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mmended Posts

俾斯麥 ─ 德意志的統一只有「鐵和血」

目次

一、鐵血幼狼

二、鐵血宰相

1.鐵血幼狼

奧托•馮•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 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雪恩豪森一家容克貴族家庭,就經濟狀況來說他們算是中等容克(註一)。而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莊園裏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1835年於柏林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直到19世紀40年代,俾斯麥仍然是一個保守且終於普魯士的君主主義容克。當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出現在他眼前時,他按照中世紀的方式,以火與劍攻擊他們。1848年革命時,俾斯麥在自己領地上組織軍隊,宣稱「我是個容克,一定要壓垮革命」,準備前往柏林“勤王救駕”,武力鎮壓革命。他尖刻地嘲諷法蘭克福全德國民議會中資產階級代表們的清談闊論,主張用武力把它驅散。

俾斯麥狂熱的容克信念和立場贏得國王的賞識,1851年至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這些經歷擴大了他的視野,使他養成了從全歐洲看問題的習慣;這段時間,俾斯麥的政治態度在兩方面有實際且顯著的變化;一是反對囿於普魯士一邦利益的感情用事政策。二是反對奧地利為首的割據勢力。這時的俾斯麥就相當於中產階級容克的政治意願代表。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國和法國統治階層的意願和圖謀,並且投普魯士社會各階層所好。

註解:1. 容克(德語:Junker)是指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區的貴族地主。

2.鐵血宰相

1862年,普魯士王權處於一籌莫展的時候,保守派軍事集團領袖─羅恩向威廉一是推薦了助法公使俾斯麥出任要職,收拾革命狂潮的殘局。與羅恩面談時,俾斯麥提出了問題癥結所在:普魯士的國內政策太過於彈性,辦外交卻太過保守。他力主建立強權政治,擴展武力,打擊阻礙德國的主要勢力。他把波拿巴特主義看作用暴力壓制中產階級,又有利於發展中產階級巨大生產力的現代專制統治機制。用他的話說,就是「不舒服的有利政策」。

俾斯麥對中產階級的「憲法統一」極為鄙視與不滿,他不相信憲法的任何一個條文會有使國家超生的力量。俾斯麥強烈的主張:「要對(德國)問題做出決定,根本就不是在我們的議會中,而是在外交及戰場上」,「德國的統一只能通過反對者進行戰爭的道路來實踐」。因此他始終把一個國家在軍事上的強大看做這個國家價值的決定要素。

1862年6月他出席議會預算會議,他依然強調的說出自己所認為的「政治生活事實」。「普魯士必須既具自己的力量並將他掌握在手裡以帶有利時機。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疆界是不利健全國家的!當代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議決所決定─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用鐵和血來解決。」這就是後人所概括的「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因此被冠上鐵血宰相的美名。

(待續);-)由 kshs整理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純白是最深摯的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 3 months later...
俾斯麥的外交手腕真的很高明。他鎮壓了社會民主運動,但他也創立的世界首例的勞工福利政策,雖然政策攏絡的性質比較高。

應該不能說是政策攏絡,畢竟他們又不用選舉,

講維護政權會比較好吧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