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生聯考的哲學測驗簡答題部份


Recommended Posts

大家寫寫看吧!以下皆為簡答題。

一、企求不可能的事物,荒謬乎?

二、世上是否有某些問題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的?

三、人們從交換賺到什麼?

四、科技發展是否改變人類?

五、歷史學者的中立是否為歷史客觀性的前提?

六、語言表達方式是否洩漏人之所思?

七、有什麼事情是你下一秒可以肯定的?

八、就你認知,哲學與生態學有什麼關係?

九、哲學如何自處於現代?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toy30341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企求不可能的事物,荒謬乎?

邏輯上荒謬。

二、世上是否有某些問題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的?

超自然,因為現代科學都是自然的。

三、人們從交換賺到什麼?

心靈上的報酬,比方說我比較想要那個但不想要這個。

四、科技發展是否改變人類?

是啊。

五、歷史學者的中立是否為歷史客觀性的前提?

不知道耶。

六、語言表達方式是否洩漏人之所思?

有可能不洩漏嗎?洩漏的意思應該是一點點也算對吧?

七、有什麼事情是你下一秒可以肯定的?

(怎麼變成半形標點符號了?)「我活了二十五年」,過去的東西大概都可以肯定。

八、就你認知,哲學與生態學有什麼關係?

(怎麼變成半形標點符號了?)不知道耶。

九、哲學如何自處於現代?

哲學依然還在現代不斷被討論,如果問的是「如何更好」,我不知道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花了一些時間寫,覺得這幾題的安排呈現一個體系和脈絡,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一、企求不可能的事物,荒謬乎?

不信真理的人最常質問的一句話,就是:「若不能證實真理的存在,則真理必然不存在,也不必將追求真理做為生命的目標」對於這種人,我將反問:「若不能證實者即不存在,則人生可證實之事物何幾?名譽?利益?權力?生子傳承?安身立命?哪一個可以被證實為真或永恆?」世俗價值既然不能被證實,奈何凡人渴求至此?可見題目問,企求不可能的事物,一點也不荒謬。

真理不能被證實,正如同道德與美感不能被證實一樣(真善美無一可被證實),但所謂「真善美不可被證實」是指就現實功用所立之論,就現實功用而存在的倫理和藝術僅為人的工具(譬如古代皇帝以獨尊儒術做為合理化自己統治的工具,是以倫理為工具;埃及皇帝以金字塔,古墓壁畫,多神信仰為鞏固政權,是以藝術為工具,這些都是將真理貶低為社會價值,真理是普世價值而不是局限於一地區或一時代),這樣的偽善和虛美,豈能視為善與美?

不能證實道德與美為真,但我們卻期望這個世界為善與美,可見最高層次的道理無法以理性和經驗加以證實。企求不可能的事物,實在一點也不荒謬;反過來說,可能的事物才企求,無知乎?

二、世上是否有某些問題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的?

有,譬如人既然安身立命就好,怎麼會有人追求殉道?大部分的人追求人際關係的滿足也罷,何以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某些價值是理性的,譬如我們都知道人應該要做好事,這是理性良知之下,人應盡的義務。人無法回答的問題,就是為何人會有理性良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超乎理性的,也就是理性之上,即形上學,哲學家康德已經證實人無法知道知識論之上的知識,即人無法知道形上學。

不能回答不表示不應遵從,如同不能確知為何人要做好事,但身為人卻必須做好事,可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三、人們從交換賺到什麼?

如果以最低層次來說,就是賈人搬有運無,一物換一物僅是為了求生存。

層次提高,交換是指每個人對價值判斷不一致,例如有人明知婚姻是愛情的牢籠,卻還是決定結婚,這表示此人為了情感需求,以婚姻的不自由做為交換,或者有人完全沒有情感需求,但對金錢利益需求極大,所以找一個有錢人嫁(取),這表示此人已婚姻為代價,交換他名利上了需求。

說到最高層次,這個問題就不是價值判斷的問題,而是真理認知問題,君子都在追求真理,不會有價值不一致的問題,只有天人交戰的問題,這種天人交戰在表面上,我們也可以說是一種交換,譬如以死換清白,以殉道做為傳道的方式,這表示在價值判斷上,君子認為真理的推廣重要性遠高於生存,這是人能弘道的終極體會,以死換真理的推廣?講到這種地步,已經不是「交換」可以形容的。

四、科技發展是否改變人類?

是,不過究竟是科技的發展改變人類的思想,還是思想的演進導致工業革命的發生,是學者爭議不休的問題,左派肯定前者,右派肯定後者。不論哪種傾向,都說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不可以切割的,必須同時討論。

一般人常以「開發中」和「已開發」區別現代化程度,這樣的看法當然是左傾的,因為這樣忽略精神文明在現代化中扮演的角色(開發一詞不該限於物質的利用或建設),但對於多持這個觀點的人而言,科技,工業或商業的發展,影響不止於人類的物質生活而已,而是深入人的行為,心理,思想層次(這極可能是物質條件對人的制約結果)。所以若以工業化與否判別一個社會是否現代化,對今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偏執或淺薄的觀念。這種說法未必可信,但亦自有道理。一個工業化的社會的政治結構,經濟組織,社會制度,以至於人際關係,文化風格,絕對不會呈現農業社會的型態。反過來說,一個社會之所以能工業化,決不是只憑工商業本身技術層面上的進步,而是有人文的條件為基礎,所以說工業化或科技發展的因素不單是工業一項,而工業化或科技發展的影響若不是全面的,也是廣面的。

五、歷史學者的中立是否為歷史客觀性的前提?

這個問題,得先回答何為歷史的客觀性,再說歷史學者的治史態度。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問歷史學的客觀性,等於是在問歷史學的目的。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但過去發生的事何其多?叢林中的餓虎撲羊不也是過去的事?但人為萬物之靈,物質世界乃為「人世」,因此史官不記錄所有的事,而是記錄重要的事,與人關係不深的事或次要的事就不記錄(例如不記錄餓虎撲羊),確切地說,歷史不處理未顯示自由意志作用的事件,所謂「歷史學的必然性」是指人的自由意志受限,而不是指自由意志不存在。歷史既然是人類自由意志的記錄,那麼研究歷史學等於「究天人之際」,藉由歷史學,可發現人類自由意志的極限,即發現人有天性,這個天性可舉例譬如孟子說的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這四端說下去,即是真理。司馬遷的《史記》說:史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個一家之言並非指史學家各說各話,而是指真理是普世的價值,貫通的道理,所謂「一家」其實是世界一家的永恆意義。        

  前文已經說明治史不可能客觀,因為記錄歷史這個工作,已經涵有解釋歷史的成分:前文舉史官不記錄餓虎撲羊,已經顯示史料的選擇具有解釋的成分;又例如中國史以朝代分期,西洋史以文明精神分期,例如人文主義,自由主義等,可見中國史僅是政治史,西洋史卻是文明史,選讀中國史或西洋史,不也是歷史解釋?可見歷史解釋無所不在,既然如此歷史學的最高層次定義就是「對於過去的解釋」,換言之,歷史學並無客觀不客觀的問題,只有歷史學者有客觀不客觀的問題。

大部分的學者不以歷史學為追求真理的科學,因此才會有多元史觀的主張,在這個多元的環境下,「通古今之變」真的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大部分的學者不以這「一家」為「世界一家」,僅是分道揚鑣,各說各話,可見歷史學者的治史態度問題不在於客觀不客觀,而是對真理的認知為何。對真理認之深刻的學者,會從事貫通性的治史工作,如同司馬遷那樣,企圖解釋整個文明史的意義為何;對真理認知不深刻的,就從事自己興趣的工作,據說有學者能夠成為「唐代女性主義專家」,這種專家跟貫通的史學的求學態度比起來,算是非常小氣,這是在專業化分工之下才會有的情況,也就是強調多元的結果。

六、語言表達方式是否洩漏人之所思?

是,大者一個語言呈現文明層次,小者一個人說的話也展現一個人的認知。

中華文明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文明初期的文字只需要表達簡單且層次低的表像,例如「車」,「象」;但文明越發展,越需要突破這種低層次的限制,於是發展出指示或是會意,這是因為文明越發展,越有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表達,譬如「愛」或「道德」;問題就在於,中華文明的文字由象形文字起家,終究無法達到真正抽象的境界,這跟中華文明關懷現世,濃厚的人本精神相配合,所以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即是人文主義,知識上則是倫理學為主,上達知識論,並未觸及形上學。陰陽家或是宋明理學企圖超越現世而達到形上學的境界,但是其宇宙論目的是為改造現世,五德終始說最後被利用在政治上(而政治是最現世的),或是宋明理學最後僅是將儒家思想總其成而不是更上一層樓,都說明未達到形上學的水準。

西方文明起初也是象形文字,這是原罪問題,畢竟任何文明一開始都不可能有超越性的探討。隨著文明的發展,西方完全放棄象形文字,而以發音文字取代,這在文明初期造成諸多不便,例如「雨」在英文中是「rain」,「雨」可由字面上表達降雨的意思,對學習者而言簡單易懂,但「rain」是雨,對學習者而言是匪夷所思的,這跟希臘文明注重形上學的探討相配合。啟蒙運動晚期,康德的三大批判證明人不可能知道形上學的世界,即人不可能突破知識論,而康德是德國人,德語的嚴謹使得康德能夠以德語寫他的三大批判,這也是為什麼翻譯康德的著作為中文,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中文不擅長表達超越性的概念。

一個人在說話寫字或表達,就如同藝術家的創作,任何一個當下的決定,背後都隱含某種心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念,都有「美感」的層次。而柏拉圖說,真善美:真的就是善的,就是美的;而不同人對於美感的認知的差異,其實就是不同人對真理認知的差異,亦即一個人說的話展現一個人的認知,即一個人的世界觀,也就是說不同人說不同話的原因,究其根本即是不同人對真理的認知不同。

例如迪士尼電影「獅子王」的歌詞:On the path unwinding,走在一條不彎曲的道路上,作者想要表達「走在康莊大道」的概念,亦即「人生是快樂的」的概念;但如果此話當真,在用詞上應該直接說On the straight path,但作者卻用unwinding,這暗示經歷一翻痛苦之後才知道何為快樂,可見在用詞上用straight和unwinding就有細微的差別,一個人在說話寫字的用詞選擇暗示一個人的世界觀。

七、有什麼事情是你下一秒可以肯定的?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很突兀,但實際上是最無謂的…

  人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即人之於知識,有理性,感性,直覺,經驗,這些統稱為「靈性」,靈性的高低,其實是指一個人對真理認知的程度高低,所以反過來說,是先有「靈性」的體悟,才把靈性切割為理性感性直覺經驗,所以一個人知識的精進,絕對是理性與感性的精進,也就是說一個人變得越來越理性的話,同時也會變得越來越感性,柏拉圖提出真理的層次是「真善美」,因此理性的提升是對「真」的體悟更深,感性的提升會對「美」有所批判,前言感性與理性終極而言不能切割,意思是靈性的提升是整體的提升,對「真善美」的體認都會精進。

   下一秒可以肯定的?這個問題是在訴諸直覺,而直覺能力是理性與經驗的綜合(如果只是「猜到」就不是直覺),因此「我的直覺告訴我」其實就是我的「理性與經驗告訴我」的表相,既然人的理性良知肯定任何一刻人都應該實踐天道,難道直覺會違反這個大原則嗎?由此可知,這個問題其實是不信真理之下才會有的問題,信真理的話,就應該問「有什麼事情是你無時無刻都在肯定的?」若相信萬事萬物都是天命安排(聽天命),對於未知的「下一秒」也是以對待當下或是過去般的方式一貫看待,亦即每一秒都要盡力(盡人事)。

八、就你認知,哲學與生態學有什麼關係?

哲學與生態學的關係,是上下層次的關係。生態學的基礎是人為萬物之靈,對萬物的關懷承擔,衍伸出愛護動物,或是環保主義;哲學則企圖回答為何人為萬物之靈。人了解「人為萬物之靈」的原因後,才去實踐身為萬物之靈的責任,生態學之下的環保主義或動物權皆然。

孔子說「讀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又說「依於仁,游於藝」,「仁民而愛物」,凡此皆指示一個由人文通達科學的為學精神。所以保護野生動物或是自然生態的觀念,不必另外發明一個理論或主義來提倡;人文主義雖然視人為萬物之靈,但在人本精神的發揚之下,人類並不會成為生物界的霸主,而是充滿慈悲心的自然衛士。所以環保主義,生態學,動物權等知識的基礎,就是人文主義,是哲學的範疇之一。

九、哲學如何自處於現代?

  這個問題擺在最後一題非常合理,也非常有趣,要探討的是哲學的定位,讀哲學的終極目的到底為何?這一題將給予深刻的的答案。

  首先我們得先把題目的定位弄清楚。這一題的問題,是指「當今讀哲學要如何當飯吃」嗎?其實相當程度是,因為古代不會有這個問題,歷史上人們花大部分的時間在煩惱如何填飽肚皮,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下人們反而思考人生的意義;當今已無這個煩惱(至少吾等所處的環境如此),人們對真理反到莫不關心,導致大街上人人過自己的生活,莫不相關,這實在相當不幸。不過會思考哲學問題,或者讀人文學系的人,基本上已經超越了「當今讀哲學要如何當飯吃」的層次,因此我們不該把問題停留在這個層次。

題目提到「現代」,再加上我上一段已經暗示古代和今天人麼對於人生問題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現代」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須討論歷史問題,也就是到底何謂「現代」,再說明哲學與現代的關係。

為何西洋史以文藝復興之後的歷史為「現代」?這表示文藝復興之後,文明的發展呈現某個方向,這個方向即是「現代性」,「現代性」再次肯定古典時代提出的人文主義。「古代」之後提出「典範」稱為「古典」,而這個典範即是人文主義,因此古典時代是「見山是山」的文明第一階段;中古時代是人文主義的批判時代,是文明「見山不是山」的第二階段,難怪18世紀之後很少人稱中古時代為黑暗時代,因為「見山不是山」的批判也具有文明的意義;「現代」再次肯定人文主義,是為「見山又是山」的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吾人主要的工作是要追尋文明的終極意義,如果歷史的發展又再次否定人文主義,這表示歷史的發展又掉入循環,而文藝復興以來歷史並無掉入循環,可見文明具有終極意義,「通古今之變」為可能。

  文藝復興首先肯定「人文主義」,這個「人」並非個別的「個人」,而是相對於「天」和「萬物」的「人類」;於此基礎之上,再有宗教改革強調「個人主義」的精神;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則強調個人精神必須是理性的,也就是「理性主義」;法國大革命不同於之前的革命強調復古和傳統,而是以前瞻的眼光推廣理性主義的普及,即「自由主義」,政治逐漸步向民主。個人主義,理性主義,自由主義都使得人文主義更加深化,也就是在這些過程,人們更加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

  帝國主義使得東西世界頻繁接觸,各種主義的激盪,造成世界一家,更將西方文明的價值推廣到普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共產革命,大眾化後,文明已經看似走到極限,因為各種主義都已經發展到極致,「現代性」已經完全確立,所以才會有所謂「後現代」的說法,後現代並非在現代之後提出新的理念,而僅是現代的注解罷了。

  現在來談談在「現代性」之下,哲學的定位。柏拉圖沒有歷史可以讀,因此柏拉圖的哲學雖然呈現真理的體系,但卻以對話錄的形式發表;康德不治史,康德被譽為最偉大的哲學家,是指康德的哲學暗示人能力的極限。這兩位偉大的學者雖然都接近真理,但他們對神意的了解以今日的觀點來看都是受限的;康德死後至今也已經兩百年,在這兩百年來,世界經歷「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過程中出現叔本華,尼采,這種「反形上學」,也就是後現代的前身,而隨著歷史大勢(前幾段所述)推廣到普世。因此,我們今天的工作不同於過去,過去是學者提出典範的時代,今天最重要的工作是做總結,所以處在今天這種時代,我們不該強調「創意」,文明發展6000年以來,各種創意都已經發揮到極致,「歷史」就是人類最有創意的傑作,我們必須站在巨人的肩上,替人類文明歷史做總結,這就是哲學處於今世的目標,該是「成一家之言」的時候了。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Melencolia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企求不可能的事物,荒謬乎?

如果「荒謬」是只做白工,那非常的荒謬。

二、世上是否有某些問題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的?

科學=用實驗方法證明其理論的學問,倫理學的問題科學總不能回答吧!

三、人們從交換賺到什麼?

爽感

四、科技發展是否改變人類?

五、歷史學者的中立是否為歷史客觀性的前提?

歷史課本說:任何歷史皆為現代史、任何歷史到我們手上絕不是純淨的

六、語言表達方式是否洩漏人之所思?

否。前提是有人能察覺他洩露什麼

七、有什麼事情是你下一秒可以肯定的?

我上一秒在寫這題

八、就你認知,哲學與生態學有什麼關係?

沒關係

九、哲學如何自處於現代?

作為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的題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一、企求不可能的事物,荒謬乎?

不 現在的不可能不代表未來

二、世上是否有某些問題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的?

這一題

三、人們從交換賺到什麼?

慾望

四、科技發展是否改變人類?

人們的改變造就了科技的發展

五、歷史學者的中立是否為歷史客觀性的前提?

(沒空 晚點在打上來)

六、語言表達方式是否洩漏人之所思?

人的個性會影響所講出來的話 而人的思維會影響說話給人的感覺

七、有什麼事情是你下一秒可以肯定的?

不知道

八、就你認知,哲學與生態學有什麼關係?

哲學是思考萬事萬物的基礎 如果每件事是直的發展 那哲學就是這些事物在基礎的地方橫著發展 所以在根本上是有關係的

九、哲學如何自處於現代?

實踐哲學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副班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