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育變相


Recommended Posts

學生是個矛盾的角色..

是扮演改變未來的創造者、是公共領域的發聲者、是資本結構的受訓者、是想滿足好奇心的學習者、是經濟的消耗者、是社會的被扶持者、是家庭的受照顧者、也是區分階級的候選人

究竟,那個才是當學生的本分?

當外界用學生本分來框架學生的規範時,好像根本無探討所謂本分為何?現今的環境中,學生的定位及存在是很難定義的角色,當右派的資源供給了學習環境給學生,學生便很難接觸到左派的理念並加以實踐,並不是說辦不到,只是說以現今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下,面對高失業率,學校已越來越難提供"啟蒙"的學習環境。

高職的建教合作班,就是一個變相的職業訓練所,如果高職的定義是讓學生的理念、創造力與專業做結合的學習環境,那資本家的黑手已慢慢伸入高職,並以正當明義綁架學生的未來,讓學生在還未思考人生方向時就已跟企業簽下賣身契約,無法讓學生自由選擇自我人生,尤其教育局賦予了這種建教合作班的正當性,理所單然家長們都看不見背後的資本意識,而無意識的把小孩提早送入資本的大機器中。

其實現今的科技大學,也是變相的"高級勞工職業訓練所",但"大學"這名子的附加價值讓許多的專科有了正當性的"高等教育"的規格對待,並且利用社會大眾對"大學"的迷思,以讓專科升格為高等教育同時不會被理解成高等員工訓練所。

不論是私立公立,其他的"正統大學"也處處可見企業發表的"愛用名校排名"來綁架大學的教學品質,甚至以培養人文知識的"公立大學",也處處可看見資本痕跡,發展科技的理工科系已被科學園區牢牢套住,照理說大學的定義是"啟蒙"教育的話,那專業的理工領域應該是歸類到科技大學、專科體系這邊,但是現今發展科技、提升經濟的專業知識,已悄悄深入"大學",而人文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被公務體系框住,所以導致現今的高等教育之發展已經有很大的侷限性,這也可以解釋成,近幾年來政府跟企業的聯手"辦"教育,已越來越失去教育的真諦,造成了公民的培養更加困難、知識分子的出產更加稀少。

釐清了問題點,我所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學生再不要求教學品質、再不抵抗資本家的侵略,漠視現況讓政府及資本家上下其手,將會有更多主流意識的各階級勞工,並且更鞏固了權力的集中,所以,學生的公共領域啟蒙及行動必須發揮到最大值,現今社會結構裡的知識傳遞已扭曲變形,學生的學習管道、公共領域的思考在學校有很大限制、並且由強烈的意識型態讓學生失去對公共領域的想像,所以這層次的教育改革,主導權必須屬於學生(不管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

但是學生的定位不是像勞工一般,可以組織工會對抗資本家,學生的定位充滿著許多的矛盾,如果以要求知識學習的品質又將牽扯到日後的職場規劃,在物質價值擺第一位的台灣社會,對於教育這領域存在者根深地固的資本價值觀念,而我認為,如果要教育改革,也間接代表了要求企業文化改革、公務體系改革,或利用各種資源管道來重新創業,所以如果不由學生來推動這層次的改變,在未來的教育可能就會被全球化給吞噬,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就是給企業外包走的流動勞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學生是個矛盾的角色..

是扮演改變未來的創造者、是公共領域的發聲者、是資本結構的受訓者、是想滿足好奇心的學習者、是經濟的消耗者、是社會的被扶持者、是家庭的受照顧者、也是區分階級的候選人

人本來就同時擁有許多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扮演的角色都不同,即便在場所中的角色有所衝突,也將決定找到一個平衡點。

高職的建教合作班,就是一個變相的職業訓練所,如果高職的定義是讓學生的理念、創造力與專業做結合的學習環境,那資本家的黑手已慢慢伸入高職,並以正當明義綁架學生的未來,讓學生在還未思考人生方向時就已跟企業簽下賣身契約,無法讓學生自由選擇自我人生,尤其教育局賦予了這種建教合作班的正當性,理所單然家長們都看不見背後的資本意識,而無意識的把小孩提早送入資本的大機器中。

其實現今的科技大學,也是變相的"高級勞工職業訓練所",但"大學"這名子的附加價值讓許多的專科有了正當性的"高等教育"的規格對待,並且利用社會大眾對"大學"的迷思,以讓專科升格為高等教育同時不會被理解成高等員工訓練所。

不只是科技大學吧?教育大學、xx大學,哪個不是"高級勞工職業訓練所"?所有升學到最後都要面臨"就業",無論哪個大學都想盡辦法讓學生不被失業所困擾,以防止陷入貧窮,如果說科技大學及職業學校是深受資本家黑手的教育場所,那教育大學不就是生產資本思想家的工廠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人本來就同時擁有許多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扮演的角色都不同,即便在場所中的角色有所衝突,也將決定找到一個平衡點。

不只是科技大學吧?教育大學、xx大學,哪個不是"高級勞工職業訓練所"?所有升學到最後都要面臨"就業",無論哪個大學都想盡辦法讓學生不被失業所困擾,以防止陷入貧窮,如果說科技大學及職業學校是深受資本家黑手的教育場所,那教育大學不就是生產資本思想家的工廠嗎?

那大學的定義究竟是如何?

是培養啟蒙的知識分子、有文化涵養的學士生?

還是出產高階級的勞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那大學的定義究竟是如何?

是培養啟蒙的知識分子、有文化涵養的學士生?

還是出產高階級的勞工?

政府、大學期許的是前者,父母、企業期許的是後者。知識與麵包間要取得一個平衡點

我很好奇你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職業與工作是做什麼?(說明白點,他們是怎麼存活在社會上)

而且我認為你可能需要更了解投入技職體系的學子們的心態與決擇(排除分數的條件,為什麼他們寧可選擇高職而不選擇高中?)

再者,目前高中與高職的學生比例已經達到7:3,我認為如果大家只想當最上層的資本家,那底層又要誰來做呢?(最後外包給外勞????)

順便一提,科技大學並非單純只有高級技能,他還是會讓學子們思考、啟蒙的課程,也有許多”高級勞工”非常關心這社會的相關事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政府、大學期許的是前者,父母、企業期許的是後者。知識與麵包間要取得一個平衡點

我很好奇你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職業與工作是做什麼?(說明白點,他們是怎麼存活在社會上)

這邊的知識分子也可解釋成"具有公民意識的學者"

現今的金錢主義,讓大多數的人選擇工作只以薪資高低為優先考量,很少談及往興趣發展部分,如果是以興趣優先做考量,並以現有資源、資訊做結合,其實並無"難以生存"

並且現代的資訊連絡網已跟以前大大不同,網路的興起影響了機會的提升,一旦資訊多元,資源自然就可透過各種管道來尋。

如果說他們的工作是什麼,我很難回答,畢竟每個人興趣並不同,每個人都依自己的興趣去發展職業,那各種不同的角色都會存在。

而且我認為你可能需要更瞭解投入技職體系的學子們的心態與抉擇(排除分數的條件,為什麼他們寧可選擇高職而不選擇高中?)

排除分數的話..

第一:爸媽考量

第二:已有足夠的自我瞭解

第三:工作好找

(當然還有很多...以上三個是個人感覺!)

再者,目前高中與高職的學生比例已經達到7:3,我認為如果大家只想當最上層的資本家,那底層又要誰來做呢?(最後外包給外勞????)

上高中就代表的是"想當上層資本家"?

資本主義教育模式的心態就是,"因為資源就是只有這麼多,所以只能挑幾個人上來,所以其他上不來的通通做低階勞動工作"

這在以前我那父母年代是可被說得通..

但是..現今的時代已經是"資訊爆炸時代",你要你夠聰明,懂得用管道,並不難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且是不分階級),只要找的到"理念相同"的人,要創業、要合作,成功的機率比以前大得多,但我也不否認的是,這觀念只適用於用得到網路的社會人。

以前是因為資源的取得需要由上到下的提供,但是有了資訊平台,各種人的對話皆可產生,這也是企業改革、文化改革的動力之一。

關於"底層工作",我想提出一套我的看法

只要在現今教育做了相關改革,培養出"有公民素養、對人生具有哲理思考的人",這種人便不會只以"金錢"來看待他的職業,相反的,他選擇工作的條件可能就是,"讓自己不會餓死、並且擁有足夠的多餘時間"的工作,並且在時間的空閒中繼續往自己興趣鑽研,而這種人,他的人生也會漸漸邁向有熱情的那一部分,只要不被"金錢"綁住,選擇的彈性也相對提高,其日後在職場上尋找與自身興趣相符的工作成功機率也更高。

順便一提,科技大學並非單純只有高級技能,他還是會讓學子們思考、啟蒙的課程,也有許多」高級勞工」非常關心這社會的相關事務。

這我不否認,但是在我的認知裡,既然有了"大學"這附加名稱,理所當然每個科大都應該要有相關課程,但就我目前所知,並不是所有的科技大學都有安排此相關課程。

我也認同許多各階層的勞工都有在"關心社會"

但關心的定義為何?

台灣教育告訴我們:關心社會,就是要多看報紙、並且參與投票。

但是最根本的"公共領域思考"卻沒有教導,這造成了主流心態(別人的事我管不著,有問題自然有專家解決),所以你說"關心",應該要拓展為:"進一步的公共參予",如此的說法才可達到關心的程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