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課本當中 不恰當的文句.....


Recommended Posts

[歷史是現在的文字記錄描述過去發生過的事]

上述這句話 道盡了歷史是多麼容易被影響 而失真

當然 這種情況 也會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中

所以大家來討論討論吧

請大家寫的時候 請註明 [版本] [冊別] [頁數]

最好連第幾段的哪裡都能寫出來是最好啦;-)

龍騰版 中國文化史 P179 第一行

摘文如下

[..........(前略) 如果從文化的角度看 日本和東亞四小龍都屬於儒學文化圈

那麼 儒家倫理很可能成為推動現代工業文明的一股助力 其情況與基督新教倫理

作為產生資本主義的精神力量頗有相似之處]

基本上我覺得這頁寫的都很扯

綜觀儒家思想 要找到經世濟民的道理 絕對不會少

但是這和經濟發展有什麼關聯

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下來 到後來變成僵化讀書人思想

也使社會有[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想法

我認為 亞洲經濟得以有這種成績

乃是在於現代化 以及趁著適當的時機

從西方手中 賺到了外匯 進而得以更進一部的發展

跟我們是不是儒家文化圈 根本沒有關係

拿基督新教推動資本主義出現 更是亂來

這兩樣事情從本質到發生的前因後果 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從何相提並論 與比較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 P18 第二段最下

[...........甲午戰爭 首敗中國 日俄戰爭 再敗俄國 一躍而為世界強國

從此 日本成為帝國主義侵略者 危害亞洲甚深]

後事論前事 何以見得 一個維新成功的國家一定會 危害周邊國家

再者 日本侵略亞洲 也並非因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只是提供了足以發動侵略的力量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關於第一段的中國文化史

嗯,我是覺得因果之間的關係只是比較不明顯

關於基督教影響資本主義我還在其他地方看過相似的說法(我忘記了)

不過龍騰在這方面比較不恰當的地方是他常常會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放進去,有的時候會跟一般認知有所差異,造成學習的阻礙。

再說捻亂,我快被他搞瘋了。

每個版本對捻亂的「捻」字來源的說法根本都不一樣,我再龍騰參考書上就看到四種解釋。

我最喜歡的還是國編版的說法:「捻由來已久。」省掉一堆麻煩

第二段的明治維新,我個人覺得有點挑,雖然說這其實跟「脫亞論」關係最大,但是沒有明治維新就沒有脫亞論了吧。

(這樣講好像怪怪的,唉,算了。小高一造詣不精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關於卡塔納提出的

我是覺得寫課本的人有時覺得這件是"太普通 或 常識"之類

把它寫的很簡化

基本上那段話是沒錯

只是有點說不完整而已

這件事的邏輯觀念很多人都沒注意到(me too...xd)

不過既然是文科的東西

知道歷程&影響比較重要

小細節個人覺得可以先不用管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第一個疑義我認為提的不錯

證明了書寫者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

因為廣義的中國人包含台灣人

亞洲的經濟崛起一部份是由於中國儒家文化的優異性

和基督教對比的部份更是

其實只是想找一個證明自身文化優越的標籤貼上

也沒有看清基督教的本質而單為了拿強大的西方發展經驗作為對比

作為一本【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之大。

第二個疑義我就不多加評論了,

只不過是意識形態以及過度簡單化歷史問題。

並非邏輯錯誤只是邏輯簡單化以及用詞負面化。

但有時歷史就是這麼一回事,

有如所謂的解構歷史,歷史就是一種創作。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看來國立編譯館那個真是敗筆一枚啊

不過我想說明的是 文字使用對於歷史的呈現

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以下舉個例子

如果要描述一個地區 被某國殖民 當中人民的情況

1 .......此地成為某國的殖民地 人民淪為俎上肉

2.........此地成為某國的殖民地 人民飽受殖民之苦

這兩種描述方法 各有長短

1 這種說法 可以有一個清楚的意象

讓人容易了解 但是這種評論性的字句 拿到力求中立客觀的歷史中 是有所不妥

2 如果有人問說[何謂殖民之苦] 那還要多做解釋 因此在求做簡單明瞭介紹的書中

1可能比2適合

誠然 人不是鐵做的 但是如果我們所記錄的歷史 要讓千百年後閱讀的人 能夠更貼近實況

我相信這種認知是要具備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現在說的

也不是啥很明顯的東西

就是中國地名啊

隨著時間(朝代)會更迭

就最明顯的例子

建業 健康 南京 應天 江寧 ...

在清代部分

那個地方叫"江寧"

故西人所謂"商業戰爭"(就鴉片)

之後的條約

應該叫"江寧條約"而非"南京條約"

不知是誤用還是怎樣

總之積非成是到現在就變成一個俗稱了

(意見來自 成功高中 姜公韜老師)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months later...

《南京条约》文本上确有标明签订地点在南京,但并非出于清政府的本意。这是因为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中英条约谈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军事压力下毫无反抗能力。英方不允许清方对其提出的条件做任何修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条约中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8月29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和约。条约中的南京地名不称清政府官方的“江宁”而是“南京”,亦窥清政府屈服于英国侵略者之一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回樓主

儒家思想並不是造成經濟(或是更白話的商業)不發達的原因

孟子不談利不代表造成商業就從此完蛋了

在宋元明理學大盛的時候中國的商業只有越來越發達

真正造成中國商業阻礙的是政府的重農輕商..公營專賣政策...甚至是極端的海禁政策

基本上從日本經驗可以看出

儒家倫理的確某部分對商業是有幫助的如企業忠誠度或是守信之類的

當然也一定有阻礙的部分

明治維新部分

正好小弟最近寫的論文就是明治維新

課本只是告訴你先有明治維新~之後才有帝國主義

並沒有告訴你明治維新就會發生帝國主義

還有

基本上只要工業化跟商業化之後

如果要繼續求進步

除非像美國或是中國有廣大的市場原料

不然必定要走上向外侵略的道路

不管是商業入侵或是武力征服都是一樣的

就當時而言如果日本沒有侵入中國得到東北的原料和長江沿岸的商埠(即廣大市場)還有台灣朝鮮的原料市場

日本的輕重工業不可能會突飛猛進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歷史是現在的文字記錄描述過去發生過的事]

上述這句話 道盡了歷史是多麼容易被影響 而失真

........................................................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 P18 第二段最下

[...........甲午戰爭 首敗中國 日俄戰爭 再敗俄國 一躍而為世界強國

從此 日本成為帝國主義侵略者 危害亞洲甚深]

後事論前事 何以見得 一個維新成功的國家一定會 危害周邊國家

再者 日本侵略亞洲 也並非因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只是提供了足以發動侵略的力量

我想對於第二段提出一些反駁 如果有什麼對不住的請見諒 以下()的文字是供大家對照

何以見得 一個維新成功的國家一定會 危害周邊國家←←←當然不能見得 因為編譯館只說: 日本(一個維新成功的國家) 危害亞洲(周邊國家)甚深 從來就沒有說 一個維新成功的國家一定會 危害周邊國家 再者 日本侵略亞洲 也確實是因為明治維新 但不是「只因為」明治維新 我們可能是因為對於一些詞彙的認知不同 導致意見有了分歧 恕我直言 在我看來 您是誤解了國立編譯館這段話的意思

我認為您對於一些詞彙有些和我不同的看法:

1.「一定」一詞過於武斷 且您引用的文章中絲毫沒有「一定」這個詞彙的出現可能是您看偏了

2.「因為」不等於「只因為」甲(日侵亞洲)事件的發生可能有a(明治維新)bc...的原因 可以說甲是因為a 但甲不只是因為a 您不能說甲不是因為a 因此造成了理解上的錯誤

當然 在您看來 可能是我誤解了您 那您就當作沒看過這篇文章 好嗎?:E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我認為儒學僵化讀書人思想是錯的

中國在元朝以前

所考的是詩詞曲賦策論樣樣都來

但直到元朝開始有了科舉的標準訂本

以及明清兩代所行使的八股文

這才是僵化讀書人的最大禍首

總而言之

在元朝以前

中國社會在兩性平等 主僕階級等問題上

是比後來的元明清三代來的開明許多

在唐代

婦女甚至可以輕易與丈夫離婚還可分得贍養費

但在清代

婦女被休妻卻被視為是可恥的事情

這之中你可以感覺的出來差異如斯之大吧?

況且在論語中曾有這段話: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句話原意不需要我多做解釋

但是後來的讀書人卻將這句話作為排斥西學的藉口

可見孔子從來也沒有鼓吹要故步自封

在更遠的殷商之前

不也有"茍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這樣的卜辭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國立編譯館 (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 P18 第二段最下

[...........甲午戰爭 首敗中國 日俄戰爭 再敗俄國 一躍而為世界強國

從此 日本成為帝國主義侵略者 危害亞洲甚深]

後事論前事 何以見得 一個維新成功的國家一定會 危害周邊國家

再者 日本侵略亞洲 也並非因為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只是提供了足以發動侵略的力量

從這裡看 就知道你上課沒專心:o

從當時的世界觀來說 沒有什麼人倫關係

加上當時民族主義的興盛 

日本處在經濟 文化 科技 等等 的發展時期

為求國力大增 需要是更多的人民 (賦稅、軍隊等等﹞

日本土地並不大(也不小)

因此是一定要往外擴張

就像大英帝國一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龍騰版 中國文化史 P179 第一行

摘文如下

[..........(前略) 如果從文化的角度看 日本和東亞四小龍都屬於儒學文化圈

那麼 儒家倫理很可能成為推動現代工業文明的一股助力 其情況與基督新教倫理

作為產生資本主義的精神力量頗有相似之處]

基本上我覺得這頁寫的都很扯

綜觀儒家思想 要找到經世濟民的道理 絕對不會少

但是這和經濟發展有什麼關聯

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下來 到後來變成僵化讀書人思想

也使社會有[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想法

我認為 亞洲經濟得以有這種成績

乃是在於現代化 以及趁著適當的時機

從西方手中 賺到了外匯 進而得以更進一部的發展

跟我們是不是儒家文化圈 根本沒有關係

拿基督新教推動資本主義出現 更是亂來

這兩樣事情從本質到發生的前因後果 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從何相提並論 與比較

這位同學.妳可能誤會嘞課本得意思.

妳能不能在深層次去理解一下?

這裏不單單是提到儒學思想,

還特別提到嘞基督教.

那麼,同學.妳想想看.

他這裏是對兩個教派作對比,還是做詮釋,還是打比方??

我想我還是直說吧.

課本得意思,是讓我們知道.

宗教是人文精神得支柱.

人們得榮辱觀唸是從宗教開始得.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我們要明白,不同得文化,

是可以造就不同得民族和國傢.

還有,記得嘛?資産階級是怎麼形成得?

是從一歌小小得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場,再到工厰.

然后又因為黑暗得中世紀------羅馬教會的思想壟斷,所以有嘞文藝復興,

再到啓蒙運動.啓蒙運動再到資産階級革命,再到建立資産階級政體,

一共幾個世紀????除開手工工場------資産階級萌芽不說,

其他的革命和運動,是不是都和宗教有關繫???是不是???!!

那麼,課本的意思,就是說,

宗教和思想,給人的一切灌輸,

都是要走嚮一個很祥和很和平的世界,(當然不排除一些國傢的野心.)

然后人類不斷去創造,不斷去改善,總之是變成這個一個現代化的社會.

當然,這也隻是我自己的理解,信不信無所謂,

我隻是給大傢一個思路.

就是說,想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會把自己學過的相關的知識聯通起來.

然后再想想,這樣有沒有道理.

而且我這個想法還請各位多多給點意見,

我更想知道妳們對我的思路有什么看法,

歡迎各位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0 months later...

  基督教影響到資本主義應該是指宗教改革後的新教派吧

  客爾文教派不是說要以世俗成就榮耀上帝嗎?

  至於儒學影響到中國文化圈的經濟發展,應該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不會完全只有這個因素,民族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科技發展

  都是綜觀很多因素,且互相影響的吧~所以我認為並沒有說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