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讓微軟IE專美於前 火狐下載次數破10億


Recommended Posts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08/01 13:50" 蔡佳敏

(法新社華盛頓31日電) 美國摩斯拉基金會(Mozilla Foundation)今天宣布,該公司「火狐」(Firefox)瀏覽器下載次數已突破10億大關。儘管軟體巨擘微軟(Microsoft)的IE瀏覽器無所不在,作為IE免費替代選擇的火狐人氣愈來愈火紅。

  摩斯拉在官網表示,10億這個數字是根據用戶端發起的火狐下載次數,並非自動更新提供的數字。

摩斯拉宣稱,2004年11月推出的火狐瀏覽器目前擁有3億使用者。

根據調查機構Net Applications,微軟IE在瀏覽器市場佔有率達65%,其次的火狐約佔22%,蘋果公司(Apple)的Safari約佔8%,Google的Chrome僅約佔2%。(譯者:中央社蔡佳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01/19/1o605.html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 2 months later...

Firefox滿五歲 市佔率站上25%

文/陳曉莉 (編譯) 2009-11-10

五年來,Firefox的全球用戶突破3億,下載次數超 11億,版本已進化到3.5.5版,並成為微軟IE瀏覽器的最大勁敵。

Mozilla基金會於2004年11月9日發表的Firefox開放源碼瀏覽器於周一(11/9)過五歲生日,在此同時,Firefox市佔率也在11月第一周首度突破25%。

Firefox的前身名為Phoenix,圖騰為一浴火鳳凰,其二進位碼早在2002年便公諸於世,因商標爭議,在2003年更名為火鳥(Firebird),為了避免與既有的Firebird資料庫伺服器混淆,於2004年2月再度更名為Firefox,圖騰也轉為擁抱著地球的火狐。 Mozilla基金會並在同年的11月9日正式發表Firefox 1.0版,而被視為是Firefox正式誕生的日期。

五年來,Firefox的全球用戶突破3億,下載次數超 11億,版本已進化到3.5.5版,並成為微軟IE瀏覽器的最大勁敵。五年前,IE仍佔全球9成的瀏覽器市場,五年後,Firefox已站上可與IE分庭抗禮的有利位置。

根據Net Applications的調查,IE的市佔率持續滑落到今年10月的64.64%,Firefox則穩定成長到10月的24.07%。Mozilla測量長Ken Kovash則在部落格中宣布,Net Applications於11月第一周的數據顯示Firefox的市佔率首度突破了25%。

擅於社群行銷的Mozill當然不會錯失此一機會,打造了不同語言版本的Firefox生日慶祝首頁,並提供各種慶生方法,包括製造罐頭推特(Twitter)訊息,讓使用者直接貼到Twitter上,製造Firefox生日影片,該影片還可供使用者下載或分享到Twitter、Facebook及各種社交網站,號召使用者在照片、影片或電子郵件中貼上代表Firefox五歲的標籤,以及推廣全球社群為 Firefox生日所舉辦的派對。(編譯/陳曉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五歲了,Firefox看Chrome的新競爭關係

ZDNet新聞專區:Stephen Shankland 2009/11/11 13:08:05

Phoenix01sm.jpg

五年前,Mozilla擺明瀏覽器戰爭還沒結束。

1990年代,Netscape瀏覽器敗給了微軟的IE(Internet Explorer),從Netscape衍生出的開放原始碼計畫Mozilla也幾乎沒沒無名。即使美國政府對微軟祭出反托拉斯官司,譴責它用Windows綁瀏覽器的作法違反市場競爭,但也已經無助於挽回市場局面。

這個計畫原本稱為「鳳凰」(Phoenix),代表要從Netscape灰燼中浴火重生之意,今日該瀏覽器已經默默吃下了快四分之一的市場。微軟或許還沒感到迫切的危機,但已經開始展開抵禦。

Mozilla_VP_Mike_Shaver_90x135.jpg

現任Mozilla工程副總裁的Mike Shaver可說看盡這一切歷史,因為他在1997年就加入Netscape。

當年他只是一名菜鳥工程師,由於工作需與Linux相處,因此也偏好開放原始碼模式。他一直鼓吹要在Netscape Communicator中釋出一款開放原始碼引擎,但後來沒想到Netscape在1998年卻宣布把整個軟體都變成開源碼軟體。

這招開源碼手段是為了反制微軟與日遽增的瀏覽器氣焰,只是一開始輸得很難看,然而走上開源碼的路子也播下了日後Firefox的成功種子。這是因為開源碼的精神是可讓程式人員修改、瀏覽與散播原始程式碼,使得他們得以幫當時過渡肥胖缺乏競爭力的Mozilla產品加以減肥。

一路上微軟也可說幫了不少忙,IE在不進則退下竟然成了電腦攻擊最喜歡的管道。而Firefox則在速度、分頁瀏覽、外掛客製化、pop-up廣告阻擋功能上不斷推陳出新,吸引了不少市場注意。Firefox 1.0在推出一個月內就被下載了1000萬次。

Shaver說,Firefox的推出可說一戰成名。

整體而言,瀏覽器市場比以前更加熱鬧,即使連微軟也加入了Web標準的制訂,還打造了Web版的微軟Office產品。而Firefox一方面要面對舊敵手的糾纏,另一方面還得小心Google Chrome這位新人的挑戰。

在Shaver眼中,Mozilla其實已經重生了兩次,第一次是Netscape轉型,以開放原始碼計畫釋出Mozilla軟體。

「第一次重大試煉是Netscape 6釋出的時候,在當時與Mozilla 1.0推出之間,我們可說是開放原始碼最大的失敗例子。」Shaver說。

phoenix_0.1_400x300.jpg

Phoenix 0.1在2002年推出,可說是後來Firefox的第一代老前輩。

第二次則是在2003年決定放棄此一作法,把Mozilla的力量全力灌注到後來的Firefox身上。「要讓整個社群都可跟上這個產品變更可說是我們第二次重大挑戰,」他說。

Firefox推出雖然頗受好評,但也是花了很久一段時間才讓社群跟上來。「大概是到了Firefox 2吧,」那時已經是2006年的10月。「我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讓核心開發者願意優先投入Firefox。」

Google熱心協助

Mozilla財務成功的種子可說很早就已經播種在Firefox了,該軟體的起始頁面採Google的搜尋引擎,另外又上方又有可搜尋方框可把流量導到Google網站。Mozilla因此而可分享到搜尋廣告營收的利潤。Mozilla在2007年曾公佈,該組織的7500萬美元年營收中,Google就佔了89%。(這是Mozilla最近一次的數字公佈)。

Shaver表示,Google兩位創辦人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私底下都非常支持Mozilla。

「Sergey 與 Larry 都非常支持我們,他們想找個方式來協助我們,」Shaver說,「他們一直思考怎麼運用我們的流量,他們兩位都是大忙人,但有一段時間卻是我們對Google的最直接窗口。」

Google也贊助了程式碼,比如拼字檢查、網路堆疊軟體等。曾幫助過的Google工程師包括 Ben Goodger與Aaron Boodman,他們寫了Firefox介面客製化軟體Greasemonkey。

「他們幫了很大的忙,」Shaver說,「這些都跟營收關係無關,且Google也沒有運用這一層(廣告營收)影響力來指導Firefox的發展方向。」

Google想要掌握自有通路

只是Google雖然出了不少力,它最終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東西。Google在2008年九月推出了Chrome瀏覽器beta版,其中運用了不少Firefox核心價值的東西:性能、安全與開放原始碼。當然,其中也有混和了Google自身的價值:包括適合Web應用程式的快速底層平台,以及釋出週期十分迅速。

突然間,Google這家手中閒錢超多的網路公司也想帶領大家脫離還停留在2001年時代IE 6版本的苦海。

「這實在有些錯亂,」Shaver說,主因很多人都在詢問Mozilla到底這個Chrome所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但工程方面的確也受到影響。

Chrome來了之後,Mozilla重新把重點放在Firefox的性能上,且釋出新版的週期也跟著加快,同時也極力縮小瀏覽器面積,盡量加大Web內容的閱讀範圍。Firefox 3.6、3.7與4.0版的roadmap(計畫)都十分具有野心,同時Firefox也希望擺脫目前有逐漸增肥(bloatware)的傾向。大體上,雙方的關係是良性的,甚至Chrome與Firefox開發者都願意共同改善Web底層的HTML。

「Google所帶來的競爭跟微軟不同,那是另一種層次,」Shaver說,「但我認為Chrome的目的並不是要傷害Firefox,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能有可以掌握的通路。」

大體而言,Shaver認為Firefox的地位算十分穩固,比如Firefox 3.0有1.6億個用戶,但到了Firefox 3.5版的用戶數已經成長了一倍。

「我們目前有3.5億名用戶,多數都是直接來我們網站下載,因此這種規模已經算是主流級的到達率了,目前的成長也沒有趨緩的現象。」他如此看待目前的局面。(陳奭璁譯)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months later...

以前還不太懂電腦,對IE沒啥感想,只覺得有時候很慢,後來出現Firefox,一度想用它來取代IE6

不過它的介面我實在是不習慣...... 換來換去換到IE7,有好一點,不過還是不太好用,直到Google Chrome

的出現,它的介面很簡潔,速度又快,而且不會像Firefox一樣複雜 (個人感想別介意),就用它來取代IE系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