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學區的劃分與城鄉差距的續存─論十二年國教免試就近入學(6/14新增資訊)


Recommended Posts

最近有個議題開始慢慢受到重視,

便是頗具爭議性的十二年國教。

每個人對這項教育政策的認知都不同,

尤其是後三年是權利不是義務這一項也還有很多人不清楚。

個人對於這項政策亦不是有全盤的了解,

但免試就近入學學區高中職這個方案是個人比較注意的地方,

抽籤或者是看在校成績這一類說法在新聞報導上都有看過,

就近期而言看到教育部公布的草案應是以抽籤為主,

我看到這項措施的第一個想法是:「原來想念哪間學校還要算一下機率,碰一下運氣。」

不太懂這種方式為何可以被冠上讓學生適性學習的美名?

簡單來說我對於這個部分是持反對立場的,傾向於維持目前以基測的方式來選擇學校。

當我查找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問與答」( http://140.111.34.179/public/download.html)

問與答(工作要項)

看到如下的問答:

Q6:免試就學區為何採「縣市行政區」為規劃原則?是否符合就近入學概念?

A6:分析全國公、私立高中職學校97-99 學年新生入學基本資料發現,從「直轄市及縣(市)

行政區」的範圍來看,全國之公立高中、私立高中、公立高職、私立高職入學比率平均

值均可達80%以上。綜上分析,採以「直轄市及縣(市)行政區」為規劃基礎,較能符

合現況及學校招生與學生入學期待,且亦清晰易懂,並能配合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權責。

另就近入學與共同生活圈之概念一致,以「直轄市及縣(市)行政區」為免試就學區規

劃之原則,除符合共同生活圈的概念外,亦可顧及到交通建設造成生活圈的變化等因素,

且高中職生上下學可以有更大的通勤距離,其通勤及活動能力較高,

故採以「直轄市及縣(市)行政區」為免試就學區之規劃,較能符合就近入學概念及反映實際現況。

我不明白一個打著以「縮小城鄉差距」為目的的政策,

為何會選擇以縣市作為學區劃分這種事情?

一個在國中階段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卻能夠在高中階段解決?

5768045782_7225d82fc2.jpg

2011/05/28 08:42 攝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太平洋SOGO對面騎樓牆上

這張照片算是可以描述現下家長搶學區造成的情形,

從其中一項賣點是地屬仁愛國中(屬所謂北市明星國中)的學區可以看出,

明星國中會因為學區住宅的搶購導致該校周圍地價上漲,

而該類型國中每年能夠錄取前三志願的畢業生人數(比例)都十分可觀,

實際數據可自行上網查詢(例如:http://dgnet.com.tw/articleview.php?product_id=1096&issue_id=617&article_id=2974)

或者是詢問知情的校友。

個人居住於基隆市安樂區,自學區內的公立國中畢業,

就個人所了解,區內各公立國中的基測成績情形皆遠不及北市明星國中,

以我畢業的國中為例,當年畢業生能夠錄取前三志願的人數僅有四人(第一志願0人),

而其中一位若是無特殊條件加分則無法錄取,一個年級的人數約320人,

因此若以四人計,則錄取前三志願的畢業生百分比為1.25%,

若以三人計,則百分比約為0.94%。

除非父母有雄厚的財力能夠事先轉學至其他學區,

否則學生就只能繼續待在原學區內就讀,

繼續接受城鄉差距所造成的影響─不知道該努力到什麼程度,

在相對落後的學區,

周遭的同儕會使相對優勢的人不清楚自己就全國而言是否也具有相對優勢。

換句話說,就是相對落後的學區裡面能力較佳的學生,

就全國而言可能未必亦是能力較佳,

而該學生卻可能因為已在其原本的學區內佔上風,

而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全國而言並沒有他原本認知中的優勢存在。

簡而言之,就類似於所謂「井底之蛙」。

國中課程較為容易,影響可能還不是那麼大,

就難度更高的高中課程而言,這影響極有可能會比國中大上許多。

更為不滿的部分是,

一個人生下來,他並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生在什麼家庭,

沒辦法選擇父母的社經地位,

卻礙於先天的條件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

無論他後天再怎麼努力,都只是枉然,

可能頂多換得父母的一句話:「對不起,我們沒有那麼多錢。」

然而,無論是教育部又或者是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團體,

對於這個部分我聽不到什麼討論的聲音,這令我十分的訝異與無奈,

城鄉差距的問題一直不被重視,頂多能夠單純的成為一個口號而已。

十二年國教的政策目標寫著:「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

卻不先解決國中階段就已經存在的問題,

一直聽到高中職「均質化」的口號,

連國中都做不到「均質化」了,何來說服人高中可以做到。

如前所述,使學生在高中階段繼續受到城鄉差距所造成的影響,

該是促進階層流動的教育反而變成階層流動的絆腳石,

這是我所不樂見的。

2011/06/12 新增

這篇報導有提到基隆市各國中今年申請入學錄取第一志願的情形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23713

2011/06/14 新增

【新聞】103學年 免試入學 12年國教不計在校成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3/78/2t7gd.html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散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問個小問題,明星國中(例文中之仁愛國中)錄取前三志願的高錄取率,一開始是由何而來?^o)

是環境,師資,還是政策?

環境跟師資都是有可能的吧

(至於政策我就不太了解你指的哪方面)

此外以前初中是用考的

有些明星學校就是以前初中的前幾志願=w=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問個小問題,明星國中(例文中之仁愛國中)錄取前三志願的高錄取率,一開始是由何而來?^o)

是環境,師資,還是政策?

個人並沒有完全的了解

只是單純的就這個現象而言

對於您的問題

我自己的看法是:

應該說先政策,後環境

當九年義務教育還沒實施前初中是需要考試的,

明星初中在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後變成國中,

不需考試入學,然而社會大眾仍以該校為明星國中視之,

周圍搶學區的情形開始發生,地價開始上漲,

而能夠成功搶到學區的家庭其社經地位有一定的程度在,

而社經地位通常又與家長的教育程度有關,

家長教育程度高雖然並不是絕對和子女成就成正比,

但就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其實不太懂

免試就近入學是指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就近讀一所高中嘛?

其實我覺得這樣也不差

我讀的國中也算是半個明星國中

當初我們班上也是有不少人從各個地方跨區而來

看他們明明家裡旁邊就有國中

卻為了升學率什麼的 每天要辛苦搭很遠公車來

如果可以真正做到就近入學的話應該也不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其實不太懂

免試就近入學是指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就近讀一所高中嘛?

其實我覺得這樣也不差

我讀的國中也算是半個明星國中

當初我們班上也是有不少人從各個地方跨區而來

看他們明明家裡旁邊就有國中

卻為了升學率什麼的 每天要辛苦搭很遠公車來

如果可以真正做到就近入學的話應該也不錯

依教育部提供的資訊應是指,

依直轄市、縣市行政區劃分學區,

而以填志願並抽籤的方式決定學校。

我個人反對免試就近入學就是因為這會讓城鄉差距持續的存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環境跟師資都是有可能的吧

(至於政策我就不太了解你指的哪方面)

此外以前初中是用考的

有些明星學校就是以前初中的前幾志願=w=

紅字的話,我倒覺得不一定。

因為我讀的國中就是早年台南這裡的第一志願(台南市中),現在卻還滿慘的。:$

-

台南這裡的第二志願(南二中、家齊女中)似乎也開始辦抽籤入學了,個人很不贊成,

我不認為讓明星高中附近國中的學生就近就讀是真的縮小城鄉差距。或許會讓搶明星學區的現象更嚴重也不一定。^o)

-

個人還是贊成保留基測,給需要的人一個機會,畢竟不是每個孩子的爸媽都有錢幫他搶到明星學區的。

也至少,能讓我有機會選一間離家有些距離,通車至少半小時xd的高中,而非硬是被學區劃分到住處附近的學校。

一點淺見。: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樓上同為二中人+1

我們老師也提到了,我們學校剛好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

像是南一中.女中因為本來就是第一志願的明星學校,理所當然獨立招考

我們學校正好不上不下,學校的行政單位好像還在弄到底要不要獨立招考的問題

當然,我還是認為保留基測好

免試入學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現在各高中的生態呢

普通學校沒辦法,配合政府搞免試

反觀明星學校呢,感覺就是"政府怎麼搞干我屁事,反正我是明星學校我超強,我要獨立招生"

然而,我們二中到底是哪邊呢......

這樣城鄉差距我想也不太可能會縮小

所謂的明星學校還是一樣只收考試進去的優秀學生,社區化根本不可能

然而,作父母的當然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會要子女去考所謂明星學校

這樣反而更麻煩

基測的申請跟分發很好啊,執行這麼多年了,每個人因為相應的分數進入相應的學校很正常啊

程度相當的同儕相互競爭才會進步不是嗎

真是搞不懂搞政策的腦袋在想什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紅字的話,我倒覺得不一定。

因為我讀的國中就是早年台南這裡的第一志願(台南市中),現在卻還滿慘的。:$

-

台南這裡的第二志願(南二中、家齊女中)似乎也開始辦抽籤入學了,個人很不贊成,

我不認為讓明星高中附近國中的學生就近就讀是真的縮小城鄉差距。或許會讓搶明星學區的現象更嚴重也不一定。^o)

-

個人還是贊成保留基測,給需要的人一個機會,畢竟不是每個孩子的爸媽都有錢幫他搶到明星學區的

也至少,能讓我有機會選一間離家有些距離,通車至少半小時xd的高中,而非硬是被學區劃分到住處附近的學校。

一點淺見。:D

所以我說有些啊=口=

(其實是因為我國中讀的學校就是一例QQ)

我標顏色的這部份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

我個人認為目前這樣的政策似乎沒有成功的所謂降低學生壓力或是什麼的

只是造成標色文字這樣的情況發生

哀哀

而且其實現在考基測

當分數沒有到達所謂前幾志願的時候

很多人也會將車程、離家距離等當成選填志願的因素之一

其實也是有部分社區化的效果(?)

不過要十二年國教

還是得先解除有錢人搶學區的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要先解決的

應該是大部分家長的觀念

極度中肯

我覺得所有問題的根本,完完全全就是家長們的心態嘛。

政府沒辦法做到(或許根本就不需要 ?)破除家長心中所謂明星國中的觀念,那憑什麼在高中職 論「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問個小問題,明星國中(例文中之仁愛國中)錄取前三志願的高錄取率,一開始是由何而來?^o)

是環境,師資,還是政策?

就我猜測

首先 這些學校都在市區 你很少看過有明星學校在荒涼地帶的

從都市發展的角度

這些地區吸引大量人口

久而久之物價和房價都上漲

因此 能留在當地者多半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而國中是屬學區制

有大量學生人口 再加上父母有意願和能力

很多補教業者、書局圍繞而生

面對台灣相當呆版的考試 補習能有效增加分數

或是這些學生來自文化資本較高的家庭

因此 該校的升學成績相對亮眼

便會吸引更多想讓孩子考好、又有經濟實力的家庭遷入該學區

導致房價的更高漲 能留下的家長和學生又更勝以往

久而久之 原本普通的國中就成為人人想搶進的明星國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極度中肯

我覺得所有問題的根本,完完全全就是家長們的心態嘛。

政府沒辦法做到(或許根本就不需要 ?)破除家長心中所謂明星國中的觀念,那憑什麼在高中職 論「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

那我們要怎麼改?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我們要怎麼改?

個人認為要改制度

不能只改學制

也要改課程和教學的方式吧==

假設我們完完全全就是升學取向為主

很難改變這樣的價值觀念吧?

(糟糕,最近有點詞不達意,

希望你了解我要說的意思QQ)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個人認為要改制度

不能只改學制

也要改課程和教學的方式吧==

假設我們完完全全就是升學取向為主

很難改變這樣的價值觀念吧?

(糟糕,最近有點詞不達意,

希望你了解我要說的意思QQ)

同意

我發表一下我自己理想中的教改法好了

我沒記錯的話 去年的出生人口差不多只有我們這代的一半

也就是說 現階段的學校和老師會供過於求

我認為少子化是可以利用的機會 來幫助教育改革

首先 基測不要那麼快廢 一方面是考量社會態度 一方面需要時間修正政策

當然 少子化的影響就出現了

有錢人子代數目相同 中產階級大減 弱勢階層變化不大

有錢人會盡量讓孩子出國(因為台灣教育不怎麼好) 所以沒差

重點在後面兩者

現今明星學校的學生有相當的比例來自中產階級

若出生人口少 代表數量萎縮 而來自弱勢家庭者會增加

因此 我們只要維持和今天的相同招生名額和補助

接下來就是偏遠地區的社區高中了

少子化的社區高中 我傾向不要縮減學校和經費

反而增加經費以實施計畫 例如像社團硬體的提升和老師的再進修(老師會過剩)

畢竟學生沒有那麼多 而且改革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

詳細的內容如果有興趣 我在慢慢打...

總之盡量讓學生培養獨立、理性又具創新的思考 並藉由社團參與和性向測驗來了解個人志向

(老師的教導是關鍵)

高職也和社區高中的模式差不多 不過更強調學生的創意

反正 就是讓教育回歸學習本身

如此 由於學生少加上額外的補助 社區高中的人均資源大增

比起傳統明星高中要來的多 因為人一樣多 補助沒有顯著提升

在我的理想下 新的教育方式要面對日趨僵化的考試應是綽綽有餘

在升學、學區、資源、方便性的考量下 其實應該有讓家長選擇社區高中職的空間

在搭配上其他的宣傳 期望家長能重視孩子的學習 而非表面的分數

到時 再廢基測也不遲 最後調整一下明星高中 應該能達成真正的十二年國教

只是這有施行上的困難 我認為並非是技術上 而是推行上

要達成這麼長期的改革計畫 需要一個有遠見、長時間的執政

但現今紛紛擾擾的民意 大概有難度......

但我又看到一線曙光 同樣是少子化

因為它會使勞動人口減少 導致傳產和其他需要低廉勞力的產業外移

這時 大概就是時候檢討教育了

因為我們學生花了十幾年的光陰在學校上

為什麼沒有辦法像歐洲一樣 培育出很多高素養的人才?

以提供企業創新和競爭

我覺得教改沒有期限 也不是說越快越好

只是當所有受過教育的台灣國民 都能滿以意目前教育 甚至引以為傲

那時 就可以稍微歇息了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平凡小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認為連這都改不了的話

沒有資格去搞十二年國教這種東西

政府拼了命學習歐美國家的教育政策

卻沒有學到真正該學的東西

既然要搞十二年國教

官員們為什麼那麼愛把小孩送到國外唸書

台灣的教育政策不是很棒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當然 少子化的影響就出現了

有錢人子代數目相同 中產階級大減 弱勢階層變化不大

有錢人會盡量讓孩子出國(因為台灣教育不怎麼好) 所以沒差

重點在後面兩者

現今明星學校的學生有相當的比例來自中產階級

若出生人口少 代表數量萎縮 而來自弱勢家庭者會增加

因此 我們只要維持和今天的相同招生名額和補助

接下來就是偏遠地區的社區高中了

在下社會科學得不太好

這樣的論述對我來說有點跳躍

可否請您詳加解釋?

少子化的社區高中 我傾向不要縮減學校和經費

反而增加經費以實施計畫 例如像社團硬體的提升老師的再進修(老師會過剩)

畢竟學生沒有那麼多 而且改革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

詳細的內容如果有興趣 我在慢慢打...

總之盡量讓學生培養獨立、理性又具創新的思考 並藉由社團參與和性向測驗來了解個人志向

(老師的教導是關鍵)

高職也和社區高中的模式差不多 不過更強調學生的創意

反正 就是讓教育回歸學習本身

學校硬體和老師的素質與該校出來的學生素質關係不大吧?

在一個學生興趣與素質參差不齊的環境下

老師肯定沒有辦法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如此 由於學生少加上額外的補助 社區高中的人均資源大增

比起傳統明星高中要來的多因為人一樣多 補助沒有顯著提升

在我的理想下 新的教育方式要面對日趨僵化的考試應是綽綽有餘

在升學、學區、資源、方便性的考量下 其實應該有讓家長選擇社區高中職的空間

在搭配上其他的宣傳 期望家長能重視孩子的學習 而非表面的分數

到時 再廢基測也不遲 最後調整一下明星高中 應該能達成真正的十二年國教

同上面所述

(恕刪)

但我又看到一線曙光 同樣是少子化

因為它會使勞動人口減少 導致傳產和其他需要低廉勞力的產業外移

這時 大概就是時候檢討教育了

因為我們學生花了十幾年的光陰在學校上

為什麼沒有辦法像歐洲一樣 培育出很多高素養的人才?

以提供企業創新和競爭

(恕刪)

小弟不才

這段完全看不懂

可否請您詳加敘述?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散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是個不善於打字的人= =

首先 如果一個老師帶全班40個人

又剛好是實力參差不齊

一定有很多困擾

特別是專注於考試升學

就一定會有人被忽略 被犧牲受教的權益

而在少子化後 學生減少 老師相對便多

可能有兩三個老師教導2.30個學生

小班教育下 就能更容易為個別差異作調整

但前提是老師受過專業訓練 不再以考試分數為目的

而是真正的學習

那我說的明星高中的做法 其實是種障眼法

因為現今家長都想讓孩子去讀

原因是學校有較多的資源

因此 能來明星學校者大多來自有能力的家庭

他們的經濟能力帶來很大的優勢

而在少子化後 中產階級只會生一胎 加上m型化

所以中產階級人數萎縮 相對的弱勢階級人會變多

所以弱勢者能受到照顧

然而 相對於我投入社區高中的資源

明星高中的補助不算高

家長就有空間選擇更便利的社區高中

特別是社區高中素質並不亞於傳統明星高中時

於是 我們不用強制將明星高中社區化 也能達到效果

讓資源分配平均 弱勢者受到照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問個小問題,明星國中(例文中之仁愛國中)錄取前三志願的高錄取率,一開始是由何而來?^o)

是環境,師資,還是政策?

是歷史。

大家應該都聽過工業慣性吧!

實際上,明星高中也是工業慣性的產物(我找不到適合的字眼)

建國中學實際上是日治時期的北一中改制,而我的母校則是北二中改制。在種族政策下,北一中自然可以享受較多資源,且被認為學生素質及師資都較好等等。而在戰後,這樣的觀念並不會因為政權轉移而消失,且國民政府有許多政策皆是照日本的老路走(這樣比較省成本,因為改變原有政策,需冒政策失敗的風險,而走舊政策,比較能預期該政策的效益)

此外,交通位置、校風、學校特色等等都是影響因素。

我其實不太懂

免試就近入學是指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就近讀一所高中嘛?

其實我覺得這樣也不差

我讀的國中也算是半個明星國中

當初我們班上也是有不少人從各個地方跨區而來

看他們明明家裡旁邊就有國中

卻為了升學率什麼的 每天要辛苦搭很遠公車來

如果可以真正做到就近入學的話應該也不錯

這是你的意見,還是搭車的人的意見。或許他們覺得與其念離家近的學校,不如念離家遠的學校

極度中肯

我覺得所有問題的根本,完完全全就是家長們的心態嘛。

政府沒辦法做到(或許根本就不需要 ?)破除家長心中所謂明星國中的觀念,那憑什麼在高中職 論「縮小教育落差,均衡城鄉發展」?

不要把問題全丟在家長身上。你爸媽被你這樣罵,心裡應該很難過吧!

少子化的社區高中 我傾向不要縮減學校和經費

反而增加經費以實施計畫 例如像社團硬體的提升和老師的再進修(老師會過剩)

畢竟學生沒有那麼多 而且改革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

總之盡量讓學生培養獨立、理性又具創新的思考 並藉由社團參與和性向測驗來了解個人志向

(老師的教導是關鍵)

高職也和社區高中的模式差不多 不過更強調學生的創意

反正 就是讓教育回歸學習本身

說得很模糊。講一大問題好了。經費從哪裡來,少子化及高齡化會造成政府稅收減少,支出增加(這應該不需要說明吧),哪來的錢呢?

學校硬體和老師的素質與該校出來的學生素質關係不大吧?

在一個學生興趣與素質參差不齊的環境下

老師肯定沒有辦法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我只能同意學校硬體和師資不是決定學生素質的關鍵因素,但不能同意關係不大。

我們一般說的學生素質包含了學生的能力、品行等。

那麼,硬體和師資可是對學生素質有非凡影響。

畢竟,你沒辦法要求一個沒有辦法提供游泳池、電腦教室的學校教會學生游泳、使用電腦的技能(能力),和沒有專業能力的老師協助學生自我實現(ex:你想在地科領域有進步,但學校的地科老師是由物理老師兼任,你覺得本業是物理的地科老師一定能幫助自己在地科領域有進步嗎?)

首先 如果一個老師帶全班40個人,又剛好是實力參差不齊,一定有很多困擾

特別是專注於考試升學,就一定會有人被忽略 被犧牲受教的權益

而在少子化後 學生減少 老師相對便多

可能有兩三個老師教導2.30個學生

小班教育下 就能更容易為個別差異作調整

但前提是老師受過專業訓練 不再以考試分數為目的

而是真正的學習

你一下要求老師專注考試升學,一下又要求真正學習,你的訴求究竟為何?

且為甚麼不選擇用考試分類,如此一來,實力平均,老師也比較好帶。

(↑實際上,這就是基測)

此外,你未解釋何謂「真正的學習」及具體的實踐方法。

在少子化後 中產階級只會生一胎 加上m型化

所以中產階級人數萎縮 相對的弱勢階級人會變多

所以弱勢者能受到照顧

然而 相對於我投入社區高中的資源

明星高中的補助不算高

家長就有空間選擇更便利的社區高中

特別是社區高中素質並不亞於傳統明星高中時

於是 我們不用強制將明星高中社區化 也能達到效果

讓資源分配平均 弱勢者受到照顧

你的弱勢是指誰?如果弱勢是指經濟能力較差的家庭,那麼為何弱勢族群不會因生小孩的成本上漲,而選擇不生小孩?也就是,少子化後,弱勢階級的人數也會減少,根本不會產生相對性增加。此外,經濟弱勢者增加,代表政府福利支出增加、稅收減少,在此種龐大的財政壓力下,為甚麼弱勢族群會得到照顧。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殉情未死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大哉問!!

所謂弱勢是指偏遠地區居民、單親和隔代教養家庭以及原住民

然而少子化在他們身上並不明顯

反倒在中產階級突顯的原因 在於消費習慣

雖然中產階級收入多 但消費也高 習慣花錢在科技產品和休閒上

同時 臺灣人民習慣投資大量金錢再下一代上

既然還要花錢在其他地方 就生一胎就好

然而 儘管弱勢者收入少 但消費也不高 所以子代數也相對高

至於我所提的方法 係針對臺灣特有的傳統思維:唯有讀書高

因此 採漸進的方式 讓大眾自己選擇

而財政問題 只要調整政策 應該不成問題

而且 相對於不必要的加薪 教育政策更關係國家未來

唯有相當數量、質量的人才 才能確保國家經濟

那麼 要在樣培養出這些人才能

首先 我們不是中印 有破十億的人口 也不是美國 有吸引全球精英的大學和環境

因此 人才要自己培養 而且是不能放棄任何一個人

芬蘭 由此其選也

芬蘭的成功 在於她卓越的態度

他當初也花了40年做教育改革

她的第一步是教師體制

他們中小學規定要有碩士以上學歷

並用層層測試篩選合適人格特質的老師

畢竟 對教育而言 老師的特質比能力更為重要

有這些老師後 改變就開始了

從小學到高中 都是一貫小班制

父母選學校是看遠近 不是升學

一班大約20人左右 而且學校依法不得公佈排名

對習慣考試競爭的我們 似乎是很難理解的

可是 重點在老師

他們有考試 但考的不多 考的也少有選擇 而是重視思考的手寫

學習情況好不好一看就知道

這時 老師就開始他的任務

針對個別調整教學 務必讓每個學生了解知識的樂趣 進而學習

那其他人呢? 老師讓他們讀自己喜歡的書 做自己喜歡的事

和臺灣的差別在哪?

先看菁英 他們的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向

遂在大學更積極的學習

臺灣呢? 憑考試決定人生的模式 讓很多學生對人生茫盲忙

大學都玩掉了......

在來是一般人 芬蘭都到相當高的水準

我們卻有很多人被放棄

理論上 只要國家內所有人的潛能都得到栽培

並放在比較利益下最適合的位置 同時提供合理的誘因

那麼 一個國家就能得到最繁榮的經濟

因此 我預估臺灣還有一次大幅度進步的空間

因為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放棄不少人

不僅沒辦法貢獻完全的生產力 更危害了社會 增加成本

尤其暑假到了 問題又更明顯了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告訴我們

人都有愛與歸屬和被尊重的需求

然而 很多學生因成績不理想 缺乏這些需求的滿足

自然就會向外尋找 誰? 黑道

而升學制度又讓這些人聚在一起

讓問題快速惡化

結果老師想幫忙都無能為力....

我的結論是 臺灣需要有遠見的教育改革

不然一定會遭遇危機

因為我們的學生最多也只能做代工

人才的質與量支撐不了之事經濟

只要其他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增強他們的教育

我們的經濟主力就會再比較利益下被取代

在我看來比少子化更嚴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