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從廣州政協的建議說起,想知道臺灣同學的想法,還有在臺灣方言的保護


Recommended Posts

廣州市政協建議廣州電視台改用普通話播新聞,消息傳出之後,立刻引起各方很大的反響。

在中國其他地方的電子媒體都須要以普通話廣播的情況下,廣州享有的「特權」無疑進一步強化了本土身份認同感。

廣州《新快報》一篇文章指出,粵語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件,它的興衰直接關係到一脈文化的興衰。

事實上,日常粵語也保留了許多古漢語,比如把「吃、喝、走、看」稱為「食、飲、行、望」,不少廣東人也因此引以為傲。

當廣州政協以「進一步加強廣州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為理由,建議把廣州電視台的基本播音用語改為普通話之後,立刻引起廣州媒體和民眾的強烈反應。

不少廣州民眾認為,此舉是要消除粵語,因此強烈抵制,呼籲捍衛粵語播音。

不知道臺灣同學怎么看呢?

在臺灣,方言的保護又是怎么的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清朝 台灣流通最廣的閩南話

也就是台語 當時外國傳教士來學的都是台語

日治初期是採近乎放任 私學 塾堂依舊存在 鼓勵民眾學日語

後期就改強制推廣 私立學校也限制的很嚴格

國府時代 除了消除日語化的影響 更是大力執行國語政策

嚴格限制方言使用

等到40多年後開始重新尊重方言 不論台語客語在台灣都已經是相對弱勢了

(原住民更不用講了 經歷日 國府兩番折騰 姓名 語言 風俗都已經幾近凋零)

客語族群在台灣處在一種很有趣的地位

撇開幾百年前和閩南的械鬥恩怨不講

是一種任何勢力都極力爭取的關鍵少數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多謝雞蛋妹妹的連接

好久不見,是否靚麗如昔?

嗯,靚字在臺灣的讀音是什么啊?

有一個東西想不明白

搞個客語認證有什么用?

這樣可以推廣和保護客家話嗎?

不客氣

逆生長了XD

靚,音通淨。順便一提,前太子妃(前總統的兒子的妻子)黃睿靚名字裡也有個靚字。

應該不無小補吧~

像我看到這個就會想去考考看(報考它就會附上教材了)

反正才四百元,跟其他的語言檢定比起來便宜多了(但是台語更便宜,二百五)

很多人學語言不見得是實用考量,也有純粹對學新語言"這件事本身"感興趣的

(ex:我XD) 就會想說既然你都提供免費教材和便宜又具公信力的檢定了那我就學來玩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只是有時候會因為某些因素影響

讓外國人以為我國方言只有閩南語

外國人不知道也很正常,就像我們也不一定知道比利時人講哪些語言一樣。

對於方言的保護,除了形式化的小學鄉土教學,我覺得政府沒提出什麼具體的政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外國人不知道也很正常,就像我們也不一定知道比利時人講哪些語言一樣。

也是

那我換個說法好了

我國因為某些因素的影響

在我們跟外國人介紹時

常常會特別強調台語

甚至把會台語否來當作判別台灣人的指標

對於方言的保護,除了形式化的小學鄉土教學,我覺得政府沒提出什麼具體的政策。

鄉土教學大多也只以台語為主

而有些老師甚至把鄉土教學課拿來上主科的課程

所以這個政策我覺得還有待加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客氣

逆生長了XD

靚,音通淨。順便一提,前太子妃(前總統的兒子的妻子)黃睿靚名字裡也有個靚字。

電視上聽過黃睿靚,大陸發音是亮。問下艋舺台灣是怎麼發音的,上次看CCTV發的猛甲。但是字典上是猛霞。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直線
改下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艋/舺→猛/假

我小學的時候都有鄉土教學耶~

不過老師都在混就是了.........

--------------------------------------------

直線,你那篇應該是要引用蛋蛋學姊的話吧?

幫你修一下囉~

嗯,人比较懒。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這個聽説過,但是在大陸那樣的社會,抗議貌似沒有什麽用處…… 別説廣播,人家上面想建第二個三峽也沒有討論的餘地啊……

希望大家可以繼續關注一下事情的發展,我在這裡也會做一些調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當廣州政協以「進一步加強廣州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為理由,建議把廣州電視台的基本播音用語改為普通話之後,立刻引起廣州媒體和民眾的強烈反應。

作為廣州人我表示:作為民眾應該這樣回應「既然是為了加強亞運會的軟環境建設,新聞應該全播英文或日語,否則外國人來中國又聽不懂國語,換成國語是幹甚?」

藉口罷了......儘管推普在理論上不跟保護粵語有衝突,但像這樣找者種無聊的藉口的方式,很難讓人覺得在實踐上沒衝突.

「冇辦法,鬼叫人地係政府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華民國政府不必廢太多心思保護方言

真的~

閩南話一堆人講

客家話也很多人說

原住民語大概沒人會了

學長,那個保護方言

說穿了就是政績+免得少數團體抗議

畢竟,建立在 "民主共和國" 框架下的國家

還是要顧及少數人瘋狂的...爭取(我不想說難聽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中華民國政府不必廢太多心思保護方言

真的~

閩南話一堆人講

客家話也很多人說

原住民語大概沒人會了

你的話我不茍同。

正好我對台語(閩南語)小有研究,一般來說,我們傾向說台語而不是閩南語。何解?閩南話在台灣發展的歷史悠久足以跟大陸閩南地區做出區隔。例如「牽手」這個詞彙,牽手是平埔族用詞,大陸閩南地區應該是沒有。

原住民語大概沒人會,所以就可以不保護?

語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你這句話要是讓原住民朋友看到他們會有多傷心?

照你這麼說,那麼,因為這個人快要死了,所以我們不要救他了吧。你意思是這樣嗎?

閩南語很多人說嗎?多少年輕人閩南語都只學學髒話?

以我較熟悉的閩南語為例,台灣各縣市各有腔調,台西腔鹿港腔宜蘭腔等等,用字多有不同,沒有研究的人會懂得?如果不保護不研究,那就要失傳?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多半會被表象矇蔽。很多人寧可去學韓語也不想懂台語。

我想你應該知道唐詩適合用閩南語發音,能夠充分體現音韻之美,以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峽」字在閩南語發音極為短促,恰好表達了心急與回程坎坷,「陽」字舒緩平穩,此時詩的意象變得廣闊穩定,杜甫心中漸漸對未來有了希望。

我覺得上面這段如果不特別說特別研究,就算以台語為母語從小說到大的人,也不一定有這層體悟。

回歸主題,近年政府的保護越來越多,個人樂觀其成。

以文化面而言,多元文化是台灣一直以來的特色,從過去台灣坎坷的歷史層面來看,本地文化不斷被打壓,文化甚至被迫中斷,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年代,此時不保護,再晚就來不及了。但,台灣有個很怪的地方,什麼東西要推動,總是以考試領導,個人認為考試實在不是好東西。

另外,有人提到保護語言純粹是因為選票,我實在不能認同。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為了選票,有很多東西其實,跟選票一點關係都沒有。

媒體讓台灣人民太政治化太意識形態了。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荀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的話我不茍同。

正好我對台語(閩南語)小有研究,一般來說,我們傾向說台語而不是閩南語。何解?閩南話在台灣發展的歷史悠久足以跟大陸閩南地區做出區隔。例如「牽手」這個詞彙,牽手是平埔族用詞,大陸閩南地區應該是沒有。

原住民語大概沒人會,所以就可以不保護?

語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你這句話要是讓原住民朋友看到他們會有多傷心?

照你這麼說,那麼,因為這個人快要死了,所以我們不要救他了吧。你意思是這樣嗎?

閩南語很多人說嗎?多少年輕人閩南語都只學學髒話?

以我較熟悉的閩南語為例,台灣各縣市各有腔調,台西腔鹿港腔宜蘭腔等等,用字多有不同,沒有研究的人會懂得?如果不保護不研究,那就要失傳?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多半會被表象矇蔽。很多人寧可去學韓語也不想懂台語。

我想你應該知道唐詩適合用閩南語發音,能夠充分體現音韻之美,以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峽」字在閩南語發音極為短促,恰好表達了心急與回程坎坷,「陽」字舒緩平穩,此時詩的意象變得廣闊穩定,杜甫心中漸漸對未來有了希望。

我覺得上面這段如果不特別說特別研究,就算以台語為母語從小說到大的人,也不一定有這層體悟。

回歸主題,近年政府的保護越來越多,個人樂觀其成。

以文化面而言,多元文化是台灣一直以來的特色,從過去台灣坎坷的歷史層面來看,本地文化不斷被打壓,文化甚至被迫中斷,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年代,此時不保護,再晚就來不及了。但,台灣有個很怪的地方,什麼東西要推動,總是以考試領導,個人認為考試實在不是好東西。

另外,有人提到保護語言純粹是因為選票,我實在不能認同。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為了選票,有很多東西其實,跟選票一點關係都沒有。

媒體讓台灣人民太政治化太意識形態了。

可能是我說的不清楚 =口=''

對不起

我是說

中華民國政府的心思可以比較著重在原住民語的保護上

但相較於其他的事項

方言的保護可以比較不費那麼多心思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的話我不茍同。

正好我對台語(閩南語)小有研究,一般來說,我們傾向說台語而不是閩南語。何解?閩南話在台灣發展的歷史悠久足以跟大陸閩南地區做出區隔。例如「牽手」這個詞彙,牽手是平埔族用詞,大陸閩南地區應該是沒有。

我覺得我對這有點不同的見解

我反而覺得我們現在講的台語仍應屬於閩南語

你所舉的「牽手」一例

在我看來就如我們國語當中的外來語的角色

只是大陸地區沒有接觸到台灣島上的平埔族

所以才沒有這些用詞

我覺得真要做區隔

只能說台語是閩南語的分支

原住民語大概沒人會,所以就可以不保護?

語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你這句話要是讓原住民朋友看到他們會有多傷心?

照你這麼說,那麼,因為這個人快要死了,所以我們不要救他了吧。你意思是這樣嗎?

我想你應該是誤會他的意思

他可能是要說原住民語比較少人會

就像進入加護病房的病人

我們應該列為重點加強

閩南語很多人說嗎?多少年輕人閩南語都只學學髒話?

以我較熟悉的閩南語為例,台灣各縣市各有腔調,台西腔鹿港腔宜蘭腔等等,用字多有不同,沒有研究的人會懂得?如果不保護不研究,那就要失傳?沒有深入研究的人多半會被表象矇蔽。很多人寧可去學韓語也不想懂台語。

我想你應該知道唐詩適合用閩南語發音,能夠充分體現音韻之美,以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峽」字在閩南語發音極為短促,恰好表達了心急與回程坎坷,「陽」字舒緩平穩,此時詩的意象變得廣闊穩定,杜甫心中漸漸對未來有了希望。

我覺得上面這段如果不特別說特別研究,就算以台語為母語從小說到大的人,也不一定有這層體悟。

這點我認同

現在大多人受到外來文化影響

紛紛改學外語而放棄自家的母語

還滿可惜的

你舉的唐詩

我補充說一下

唐詩宋詞其實用客家話比用閩南語

更能體現出音韻之美喔

(我自己也有稍微看一下客家文化相關的書籍)

回歸主題,近年政府的保護越來越多,個人樂觀其成。

以文化面而言,多元文化是台灣一直以來的特色,從過去台灣坎坷的歷史層面來看,本地文化不斷被打壓,文化甚至被迫中斷,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年代,此時不保護,再晚就來不及了。但,台灣有個很怪的地方,什麼東西要推動,總是以考試領導,個人認為考試實在不是好東西。

現在政府保護越來越多

個人也同樣樂觀其成

但你說的考試領導

我覺得這是現在證照時代的影響

提供認證來當作誘因

讓大家可以多接觸到

另外,有人提到保護語言純粹是因為選票,我實在不能認同。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為了選票,有很多東西其實,跟選票一點關係都沒有。

媒體讓台灣人民太政治化太意識形態了。

有人提到保護語言純粹是因為選票

我覺得那是因為每次選舉一到

常有政治人物拿這出來當做拉攏票源的工具

加上媒體的渲染

所以才常常讓人與政治聯想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客家烏龍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