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教育、政治、媒體與社會的不甚良善


Recommended Posts

以下為相關新聞內容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4/5/1sy9s.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4/5/1syni.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4/5/1syuo.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4/11/1szil.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5/78/1t0go.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612+112009101500204,00.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201+112009101600090,00.html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17294/IssueID/20091015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17288/IssueID/20091015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17150/IssueID/20091015

以下為全文內容

教育、政治、媒體與社會的不甚良善

郭申睿/前雄中青年社社長(現就讀於台灣大學經濟學系)

  前日透過新聞、友人及網路論壇才得知雄中竟因校刊中含有所謂「不雅內容」,遭王姓議員抨擊的事件。整起事件的發生令我有些訝異,也認為這其中並不止包含一項議題。因此本人就這次事件及其他相關方面作以下討論。

  首先,《雄中青年》一○六期為雄中於今年六月出版之刊物,距今日已隔數月,若此事真有其嚴重性,為何至今才有議員及媒體報出?顯然在資訊接收方面有所延遲。事實上,出刊後不久確已有學生向老師反映這些文章內容不妥,卻也不見有任何強烈反彈。議員及媒體誇大形容其內容的不當性,令人覺得這只是一種炒作行為,甚至更有在校同學於學生網路論壇形容這起事件只是「議員在選舉前的政治作秀」,並非真切關心學校的教育問題。為何如此形容?作個簡單敘述,選票掌握在大人的手裡,學生的影響力自然不如學生家長,政治人物關心的重點是否放在教育,其目的可以揣測。

  第二,本人就校刊以及一般新聞媒體作比較。校刊發行通常為一學年一刊,本校為一學期一刊,相對於每日的報紙刊物,發行頻率其實相當低。我們每日翻閱報紙,甚至只需動動手指上網瀏覽社會版新聞即可發現,關於議員所描述的「強暴、亂倫」等等駭聞層出不窮,甚至將事件發生的情節經過,以及充滿暴力色情的對話、圖片呈現在新聞內容當中,而本期校刊內容僅是就故事原典內容作文字陳述、討論,並且已將原典情節重新處理,相較之下,新聞引起反感的程度比起本期校刊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套句網路流行用語,「很黃很暴力」。本人在出刊前略經審閱,亦認為這僅是作者融合相關書籍的討論觀點,若這樣的校刊內容引起爭議,那我們每日閱讀的新聞,是否更應該被檢討?

  王議員抨擊《童話》的內容過於色情、血腥,看了都會「臉紅心跳」,本人不禁提出疑問,議員是否真有看過原典,是否關心每日新聞?文化素養和社會關懷,是否作為一個公民該有的要件?現今新聞因所謂「言論自由」而無法就內容管束,「媒體自律」也漸成為笑談,所謂「挖掘真相」,並不考慮到一般兒童、少年和成人一樣,平日也可能翻閱報紙、上網看新聞,對於民情風俗及法律所保護的「兒少身心健康」,其影響更為深遠,教育是否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實為更該被討論的重點。

  就《童話》的內容而言,一個高中寫作者是否能就原典作出文化、文學的理性評析,我無法妄下斷言,但若一個即將成為公民的高中生不具有獨立思考及判讀能力,看不出作者所想提出討論的重點,只看到如同外界所說「色情」的部份,那麼我將對這些學生感到憂心。原典事實上是充滿批判人性、社會亂象的「成人故事」,經過多次改版,才成形為現今大家所熟知的「童話」。文章作者說「社會太虛偽了,要還原故事真相」實為足夠成熟的想法,雖未標明原始出處實該改進,但並不因此需要對校刊內容作「性教育檢討」。

  再者,校刊之影響力是否真有如此重要?其實不然。在下曾身為編輯者之一員,經口頭詢問調查,多數同學閱讀校刊的習慣僅是「翻翻而已」,甚至連翻都沒翻過,即丟進回收桶或贈送予他人,或擺在書架上自此不再「過問」,但每日早自習時間翻閱的報紙,不是文學副刊、國際頭條,而是充滿輔級圖片、在捷運站發送的免費報紙,諸多學校亦是如此。對於此現象,本人不甚認同,但諸多宣傳、推廣校刊亦不見成效,學校的編輯群該努力思考改進之外,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否該適當養成,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這篇文章或許有些泛一般論,不過還請大家指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PTT來朝聖XD

關於戰慄那本書,當然我善良純真文靜內向害羞靦腆,自然是沒有看過。但是之前稍微爬過文,整理了一下這幾本書的關係。所謂的《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其實是桐生操的,某種程度,算是同人創作。但是在台灣發行的時候,書商是以所謂「原版」的字眼來促銷,桐生操自己據說是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詳見參考資料一)

(另外原諒我也沒有去找參考資料,因為實在有難度囧)

另外說的格林童話,原稱《兒童與家庭童話集》(Kinder-und Hausmärchen)。本來是格林兄弟為記錄在德國所流傳之鄉民故事而寫的,其中有許多不同時間地點的故事。在初版的時候,有一些故事是被認為有一點殘酷的(如糖果屋(Hänsel und Gretel)),所以後來格林兄弟經過潤飾添加,在他們生前尚有出版到第七版。(詳見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一) http://www.tglin.idv.tw/essay/essay_books03.htm 〈格林童話可怕嗎?〉

(二) http://epochtimes.com.au/b5/6/8/11/n1417993.htm 〈大紀元評論:楊武能: 保護人類遺產 為格林童話正名 ——斥所謂「原版格林童話」〉

(三)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0%BC%E6%9E%97%E7%AB%A5%E8%A9%B1 維基百科:格林童話

(四)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3%96%E6%9E%9C%E5%B1%8B 維基百科:糖果屋

(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8OCUL6Wss 日本人擷選其中三篇作出來的一小時影片,真實性就見仁見智,不難看就是了。

這裡絕對沒有東西

剩下內容請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閱一下。

我只是想,找這些資料老實說花不到十五分鐘的時間的,記者欸,找一下資料,很過分嗎?

另外一方面,記者也必須顧及到新聞的衝擊性。

呃,還有,我也沒看過傳說中的雄中校刊,我只是來湊熱鬧的鄉民別打我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PTT來朝聖XD

我只是想,找這些資料老實說花不到十五分鐘的時間的,記者欸,找一下資料,很過分嗎?

另外一方面,記者也必須顧及到新聞的衝擊性。

呃,還有,我也沒看過傳說中的雄中校刊,我只是來湊熱鬧的鄉民別打我哪……

現在記者真的google也懶得上(茶)

你說的衝擊性意思是指社會影響嗎?

現今新聞因所謂「言論自由」而無法就內容管束,「媒體自律」也漸成為笑談,所謂「挖掘真相」,並不考慮到一般兒童、少年和成人一樣,平日也可能翻閱報紙、上網看新聞,對於民情風俗及法律所保護的「兒少身心健康」,其影響更為深遠,教育是否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實為更該被討論的重點。

媒體無法自律的原因絕不只是因為可以行使言論自由權

而且新聞的主軸就是言論自由,而言論自由本來就是不受限制的(也就是發表啥內容都不能受到管轄,除非有涉及到誹謗及公然侮辱),但是作為媒體的角色,我想在提升社會價值上確實有必要。

我覺得如果要求媒體要自律的話。這就好像在校園要求霸凌的學生要自律,但是卻不要求改變輔導機制一樣。在台灣民眾收視的口味不變、政治(企業)買新聞的情況下,媒體有自律的動機嗎?。台灣媒體生態與社會結構、權力環環相扣,所以電視上看到的不雅畫面絕不是因為記者喜歡報導並且不考慮社會影響而撥出,電視上看到的報導絕大部分都是市場機制誕生出的產物,以收視率為導向的產品,如果八卦、暴力的種種新聞收視率不高,媒體會想撥嗎?

想問你對以下問題的看法~

究竟是人民收視習慣導致新聞質變?還是新聞品質養壞了人民收視胃口?(這好像是先有鷄還先有蛋的問題一_一狠)

至於收視率是不是具有客觀性咩~這又會帶出另一個議題(不過跟主題無多大關係,所以先保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