自問:要求什麼?問題是什麼?這類的"自我對話",但是你不覺得這種自問所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你開是自問前就已經知道的想法,換句話說,想要靠自問來引導自己思考其實不太有效,至少對我而言這樣的成功次數並不多,還是你的"問句內容"有一定的流程?比如現問Q1,然後Q2、Q3......最後就會引出想法之類的?

ps你是國中的時候參加的喔!!太厲害了吧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jimmyk123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對於你的第一個問題...

很單純,既然已「意識」到思考被主觀所操控...

...已經「意識」到的情況下,總有辦法做些努力去克服

真正的困難,出在另一種人:他們總不肯跳脫主觀想法,也從不審視自己客觀與否

要避免直觀產生錯誤

個人的想法是:培養直觀盡量以「多面向」和「精準」為目標

不管是靠經驗,還是靠天份

做題目的 謹慎 與 眼光 有很大程度由臨場表現所決定

冷靜,不煩躁

看著一樣的字句

就能有不一樣的視野

( 就字面上的瞭解,建議你對自己模擬施測,一次做一屆。現時之下,至少先掌握手感 )

有關你的第二個問題

這是一種稱為「標準化流程」的解決問題的模式

不好解釋,但反過來說,「非標準化流程」的意思就是亂槍打鳥

科學的發展,傾向由統一的理論解釋萬物

問題的解決,傾向由統一的流程求解

說是自我對話,不如說是

在各個解題階段都會產生的「推進的自覺」

簡單來說是往下一步發展的自覺

久了以後

會發現自覺並不能隨意產生

自然會有把解題流程整理成一張 list 的想法

我個人的流程就如前述:

1. 抓住直觀

2. 適當地模型化

3. 確認已知、未知與代求量

4. 思考變量之間的關係,所牽涉的物理定律,列式

5. 求解

到了這個地步,真正需要自問的是:「我有沒有照著流程解題?」

或者是:「解題出現矛盾,是前面的哪一個步驟出現問題?」

有很多層次是要靠雙手動筆多做題目,才能夠深切體會

希望對你有幫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根據你的想法,你認為要培養"多面向"的直觀,精準我就不說了,因為那比一賴於經驗上,但是所謂"多面向"是指什麼意思?是一次想到很多種想法的意思嗎?那麼又該如何培養呢?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有點搞錯我的意思,我主要想問的不是那個流程,而是"如何推進",白話一點,我想知道"當你想不出來時,你會做什麼?"比如你所舉的例子中,如果你一開始根本沒想到要用微小空氣的質量進行微量分析,你會做什麼?又比如說你在模型化時沒有想到要用pv=nrt,你會怎麼做?我主要不是想問你關於這兩個問題的分析,我想問的是:不論是競賽或是平時思考,一定都會遇到腦袋"當機"的狀況,如果你當機了,你會做什麼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些東西硬要從字面上解釋,實在有些困難

可能還會講到自我矛盾

希望我給的一些想法對你能有幫助

但還是希望你能自己去體會

------------------------------------------------------

大概瞭解你的意思

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在每次看到題目後的十秒鐘內

擬定出解題流程

總會有腦筋空白的時候......這是你的想法吧

「多面向」,就是朝各種不同角度去看一個問題

「是否可以推出非保守力做的功?可以用力學能守恆嗎?」

「或許這題裡的某些對象做為一個系統後,可以套入動量守恆...」

「有很多力指向同一點,設個轉點在那兒,說不定能弄出什麼...」

有可能臨場迸出這幾種想法

手無法同時去實行

但可以先擱置在腦中某處

在其中挑一個,你認為最有可能成功解題的想法

( 也是得靠經驗 )

遇到死路

就還有很多路可以走

意思是說,在無法完全掌握題目之前

多面向總比單面向來的保險

如果你一開始根本沒想到要用微小空氣的質量進行微量分析,你會做什麼?

我遇到這題的當下,第一時間是先抓住 壓力 與 高度 兩個變量做為主軸

腦中的延伸思考:壓力對於氣體,「一塊氣體」,是狀態量

而高度...這「一塊氣體」的高度會怎麼影響他的壓力?

是這樣想的

我發生過的當機

是「卡住」

而不是完全想不到

真正完全想不到的情況

是看不懂題目的時候

建議可以去回想做過的題目

學過的物理定律

想法很快就會有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