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各家思想的問題


Recommended Posts

有一題求意函與諸子思想之配對不正確

(B)〈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孔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D)〈典論論文〉;「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韓非:「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

小弟本來選的是(D),但答案給的是(B)

拜託各位大大幫忙解惑

解答說B選項孔子的意思是說比喻人生短暫。(但我在網路上査是莊子說這段話的,意思也不一樣)

還有一題

赤壁賦中的洞簫客為何要(託遺響於悲風)?

A 與仙同遊、與越常存的願望落空 (我不太懂,答案有這個)

E 所傾慕的人,在天的另一方 (答案有這個)(答案不懂)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乂月之雪乂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1.

(B)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的確是莊子說的,雖然人名換了也不會影響它的意思(題目會出錯,常有的事),照字面上翻就是「人生就如小白馬飛馳過小縫隙一樣短暫。」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也是感嘆人生(如寄生在天地間的蜉蝣般)短暫、(如海中的一粒米粟般)渺小。兩段話意思相同。

(D)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人各以其所有為珍貴,卻不知己短。這句就是反映「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之原因。整句話其實是含有貶意的,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是說眼睛無法看到自己的容貌,所以用鏡子來照觀自己的顏容;也因為個人的智力不足以察覺一己之過,就須以道德來規範自己。其實這段話已經有自知之明的意識:自知己非聖賢、自知以己之力不足發現己過,所以會想要截長補短,以道正己。

2.

整段話是「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A.洞簫客希望「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但他知道這是無法實現的(知不可乎驟得),所以只好「託遺響於悲風」。

E.你確定答案有這選項?根本沒有這個意思......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bealing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