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研院院士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Recommended Posts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2009諾貝爾獎物理獎,由我中研院院士、號稱「光纖之父」的高錕教授、發明感光元件(CCD)的美國威里亞德‧波伊(Willard S. Boyle)與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等三人獲得,其中高錕獲得一半獎金,其餘兩人各得四分之一。光纖科技與感光元件的研究,帶領人類走向科技飛躍的未來。

出生於上海的高錕目前76歲,於英國、中國兩地任教,於1992年獲選我中研院第十九屆院士,他以長久以來在光纖方面的卓越研究,獲此殊榮;他於1966年發表光纖傳播研究論文,首次揭露光纖材質可應用於通訊技術,是舉世公認第一位從事光纖傳播研究的人;美國的波伊教授與史密斯教授則以1970年代發明可應用於數位相機、光學掃瞄器與攝影機的光電耦合元件(CCD)獲物理獎,算是遲來的肯定。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06/115/1sgc5.html

各位板友加油阿下一個就是妳們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from维基百科

高錕,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香港物理學家,生於中國上海市,祖籍江蘇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區)[1],擁有英國和美國國籍[2],目前在香港和美國兩邊居住[3]。高錕為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有「光纖之父」美譽[4];也是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與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2]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經歷

3 學術榮譽與獎勵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

[編輯]生平

1933年,高錕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律師[5],弟弟高鋙[6],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7]。入學前,父親聘請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鋙,誦讀四書五經。10歲,高錕就讀世界學校(即今日的國際學校)[8],需要讀中文之外,也要讀英文和法文,學校聘請留法的學者回來教授,高錕開始接觸中國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說:「影響很大!」。[來源請求]

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房子的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他曾經自製氯氣,製造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自己混合紅磷與氯酸鉀,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泥里,搓成泥炸彈。[9][7]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很小便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10]

1948年全家遷往香港,中學就讀於香港聖若瑟書院,後來曾考入香港大學。但當時的高錕已經立志攻讀電機工程,而港大沒有這個專業,於是他輾轉就讀了倫敦大學。[10]1957年他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1965年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夫人為黃美芸,1959年9月19日結婚[來源請求],現年74歲(2009年10月)[3]。

1966年,高錕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11]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為此,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2]以及愛迪生電信獎、馬可尼國際獎、貝爾獎、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和光電子學獎金等。

高錕在198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正式退休。[13]退休後居於香港,並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於1996年宣佈命名兩顆新發現的小行星為「高錕星」,以表揚他在科學上所做的傑出貢獻。[14]最近,他花近十年時間完成的自傳翻譯成中文版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出版。[4]

2009年初高錕被傳患上老年痴呆症,其夫人黃美芸接受香港《明報》採訪時指高錕「老人家記性差」,時而忘記鎖匙或書本放在哪裡,不過情節輕微,認人、認路均沒有問題。[3][15]

[編輯]經歷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1957年)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附屬標准通訊實驗室(1960年)

香港中文大學

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0-1974年)

校長(1987-1996年)

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首席科學家(1974年)

工程總裁、行政科學家(1982年)

研究事務總裁(1986年)

香港高科橋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1996年-)

[編輯]學術榮譽與獎勵

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硅酸鹽學會摩尼獎(1976年)

美國富蘭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蘭亭獎章(1977年)

英國蘭克信託基金會蘭克獎(1978年)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摩理斯·H·利柏曼紀念獎(1978年)

瑞典艾力松基金會 L·M·艾力松國際獎(1979年)

美國武裝部隊通訊及電子學會金章獎(1980年)

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亞歷山大·格林姆·貝爾獎章(1985年)

美國馬可尼基金會馬可尼國際科學家獎(1985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85年)

意大利熱那亞市哥倫布獎章(1985年)

日本通訊及計算機促進基金會通訊及計算機獎(1987年)

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法拉第獎章(1989年)

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1989年)

英國塞薩斯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0年)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

日本創價大學榮譽博士(1991年)

英國格拉茲高大學榮譽工程學博士(1992年)

SPIE金章獎(1992年)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英帝國司令勳章(1993年)

英國達勒姆大學榮譽理學博士(1994年)

世界工程組織協會傑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年)

澳洲格理斐思大學第一服務榮譽博士(1995年)

中國科學院第二批外籍院士(1996年6月)[16]

第十二屆日本國際獎(1996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獲今次獎項一千萬瑞典克朗的一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