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建青科學班校長採訪稿(經校長修正)


Recommended Posts

西元二○○九年五月十五日星期五,建中校長室,建青今天要採訪校長。內容有關提議至今四年以上、經各界議論、中間許多波瀾起伏、經眾多學者專家討論,終於今年拍板定案招生的高級中學科學班(以下稱科學班)。其實很多人對科學班並不了解,有許多疑問,所以本次專訪希望可以讓大家看到許許多多有關科學班的訊息,進一步了解這個特殊教育制度。

「高中科學班計畫」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嗎?

數理資優班(下稱數資班)是現行的體制,法源為特殊教育法,國內共有廿六所高中成立數資班。數資班包括課程的規劃、教學,的確是讓具數理性向和數理資賦優異的學生在這個領域有發展空間。

但在國內教育環境中,有許多限制。如:數資班的學生,在課程設計上,雖被容許部分彈性,不過在升學的部分、課程的主體上,仍受到目前的相關辦法束縛。在三年數資班的學習歷程中,學生或許有能力參加一些競賽並獲獎,可以這些獎項來申請大學。如常見的奧林匹亞競賽以及國際科展......等等。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參與競賽並得獎,除了部分的學生可以這些獎項保送大學之外,其他學生仍要按照國內升學機制,參加學測、指考,按照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規定。

在課程規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高中的課程還蠻重的,很多的科目在學習上仍然受到很多既有的限定,能夠突破的空間不大。另,如果學生在數理方面資賦優異,是否還要按目前規定學習高中課程?三年的時間,會不會太漫長?有沒有機會讓他們節省這些時間,作整體的規劃?

所以在規劃科學班時,我們會去思考現有數資班的制度,有什麼需要突破的地方,接著去想,我們要走出什麼樣的路來。所以這次科學班的計畫,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規劃,有幾個特色:

第一:兩年完成三年的高中數理課程,可以縮短時間,讓學生提早在第三年時進入大學修課

有人說,現在的學生如果有能力,通過免修鑑定,甚至不用高三就有機會到大學修課。不過現在都是個案,你有能力,你做到了;他有能力,他做到了,卻沒有整體的規劃。科學班與此不同,科學班透過課程的規劃,兩年完成三年的高中數理課程,第三年在大學修習基礎科學、微積分課程。所以我們找國立台灣大學(下稱台大)來合作,如我們合作的是國立台灣大學(下稱台大)。把理學院、生命科學院,有數學系、化學系、物理系、生命科學系、大氣科學系等資源整合協助科學班,以規劃、設計課程。就這個部分來講,跟數資班有所不同。

第二:若學生對基礎科學領域有興趣,科學班三年之後,希望能夠更順利的進入大學就讀。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當中,有一些大學入學規定,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決。台大在思考一個問題,科學班的學生,一定要用申請、推甄...等等的方式入學嗎?事實上應該有一個更適合科學班學生的方式用來了解學生的程度,讓學生進到他喜歡、有興趣的校系。這個方面相當重要,這方面若能突破,對科學人才的培育才真正有幫助。我今天講這個問題的意思是說,科學班的用意是讓對基礎科學有興趣的學生,潛能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在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習歷程當中,幫他們開一條路。而這一條路對對基礎科學領域有興趣且有能力的學生來講是比較方便的,不需要再辛苦的兼顧那麼多課業,最後才走到自己想走的路。

我們能否藉由這樣的方式培養出我們未來的科學人才?國外有一些經驗,我們也會參照,但是在國內,顯然升學這部分還是受到很多過去以來那種所謂"公平、公正"的那樣一個機制的限制,沒辦法走出一個比較特殊的、兼顧到個別潛能的路來,這是我們在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思考。

假設我是一位家長,有意願讓孩子進入科學班。但我會憂心學生的升學問題,擔心在他畢業在即時,為科學班學生量身打造的入學方式在技術上尚未突破,是否有因應方式?眾所皆知的,考試需要練習。科學班學生在高三時修習的是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不像其他大部分高中生,至少在高三這一年不斷的練習。他們雖然有實力,但極有可能考得比較差,反而沒有達到我們最初想達到的效果。

其實,科學班從構想提出到現在已經花了四年時間,這段期間不斷討論的都是這些問題。你講的我非常同意,我們的教育體制應該鬆綁。像建中的學生,如果你可以給他更寬廣的道路,他或許不必花那麼多時間泡在這裡,可以有更多元發展的機會。我個人認為,科學班學生兩年修完高中三年的數理課程,還要再經學科能力鑑定,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程,即為高三在大學修課的課程。如果無法通過考試,可以經由退場機制,安排到其他班級就讀。但當你通過考試,修完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微積分等課程,又經過大學的考試、完成大學的實驗課程。當你通過這些考驗,表示你的能力受到教授的肯定,其實應該有一個制度可以讓你很順利的進入大學發展,而不是回過頭又從學測、指考入手,這樣真的太辛苦了。

我們不斷的以這個概念和大學溝通討論。我預期每個參與計畫的高中,都會跟所合作的大學磋商出最好的入學方式。每一所大學,都會希望這些優秀的學生可以順利的進入大學就讀,所以他們當然會設計出一個好的制度。我最近也在跟台大的教授討論這個問題,我認為像台大這樣一所優秀的大學,可以設計出錄取學生的走向,如果考慮單純保送會被外界質疑,質疑品質無法確保,那我認為,台大也可以有一套選才機制,沒有必要回到傳統的入學方式。誰說現在的學測、指考是最好的方式?當然不是,只是現在的情境中比較好的方式而已。針對那些數理有專長的學生,應該發展出適合他們的方式。如果這樣的選才方式是被肯定的、經過仔細規劃設計、有道理,我想大眾會接受,我也認為這是大學的使命。

是否可以請問校長,北一女中為何不設立科學班?北一女校方表示,由於校內現有數理資優教育已完善;加上「科學班」的課程規劃恐排擠其他藝能科及人文課程,違反全人教育;此外,科學班學生並不保障升學,北一女決定不參加。亦為市立高中,建中難道不會有相同問題?

課程是發展出來的。沒有人可以說,現在的九五課綱或者是即將施行的九九課綱是最好的課綱。基本上,只能說他適應大部分的學生,任何政策、綱領都要考慮到大多數人,我們只能說對大多數人來講是如此,並不能說是最好的。對於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科學班的人文社會與藝能科時數一定會變少,因為時數就是那麼多。但問題的癥結是,要上多少課才具備人文素養?我個人認為所謂的人文素養,應該是從課程、活動和整個環境當中去建置的。並不是上比較多的課,就比較有人文素養,上的比較少就不具備。這個問題如果這樣討論,會陷入學分數決定能力的迷思。更進一步講,今天對台灣的這些高中生,以建中為例,我認為都可以跳脫課程綱要的設計,因為這裡匯集的是全國最好的學生。但現在我們卻沒有辦法,因為在台灣,整個教育受到許多箝制。體育班每天下午兩點就在練習,課上得比人家少,難道他們就沒有人文素養?所以我的意思是說,究竟要上多少課才具備人文素養,並沒有人說要從學分數上去判斷。在我的理想中,建中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課程。我甚至覺得建中的學生,有很多都有能力兩年或兩年半完成三年的課程,也不會因為這樣就減少人文素養,所以上多少課跟具不具備該項能力完全是兩回事,這是其一。其二,科學班數理課程的確加速學習,但人文藝術、社會課程並沒有加速,還是完整的三年學習。包括班會、週會等,甚至科學班有三節體育課。為甚麼?因為我們認為要有體力。所以,友校有怎樣的思考,而不去設班,我們當然尊重,但我們認為是沒有關係的。就算科學班學生在人文社會的課修的比較少,學生的人文素養要從活動、學生的素質上去培養才是正途。我猜想有一天,建中更多元發展,能不能發展出建中的校本課程?如果我們一直收的都是最好的學生,那應該要發展出這麼一套課程才對。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課程規劃上的彈性不大。在這裡我要講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面對這麼優秀的學生,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資源?如果學校內部各種特殊班越多元,其實是提供擁有各種專長的學生更多機會,各位的思考也應該要更寬廣一點,用更多元化、適性化的想法去看待。這是我個人很深刻的看法。

請問校長,對於現行科學班課程是否有培養人文素養的部份?

事實上在他們的課程中,第一階段,也就是高一、二的課程中,有經典導讀和科學探索。經典導讀由大學教授來講授,講授數理領域和人文社會藝術領域,雖然以數理方面為主,但在人文社會藝術領域也著墨不少。對於人文素養的提升,剛才提到並不是以學分數為依據,而應該鼓勵他們去欣賞音樂、透過參與藝文活動方面著手。寒、暑假會鼓勵學生去參加營隊,甚至組成營隊去做社會服務。目前已規劃每朝午到台北縣立平溪國中從事課業輔導服務科學班課程在高三這一年,除了許多的通識選修課程外,還有社會服務,能夠從社會服務中培養做一個科學家應該具有的人文關懷。

那他們高三的社會服務跟我們現有的公共服務卡制度有何不同?

其實是類似的。另外,像現在的人社班會規劃到原鄉部落去服務,這些都是可以借鏡的。可以規劃的方式有很多,要根據他們的獨特性去規劃。寒暑假我覺得是一個可以發揮的時段,如果能夠透過營隊、課程的規劃,讓他們有機會去服務相對弱勢的族群,我覺得是滿好的。這個部份是要培養他們的人文關懷。

科學班、數資班、人文社會資優班(下稱人社班)都要做專題研究。數資班跟人社班主要是在高二,而科學班卻是在高三。科學班的學生在高三既要做研究、又要修習大一的基礎科學課程、又要面對升學,如此是否會對他們的升學造成影響?

這其中有幾個關鍵。有人說這些學生這麼優秀,高中的數理課程已經加速修完了,人文社會課程也照進度修了,認為這些學生這麼優秀即使參加學測也不成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科學班學生應該要經由適合他們的選才管道入學。合作的大學應該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目前教育部的規定是科學班學生入學方式依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規定,可以參加推甄、申請及指定科目考試。科學班學生在就讀期間其學科資格考試成績及個別研究成果"得"作為大學多元入學甄選入學之參據。意思是學科考試的成績和個別研究的成果"可以"作為甄選入學(包括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的參據。但我們一直跟教育部溝通,應該要設計一個適合科學班學生入學的方式。我最近在跟台大負責科學班計畫的教授談這個問題,他提到一個論點我覺得非常好,他說"台大其實可以有自己選才的方式",這點我非常認同。今天科學班學生已在台大上課,台大只要設計出不讓外界覺得台大放水的制度就很好。這些學生在台大讀了一年,經過大學方面一年的觀察,這些學生適不適合入學,台大應該比建中更清楚才對。大學應該要發揮大學選才的功能,我認為大學比我們更應該去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所以校長覺得大學應該要去改進這個制度?

沒錯,我是如此認為。我認為大學應該要用更寬廣、更開放的態度為這些學生設計適合這些學生的入學方式。

不過現在這個制度還沒有確立,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十分緩慢的,這些科學班的學生在畢業時仍然要依照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規定升學,而沒有特殊規劃?

我認為沒有問題,至少在法規上留了彈性空間。至於法規中為什麼不直接寫特殊規劃?因為裡面涉及大學入學的相關規定,必須要修大學法。這兩個問題是我們持續跟大學和教育部協商的問題。第一是升學進路,這部份我們會繼續為這些學生爭取一個更通暢的道路,這個問題並不是建中個別的問題,而是六個開設科學班的學校共同的問題。雖然現在各大學的態度有樂觀、保守、謹慎,但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可以突破的。第二是科學班必須在資源上,也就是教學資源、學習資源方面,需要更進一步爭取,因為普遍來講高中的設備比較不足,今天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來培養這些優秀的人才?今年七月,國科會有一個計畫,我要跟幾位校長一起到韓國去考察他們的科學高中。之所以要參訪韓國,是因為韓國的情況跟我們本次的方向有點類似,但跟我們也有些微不同。韓國的情況是跟大學合作,大學教授直接在高中校園上課,跟高中合作。我們這次國內推行的科學班最主要的是:第一、縮短學習高中數理課程的時間,第二、讓大學教授提早進場帶領他們去做科學研究,這是科學班很重要的。

我們發展科學班計畫是立基於保障他們的升學管道,但現在升學管道沒有確立,是一個不完整的政策。校長認為這個政策現在實施是否有欠妥適?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我們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今天要把所有東西都弄好了再上路,可能再花三年五年還在談。今天台灣教育的改革已經是很保守的,弄半天都在弄枝枝微微的事情。我們台灣教育改革十幾年,其實都在注意很細微的東西,我們真正的視野在哪裡?像國中基測從312到412,這些很細微的東西,我們是否因為教育改革,而讓我們的視野更為開闊?所以科學高中的問題花了多年討論都走不出來,因為大家都認為我們要通通弄好了才能上路。這跟我們的民族性有關,我們一定要弄得好好的才能上路。今天我們再等待的話,現在還是繼續再等待,永遠走不出去。我們走出去就會成功了,至少要走出去再修正。我也了解這個問題是必然要面對的,家長一定會談這個問題,升學。但我剛剛說過的,在計畫裡有彈性在,我們還要繼續爭取更好的模式。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以他們學習的績效作為選擇依據,否則又回過頭來到傳統的制度內,其實對這些學生來講也不是那麼好。

我們剛剛都是針對念科學班畢業的學生討論,不過我們看到「教育部高級中學科學班實施計畫」中有相關的退場機制。在科學班學生的甄選上,收到的學生理應是自然學科能力較優秀的。但就目前基測言,要考上建中每科都要很強,科學班的學生有可能國、英、社等學科能力較差,他們轉出後是否會不適應?又,既名為科學班,為何門檻沒有採計數、自基測成績?

我們有設門檻,因為不設門檻的話,你剛剛講的情況會發生。現實中很多都跟理想有差距,所以我們要去思考這些門檻的問題。不過在甄選的過程中有很多數理專業的科目測驗,如果在前面綁的太死,就無法篩選到真正的科學人才。我們都知道基測是沒什麼鑑別度的考試,我們不應該用基測的成績來把真正有科學潛能學生卡死,這樣是很可惜的。

請問數資班在科學班招生後是否減班?

科學班的招生並不影響原有的數資班。

但科學班的招生勢必會影響數資班的招生?

這樣講好了。有人説,有素質的學生就那麼多,今天多成立一個科學班,數資班的學生素質勢必會降低。我跟大家簡介一下全國數資班的現況。全國現在有約26個數資班。我們有這麼多的數理生嗎?數資班辦到現在,在某些學校已經可以說是績優班了。但我相信,建中是真正的資優班,建中一定有能力嘛,中一中、雄中...這些絕對有能力,因為這些收的都是最頂尖的學生。其實,建中兩個數資班哪裡夠,建中至少要十個數資班,甚至我可以說建中每一個班都是數資班。那我為什麼只能設兩個班呢?這是因為法定只有兩個班,其實每一個都數資班啊,可是你們沒有機會進去。為什麼?門太小了,我們要把這個餅做大。我兩個數資班,一個科學班,其實再兩個科學班我也敢做!懂我意思嗎?因為我們學生這麼優秀。我說我應該要十個數資班,可是我跟誰要?人家不會給你嘛,如果都給你了,其他學校怎麼辦。這就是台灣在整個教育上不合理的地方。

校長的意思是說我們建中校內的資優生遠多於目前法定數資班學生人數?

對,我認為我們建中校內的資優生絕對不只這些。就算再挑一班來科學班,再挑兩班數資班,都還是有人啦!

那要如何才是資優?

那得要回到鑑定面來談。我們為什麼要挑兩個班的學生到數資班呢?因為法訂六十個。其實第七十個、第九十個有沒有資優?有嘛。這是鑑定、安置、輔導的程序,我們只能安置兩個班,因為法定只有兩個班。法定三個班我們就有三個班,法定四個班就有四個班,我們建中絕對有這個能力。

如果某個學生對數理特別有興趣,同時在這個領域也具備資賦優異的條件,但在國英社方面比較弱,可能會不如其他考生。可以考上建中的,在基測這個不具鑑別度的考試中需要全科強人,這些人就有可能成為沒辦法考上建中的數理資優生。關於這個問題,校長是否可以稍微解釋一下。

這個情況我也同意有可能發生。所以真正要講資優,我也不敢講全建中都是資優生,但至少也不只六十個,這樣講應該OK。剛剛那個論點我也同意,並不能說成績好就資優。但顯然建中的資優生不止六十個,現在加三十個也不過九十個,再加三十個也才一百二十個,我相信以一千多個人來挑,絕對可以挑出這麼多人才。你們看嘛,普通班的人才裡面有多少是很優秀的?很多人才,真的是相當多的人才。

那科學班的第二階段甄選,是會比照數資班的第二階段,還是會根據科學班學生招收的目標設計?

之所以要用科學營是因為要排除檢測結果受到紙筆測驗的影響。國內很多學生都是過度練習,從小到大不停的練習。有時候,看到你就會覺得你是科學人才,看到你這種個性就是適合發展科學。在科學營中可以做一些比較符合實際的觀察,讓教授和老師可以觀察你,才能夠找出真正的科學人才。而且從基測、第一階段就是紙筆測驗了,再做這種測驗就沒有意義,應該要開始觀察,給教授一點權利。說不定你看起來就像適合發展科學的,成績雖然不是那麼頂尖,但還是錄取你。每一科的活動都是半天,由高中教師和大學教授共同設計。而且我們科學營三天內有一個科目是別人沒有的,就是科技與社會(STS),是由黃春木老師發展出來的。像國外研究所,要先找到教授,才能入學,是跟我們國內不同的思維。要有一個過渡的階段,否則會有人為的疑慮。所以我們在執行的時候,公平性要有,但也不能失去理想性,因此我覺得第二階段採取實作的甄選方式是很重要的。

由於時間因素,這是今天最後一個問題。校長會希望今年來考科學班的學弟有一些什麼特質?或者希望建中人如何接納他們?

我認為,建中之所以為建中,是因為建中可以包容各種潛能不同的學生。我認為,建中的偉大不在於學生很會讀書,而在於多元、可以包容各種人才。我希望無論是將來科學班、數資班、人社班、體育班以及普通班的學生都一樣,在校園裡面應該要融在一起,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專長的人。在這裡面彼此互相切磋,這是建中之所以偉大的地方。所以我會期待新的班級,仍然可以跟所有的學生都融在一起,而不會被標記化。所以在科學班的課程裡,特別強調在師資、資源等要跟數資班共享,不要獨立。基本上師資、課程、活動、資源,都應該可以共享,這樣才不會去比較。舉例來說:你讀數資班,是你比較強還是我比較強?不要比!這是無法比較的,是不同的特色。我如果問你說是體育班比較強還是人社班比較強,這不是很奇怪嗎?因為人社班、體育班、數資班要走的路是跟人家不一樣的,將來不同的發展方向。我覺得,應該要包容不同的特色,彼此包容。說不定下一個階段又有一個特別班要出來,我覺得建中有能力做到。如果建中可以有各種不同專長特色的班級出來,對學校整體的發展才是好的。因為它已經建立在一個基礎上: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覺得從事教育一定要把這點做為最優先。當然我希望學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這裡面優遊自在,發展它最大的潛能,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