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轉貼】暨大教授寫關於學測的.....


Recommended Posts

太難了!我只能考二、三十分

李家同╱暨南大學教授(新竹市)

大學學測已經結束了,這次引起很大爭議的是國文試題,因為國文試題中出現了火星文。我虧得在最近聽一位教授提起orz的意義,報上出現的Orz好像有些錯,因為o應該是小寫的。

可是我認為整個學測的國文考試是太難了,如果我去應試,恐怕只能考到二、三十分,不僅火星文完全弄不清楚,其他的題目也都難倒了我。

舉個例子,「墨池記」,我就沒有聽過。還有一句話,「若迺升於高以望江山之遠近」,我就不懂,可是考題是要考生依這句話的文意,順序排列以下的句子:(甲)吾亦不能言也,(乙)凡工之所不能畫者(丙)嬉於水而逐魚鳥之浮沉,(丁)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其為我書其大概焉。根據聯合報,答案是丙丁乙甲,我看半天,大概可以看出丙為何和那句子最有關,但是為何乙在甲的前面,我就搞不清楚了。

還有第四題,要在四組文句中,選出「」內的語詞意義相同的選項。

(A)「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食╱「小人」姓張名青,原是此間光明寺種菜園子。

(B)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與其說我的話打動了他,倒不如說是我那副「可憐」相令人同情吧。……

答案是A。但「可憐」的我,一題也沒有把握,就以「小人」來說,「小人」可以指老百姓,也可以指壞人,或是鄙人。我知道A第二句話中的「小人」,是鄙人的意思,但A第一句話中的「小人」究竟是指什麼呢?我又如何知道它一定也指鄙人呢?說不定有一篇古文中,「小人」指的是別的意思。

第二十三題,提到王安石的詩,「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考題問這兩句詩是否表示王安石目空一切,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們能夠如此肯定的。我們常說「作者已死」,意思是作者寫完文章以後,讀者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至於作者原意是什麼,誰也不知道。至少對我來說,我覺得王安石有一種自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這種想法,也多少是「目空一切」。

國文題如此,社會題就更難了。有一題說最近法國一名青少年躲避警方時觸電而死,因而引發巴黎市郊貧區的嚴重騷動,一位學者認為這是長期社會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衝突,我們如何理解這位學者的觀點?

但是,題目中的「理解」一詞甚為奇特,因為我們要就「理解」,要就「不理解」,什麼叫做「如何理解」呢?其次,這次暴動主要的原因是種族暴動;第三,即使有學者認為暴動的原因為何,解讀這位學者不能用單一選項,任何社會現象都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的。

社會考題中還有一題也令我困惑。題目是解嚴以後,台灣社會變遷快速,下列有關台灣經濟和生活型態變遷趨勢的敘述,何者正確,答案是「國民實質消費能力逐年增加」。真是如此嗎?「實質消費能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聯合國所公佈的國民平均所得大概很靠近這個名詞,因為聯合國的國民平均所得是經國民購買能力調整的,但是我國這種能力增加得最快的時代卻又在解嚴之前。解嚴所帶給我們的影響應該是指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和經濟的關係不大。這種題目,考生如何答得出來。

我雖然國文程度不是很好,但也不差,絕對可以應付工作和學習上的需要,這種題目,令我嚇得半死,偏遠地區的青年學子怎麼辦?我真的希望出題目的教授們,腦海中要記得弱勢孩子的存在,他們無論怎麼用功,都無法考好這些題目。

國文考題中出了火星文,代表出題教授要將題目出「活」一點,他們不知道,一旦出「活」了,首當其衝的是可憐的鄉下孩子,他們那裡知道巴黎有暴動,他們更不可能知道「若迺升於高以望江山之遠近」的意義。我們總該想想辦法,給他們一些自信心吧!

【2006/01/24 聯合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80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回應一下 (不是找碴!!)

1.丙丁乙甲,我看半天,大概可以看出丙為何和那句子最有關,但是為何乙在甲的前面,我就搞不清楚了。

這個至少要先看出丙再來接丁 這樣就可以刪去三個答案了 也只有丙丁乙甲可以選(其實判斷出炳接丁後 用文意判斷也可以判斷出先接乙再接甲)

2.(A)「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食╱「小人」姓張名青,原是此間光明寺種菜園子。

(B)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與其說我的話打動了他,倒不如說是我那副「可憐」相令人同情吧。……

答案是A。但「可憐」的我,一題也沒有把握,就以「小人」來說,「小人」可以指老百姓,也可以指壞人,或是鄙人。我知道A第二句話中的「小人」,是鄙人的意思,但A第一句話中的「小人」究竟是指什麼呢?我又如何知道它一定也指鄙人呢?

從「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食 固然小人有很多種解釋 但都放進去 都真的解釋的通嗎?? 放鄙人進去 似乎對 放老百姓進去 要勉強掰也可以對 但不太通 有人會自稱自己是老百姓?? 老百姓 再說後面的未嘗君之食 前面如果解釋百姓 這裡理當要解釋成貴族 整句翻譯成老百姓有母親 都吃老百姓的食物 沒吃過貴族的食物 要這樣翻也對 但是前面的自稱老百姓就不太搭 解釋成壞人就更扯了 那後面的君要怎麼解釋??

3.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就是目空一切?? 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那是一種感覺 過了頭 認為自己至高無上 那叫目空一切(沒辦法 考試就是考通解 不考創造力 考試就是像我這樣一板一眼的推演!!)

4.最近法國一名青少年躲避警方時觸電而死,因而引發巴黎市郊貧區的嚴重騷動,一位學者認為這是長期社會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衝突,我們如何理解這位學者的觀點?

但是,題目中的「理解」一詞甚為奇特,因為我們要就「理解」,要就「不理解」,什麼叫做「如何理解」呢?其次,這次暴動主要的原因是種族暴動;第三,即使有學者認為暴動的原因為何,解讀這位學者不能用單一選項,任何社會現象都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的。

解讀不能用單一選項?? 題目不就說了 學者認為是...... 這就是學者對此社會問題的解讀 而題目就是要考我們對學者解讀的解讀(希望大家看的懂!!) 此外 這次暴動是因為種族暴動?? 從哪裡看出來?? 依照學者的解讀 這是社會長期的不公平所導致 不公平有什麼?? 能推演到的就是經濟 生活 當然也有種族 但要從哪看出來就是種族??

5.題目是解嚴以後,台灣社會變遷快速,下列有關台灣經濟和生活型態變遷趨勢的敘述,何者正確,答案是「國民實質消費能力逐年增加」。真是如此嗎?「實質消費能力」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聯合國所公佈的國民平均所得大概很靠近這個名詞,因為聯合國的國民平均所得是經國民購買能力調整的,但是我國這種能力增加得最快的時代卻又在解嚴之前。解嚴所帶給我們的影響應該是指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和經濟的關係不大。這種題目,考生如何答得出來。

解嚴後社會變遷 沒錯 解嚴的確是政治的變化較多 但政治是什麼?? 管理眾人之事是謂政治 眾人之事即包刮經濟 而題目已經把範圍縮到政治裡的經濟層面 不選消費能力要選什麼?? 以下是課本裡的經濟年表:

經濟發展-由貧窮到富裕

1.第一階段(1949-1960)著重於經濟重建,以農業培養工業

(a).進行土地改革:實施三七五減租、工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b).進行幣制改革

©.以農業培養工業:節省外匯,增加就業

2.第二階段(1960-1970)設立加工出口區,發展工業:相繼設立高雄、楠梓、台中加工廠

3.第三階段(1970-1980)推動十大建設,刺激景氣

4.第四階段(1980-現在)發展電子資訊工業,創造經濟奇蹟

反過來說 雖然大部分經濟部分在解嚴前 再想未解嚴前 人們是否真正有經濟消費能力?? 就算有 有逐年增加?? 鄰國即可為一例

6. orz的意思是很無奈 很無言的意思 不是教授說的五體投地 基本上這種出錯題的情形 我不予置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只證明...那位教授脫離高中很久了...退化到令人不可思議的一種程度罷了...

還有...[若迺升於高以望江山之遠近]那題,有那麼難嗎...

依照文句"排比"得知第一個為丙

再看(甲)吾"亦"不能言也

看到沒,有"亦"欸,亦=也是

所以前面一定是接一句不能"言"的,言=描述

東翻翻,西找找,應該只能找到(乙)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工=畫匠,畫=描繪

再從乙這句推得:前一句須接一句主旨為[要人描繪或敘述一件事或一樣物]的句子

反正也只剩下丁了...就是你啦...所以答案就是丙丁乙甲...

從這種推論過程,需要多少常識啊...真搞不懂他高中國文怎麼唸的...

ps.不管懂不懂題幹,這種推論方法都可行,所以題幹不是重點吧,只是一個借題發揮的材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恩 現在的選組 大概數學不好的都選社會組(太多例子了 身邊的人幾乎都這樣!!)

考題是教授出的 教授批評教授出的題目 那教授要好好檢討了....

丙接丁 不是很正常的嘛?? 教授寫得文章好像也沒說丙接丁 她只說丙放第一個 之後就推不出來了(從不知道乙要放在甲前面可知) 判斷出丙接丁 也只有那個答案可以選 要不然要選啥??(這題兩秒解決 不誇張!!)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最初由 水泉合 發表

的確...

要不是他還有附題目在上面,我根本不記得這題...

一下子就填上答案了,根本沒再思考過...

高手答題都是這樣的...

題目稍微看一下答案就知道了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