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建青有必要一人發一本嗎


Recommended Posts

畢業前一天又拿到建青了

老實說至少我在建中三年所待過的班級

會把建青看完的一班都是個位數

大部分的根本連拿都不拿最後整疊拿去丟掉

專題是做的有深度不錯啦

但會看的有幾個?

投稿的小說

看不懂<-----------------個人文學素養問題= =b

我知道建青社的人和投稿小說的同學都很認真

講難聽一點

關我屁事

我只覺得學校又把錢拿去印了一堆廢紙

我覺得一班發個兩三本就夠了

畢竟大多數的人也只是逍遙遊看了笑一笑就忘了

有興趣想看的人自己再加訂就好了

把錢花在刀口上好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109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是這次主題真的...

又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看法國文豪的書(窺視者?)

之前的主題就還不錯 建中精神跟樂生那個

至少比較貼近一般人的生活..

這次的搞的很像每個人發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是這次主題真的...

又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看法國文豪的書(窺視者?)

之前的主題就還不錯 建中精神跟樂生那個

至少比較貼近一般人的生活..

這次的搞的很像每個人發一本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建中精神和樂生還是沒幾個人看=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贊成:

一、建青改制成為無紙化網路論壇平台。

二、直接交付班代大會議程決定建青紙本的存廢。

三、大家趕快忘記傳統(諷刺點說)。

四、建中青年社改組成為建中逍遙社。

每個人開學時,都有繳交刊物的費用。所以你一定要拿到書,不然不合理。如果你不要書也不想交錢,那你當初就應該不交錢。如果學校不讓你不交錢,你可以提案給班代大會,如果提案過了,從此你就可以照著提案去做。

下面是我以古時候的建青人,以做 128 期那時到現在的觀察角度發言:

一、我從來就不相信大家喜歡,就夠了。建青社員不是大家意志的代表,也不是學校意志的代表。他們只是自己的意志的代表,所以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而主編是從社員選的,成為社員則是大家的自由。我們從來沒有拒絕任何人成為社員過。

二、我當時把 #128 的逍遙遊砍到四頁,其實原本想不要放的。逍遙遊本來就是抄襲老建青的陳年舊帳,加上一些跟 PTT 底下推文與噓文差不多的無腦低水準垃圾,根本不應該花錢讓它存在。(我的意思是,存在與否沒啥關係,但不值得花錢買)

三、基本上以我個人遍覽社內所有建中青年藏書的經驗來講,每三五期一輪,就會出現一個建中精神專題;每當建中精神專題出現的時候,該期內容通常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建中精神的記錄,是校史室的工作;建中精神的執行,則是個人的自由。建中青年是一本當初每個人交錢買的書,所以現在每個人拿到一本是正確的;問題只在於這個人到底想不想要這本書?其實,可以討論,我們也該相信一般高中生都有基本選擇能力。

四、如果大家看不懂,不一定代表東西不好。好東西,需要好的讀者,才能夠讀出意義。爛人看不懂的東西,不一定爛;同時好人看不懂的也不一定好。

五、建中青年應該改成選購制,同時向全省發行,每次印刷的量用數位印刷做一百本,賣完為止。寧取其好,斷臂求生。我不相信現代人不需要文學的滋潤,更相信如果沒有好的讀者,就不需要花太多工夫。我們是一群拒絕相信現況的人,不需要老是為囿於現況的人服務。

六、建中青年社很久以來都是個避世之處,享有很多特權,然後出一本刊物給大家看,通常也沒什麼人在看。數十年前就是這個樣子,搞到某期主編也在前言上這樣抱怨。其實這是很顯然的啊,做少數派的人不可能享有大家的支持,因為聰明的人就是那麼少(別忘記鐘型曲線)。建中青年一直是在既有的歷史厚度上存在的,那我相信其實大家背離校刊,與校刊背離大眾,是並行的。這種趨勢就走得越來越遠。

七、原因很簡單--建中青年社在選主編的時候,就要主編提一個企劃大綱。等於是主編的自由意志成就了這整本書。當然不可能讓大家有絕對的共鳴。所以我們有幾種子狀況:一、主編很好,大家很愛;二、主編很爛,大家還是很愛;三、主編很好,但是大家不愛;四、主編很爛、大家也不愛……等等。看到解決方案了嗎?就是需要大家參與刊物的企劃,多多投稿,並且也讓建中青年社本身流程改革一下,在大家稿子進來以前不要先叫主編做整本書的企劃,以免這個企劃排擠了大家稿件的空間。

嗯,大家怎麼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拿了人家的錢自己亂搞還不會臉紅

東一個政治 西一個同志

你以為大家都和你一樣嗎? 自私。

請勿歧視。

建青特色本來就是文藝為主嘛。誰說文藝不可愛?只是欣賞的人少。

真的以大眾主導,建青會變得極度沒營養,在我看來反而降低了價值。

其實青年社說白了就是文藝社,一群文藝青年作一些文章並且從中得到樂趣,或許還能找到一點知音。

個人是傾向建青獨立成文藝期刊,讓全部有興趣的人都可以接觸到,先從小本小量開始,有興趣就可以贊助加宣傳。等資金多了,再做大本點,風格不變。

這樣期刊就可以少一點漿糊,而各位好同學也可以少付一些錢。錢就換成喜愛這文藝期刊的人出啦。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非常非常不喜歡建青編輯者在編輯建青時的態度,

尤其以129期為甚。

很多時候,我認為建青最令我不舒服的地方在於,

幾位主編常常讓人覺得自以為擁有比別人高的文學素養或人文精神,

(當然,也有某位主編在部落格中表明就是覺得自以為有比較多的什麼 )

企圖要「教育」其它的同學什麼叫作文學、人文bla bla bla 之類的。

這種思想在建青中竟然隨處可見,

非常讓人不舒服,

我也會猜想這可能是許多和我一樣鼓起勇氣翻開建青後,

翻沒幾頁就放下來的原因,

可能這才是建青真正不受歡迎的地方吧!

一個刊物,尤其是全校性的刊物,

固然有難以定位的問題;

然而,不管建青的性質被如何定位,

知識本來就應該是被本著「分享給大家」而非「教育他人」的態度,

不論今天主編者有多高的權位、知識水準或教育程度,

都不該將自己的傲慢涉入文章,

而如果屆屆主編繼續那種自以為是、被批評時又一副高處不勝寒的態度,

會讓建青永遠都令人難以接受。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非常非常不喜歡建青編輯者在編輯建青時的態度,

尤其以129期為甚。

很多時候,我認為建青最令我不舒服的地方在於,

幾位主編常常讓人覺得自以為擁有比別人高的文學素養或人文精神,

(當然,也有某位主編在部落格中表明就是覺得自以為有比較多的什麼 )

企圖要「教育」其它的同學什麼叫作文學、人文bla bla bla 之類的。

這種思想在建青中竟然隨處可見,

非常讓人不舒服,

我也會猜想這可能是許多和我一樣鼓起勇氣翻開建青後,

翻沒幾頁就放下來的原因,

可能這才是建青真正不受歡迎的地方吧!

一個刊物,尤其是全校性的刊物,

固然有難以定位的問題;

然而,不管建青的性質被如何定位,

知識本來就應該是被本著「分享給大家」而非「教育他人」的態度,

不論今天主編者有多高的權位、知識水準或教育程度,

都不該將自己的傲慢涉入文章,

而如果屆屆主編繼續那種自以為是、被批評時又一副高處不勝寒的態度,

會讓建青永遠都令人難以接受。

非常了解你的感覺。

除掉傲慢那一部份,如何在一定的水準以及貼近日常生活中取得平衡一直是建青蠻頭痛的地方。不想要太晦澀也不想太俚俗是最近一直想要改善的目標。但是建青人不夠多,當上主編的每期只有一位,主編喜歡的東西,並不一定大家都會喜歡;但大家喜歡的,主編並不一定熟悉。還有種種問題有待解決,例如:人手每一屆無法確定,所以品質的穩定只能反應在「專題一定能交得出來」的前提,否則如果開學前交錢用來買的校刊如果無法付梓,那將會是更大的災難,而大家都不想成為建青史上的罪人。在每個學期中編務期不長的情況下,除非天時地利人和,否則要符合目標是一件客觀環境不允許的事情。

一連串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不斷在主編、編輯腦海縈繞。

感謝大家對於建青所提供的建議,也希望大家在日後能將自己的文字養分灌溉建青的土壤。畢竟大家都希望建青是名副其實的「校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謝謝 gavin。我絕對相信:

a. 使用者介面設計,絕對無所謂看第一眼不會用,仍稱不上爛東西的。只要看第一眼不能使用,那這個介面就是有問題。

b. 有時繁複的文字也只能疊出紙老虎。概念永生,文字則會死。

c. 參與感是主觀的。

所以我才在之前的文章中,建議建青轉化為電子無紙化的論壇網站。第一件事情是關於紙本的存廢。環境議題大家很熟了所以我不多說--紙張書會變成奢侈品,所以我反對期刊繼續使用紙本。建青目前的問題,正如其他紙本刊物一樣,有高的門檻。一個讀者要參與文章的「發生」就得花好多時間寫出一大篇文字。建中青年應該更多元化,開始使用更多的攝影圖像與手繪圖像的投稿。總而言之降低門檻。

另陽春白雪可有,但綜觀之,其實真正陽春白雪的東西實在仍然還是不多。我們的教育的確有問題,但現在不談教育,也不談一本刊物究竟如何可以教育讀者。這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是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讀出什麼東西都是讀者的事情。建中青年作為服務角色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大家丟過來的稿子的內在力量放大、再放大,而現在我們是以出版的形式做這件事情。不一定要出紙本,甚至不一定要有一團編輯做最後把關。如果廢除紙本,那麼各種東西的水準就不是編輯所該負責,而是作者自己負責。

另,什麼叫做文學、人文素養?哪篇稿子如此努力教導大眾?(編輯總是寫「我們認為大家也應該知道的東西」……這種「也應該知道」就代表智識上的優越性嗎?答案是否!就好比廠商打廣告賣「高級的衛生紙」不代表你桌上的舒潔落伍了!)在下還沒看過任何一篇稿子能有那麼大的力量,肩負起說服讀者的責任,而且讀者不能不同意它。那種東西不會出現在本校的校刊裡。同意與不同意、看過與沒看,是兩回事。我覺得要了解一群人的話必須親自進去看看,那要了解刊物也該整本翻過。

第二,關於參與。我相信以下幾點必然是真的(真話不一定好聽):

a. 建中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少直接找對方,例如教官做得爛時並沒有直接面對教官,或者建中青年編出來大砸鍋,也沒有跑到社辦去找主編或編輯,告訴他們那裡不對,可以怎麼改進(後者可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b. 重複一次……體制永遠是相對地開放的。建中人對於建中青年的態度,是要它以一個自由市場(以建中為範圍)裡面的一本刊物,作好自己應該有的角色,卻也似乎忘記這本刊物不是自由市場底下的產物,而是學校以特權(是的,這個算是特權,我必須承認)給出的一個小角落。

c. 再重複一次:每個人開學時,都有繳交刊物的費用。所以你一定要拿到書,不然不合理。如果你不要書也不想交錢,那你當初就應該不交錢。如果學校不讓你不交錢,你可以提案給班代大會,如果提案過了,從此你就可以照著提案去做。想要改變現況的話,首先要有地圖對吧!那你的地圖(計畫)呢?

第三,請把上面文字都看完。我一直以為建中青年社裡面的人自命不凡,但這並非絕對的優越感。就跟航空社內的社員對飛行的了解超越其他同學,或者合唱團員熟悉合唱一樣……都是某方面的優勢,只不過建青人的優勢剛好偏向文字嘛。問題就在於每個人都交了錢,那自由市場的觀念可是交了錢,就是大爺,可以選擇成品……而建中的狀況裡,只有一本建青而你還不得不買。建中青年社可以轉型成為出版諮商社團,提供各個社團出社刊的必要協助;真正對這些當代思潮或者古老思潮有興趣的社員也可以留下,但是他們要自掏腰包或者自己籌錢出書……這樣就絕對沒有問題了對不對?如果你同意,你一定是太有幽默感。

建中青年跟畢業紀念冊的性質很類似,明明過幾年就會過期大家還是人手一本,而且都對於大家的學力測驗與指定考試通常沒有任何實際的效用。然而大家不一定會把買畢業紀念冊想成「購買」,因為……似乎每年都是二年級的孩子為三年級的學長付錢(?)。

第四,預言。

很久以前,中文字刊物的稿子寫好以後,必須立刻決定字體(這時還不知道到底用了幾頁),然後把稿子送到照相打字行去。寫好的手稿會變成一排一排的打好的字,然後編輯們得把字剪下來、貼在完稿紙上,貼得怎樣,刊物就長怎樣。這非常耗時,人不夠的話會很累。現在編務流程電腦化以後,省去了那麼多的人工……時間有被拿來改善稿件品質嗎?答案是否,因為時間可以拿去做別的事情(而這,不一定不好)。

如果建青人有看到的話,請把這段預言存著三年內再來看看:我預言建中青年不會有任何的改變,而大家還是會繼續在疑惑中,拿著六本校刊,渡過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我與你賭一杯咖啡,哈!

其實我真的很希望建青電子化。群眾參與和出版本來就是兩回事,出版本來就是菁英階級(或至少能負擔成本的階級)的特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網路出現以後出版(或者,向世界說話)的門檻才被降低,才有真正的大規模的群眾參與。別奢望用紙本達到大家想要的參與的境界,那以現在建青的經費而言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改用 POD,每個人自己選他要怎樣的文章……但那時,紙本的紀念性意義(例:父親告訴小孩當年我們的校刊長這樣,而這時校刊的特別之處就是,大家共享一個世代的記憶,雖然這記憶可能實在從來沒接近自己過)就會消失,這個問題得進一步討論。

第五,回歸真實的幾個建議。

a. 建中青年的未來展望與何去何從,由班代大會召開全校學生辦理至少四場(一場不夠)公聽會決定大方向。細則由社員決定。

(成為社員永遠都是任何學生的自由)

b. 電子化不得不走。紙本的內容決策過程目前牽涉太多個人主義的資源分配問題,不能滿足所有人,所以必須死。

c. 建中青年改制成為網摘,紙本的內容由全校師生投票決定(一人僅一票)。編輯群佔 30% 推薦篇幅。

d. 編輯群只管視覺呈現與圖文內容,排版交由專業人士處理(用意是別讓編輯學一堆工具,擠壓其找好稿件的時間……當然若編輯厲害也能自己做)。

e. 在適當的時機,完全停止建中青年印刷。但除論壇外,仍然做出電子檔案供想要緬懷者,自己行數位印刷做一本來看。

或許有點激進或許有點理想性。但或許也不失為好方法啦。以往為了讓大家聽見自己的聲音,於是參與編輯;現在寫部落格做電子出版者,面對的反而已經是更廣大的觀眾。差別只在於,與對方熟不熟。我的建議完全沒有考慮到這個部份,先講明。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謝謝 gavin。我絕對相信:

a. 使用者介面設計,絕對無所謂看第一眼不會用,仍稱不上爛東西的。只要看第一眼不能使用,那這個介面就是有問題。

b. 有時繁複的文字也只能疊出紙老虎。概念永生,文字則會死。

c. 參與感是主觀的。

所以我才在之前的文章中,建議建青轉化為電子無紙化的論壇網站。第一件事情是關於紙本的存廢。環境議題大家很熟了所以我不多說--紙張書會變成奢侈品,所以我反對期刊繼續使用紙本。建青目前的問題,正如其他紙本刊物一樣,有高的門檻。一個讀者要參與文章的「發生」就得花好多時間寫出一大篇文字。建中青年應該更多元化,開始使用更多的攝影圖像與手繪圖像的投稿。總而言之降低門檻。

另陽春白雪可有,但綜觀之,其實真正陽春白雪的東西實在仍然還是不多。我們的教育的確有問題,但現在不談教育,也不談一本刊物究竟如何可以教育讀者。這是不可能的,教育只能是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讀出什麼東西都是讀者的事情。建中青年作為服務角色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大家丟過來的稿子的內在力量放大、再放大,而現在我們是以出版的形式做這件事情。不一定要出紙本,甚至不一定要有一團編輯做最後把關。如果廢除紙本,那麼各種東西的水準就不是編輯所該負責,而是作者自己負責。

另,什麼叫做文學、人文素養?哪篇稿子如此努力教導大眾?(編輯總是寫「我們認為大家也應該知道的東西」……這種「也應該知道」就代表智識上的優越性嗎?答案是否!就好比廠商打廣告賣「高級的衛生紙」不代表你桌上的舒潔落伍了!)在下還沒看過任何一篇稿子能有那麼大的力量,肩負起說服讀者的責任,而且讀者不能不同意它。那種東西不會出現在本校的校刊裡。同意與不同意、看過與沒看,是兩回事。我覺得要了解一群人的話必須親自進去看看,那要了解刊物也該整本翻過。

第二,關於參與。我相信以下幾點必然是真的(真話不一定好聽):

a. 建中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少直接找對方,例如教官做得爛時並沒有直接面對教官,或者建中青年編出來大砸鍋,也沒有跑到社辦去找主編或編輯,告訴他們那裡不對,可以怎麼改進(後者可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b. 重複一次……體制永遠是相對地開放的。建中人對於建中青年的態度,是要它以一個自由市場(以建中為範圍)裡面的一本刊物,作好自己應該有的角色,卻也似乎忘記這本刊物不是自由市場底下的產物,而是學校以特權(是的,這個算是特權,我必須承認)給出的一個小角落。

c. 再重複一次:每個人開學時,都有繳交刊物的費用。所以你一定要拿到書,不然不合理。如果你不要書也不想交錢,那你當初就應該不交錢。如果學校不讓你不交錢,你可以提案給班代大會,如果提案過了,從此你就可以照著提案去做。想要改變現況的話,首先要有地圖對吧!那你的地圖(計畫)呢?

第三,請把上面文字都看完。我一直以為建中青年社裡面的人自命不凡,但這並非絕對的優越感。就跟航空社內的社員對飛行的了解超越其他同學,或者合唱團員熟悉合唱一樣……都是某方面的優勢,只不過建青人的優勢剛好偏向文字嘛。問題就在於每個人都交了錢,那自由市場的觀念可是交了錢,就是大爺,可以選擇成品……而建中的狀況裡,只有一本建青而你還不得不買。建中青年社可以轉型成為出版諮商社團,提供各個社團出社刊的必要協助;真正對這些當代思潮或者古老思潮有興趣的社員也可以留下,但是他們要自掏腰包或者自己籌錢出書……這樣就絕對沒有問題了對不對?如果你同意,你一定是太有幽默感。

建中青年跟畢業紀念冊的性質很類似,明明過幾年就會過期大家還是人手一本,而且都對於大家的學力測驗與指定考試通常沒有任何實際的效用。然而大家不一定會把買畢業紀念冊想成「購買」,因為……似乎每年都是二年級的孩子為三年級的學長付錢(?)。

第四,預言。

很久以前,中文字刊物的稿子寫好以後,必須立刻決定字體(這時還不知道到底用了幾頁),然後把稿子送到照相打字行去。寫好的手稿會變成一排一排的打好的字,然後編輯們得把字剪下來、貼在完稿紙上,貼得怎樣,刊物就長怎樣。這非常耗時,人不夠的話會很累。現在編務流程電腦化以後,省去了那麼多的人工……時間有被拿來改善稿件品質嗎?答案是否,因為時間可以拿去做別的事情(而這,不一定不好)。

如果建青人有看到的話,請把這段預言存著三年內再來看看:我預言建中青年不會有任何的改變,而大家還是會繼續在疑惑中,拿著六本校刊,渡過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我與你賭一杯咖啡,哈!

其實我真的很希望建青電子化。群眾參與和出版本來就是兩回事,出版本來就是菁英階級(或至少能負擔成本的階級)的特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網路出現以後出版(或者,向世界說話)的門檻才被降低,才有真正的大規模的群眾參與。別奢望用紙本達到大家想要的參與的境界,那以現在建青的經費而言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改用 POD,每個人自己選他要怎樣的文章……但那時,紙本的紀念性意義(例:父親告訴小孩當年我們的校刊長這樣,而這時校刊的特別之處就是,大家共享一個世代的記憶,雖然這記憶可能實在從來沒接近自己過)就會消失,這個問題得進一步討論。

第五,回歸真實的幾個建議。

a. 建中青年的未來展望與何去何從,由班代大會召開全校學生辦理至少四場(一場不夠)公聽會決定大方向。細則由社員決定。

(成為社員永遠都是任何學生的自由)

b. 電子化不得不走。紙本的內容決策過程目前牽涉太多個人主義的資源分配問題,不能滿足所有人,所以必須死。

c. 建中青年改制成為網摘,紙本的內容由全校師生投票決定(一人僅一票)。編輯群佔 30% 推薦篇幅。

d. 編輯群只管視覺呈現與圖文內容,排版交由專業人士處理(用意是別讓編輯學一堆工具,擠壓其找好稿件的時間……當然若編輯厲害也能自己做)。

e. 在適當的時機,完全停止建中青年印刷。但除論壇外,仍然做出電子檔案供想要緬懷者,自己行數位印刷做一本來看。

或許有點激進或許有點理想性。但或許也不失為好方法啦。以往為了讓大家聽見自己的聲音,於是參與編輯;現在寫部落格做電子出版者,面對的反而已經是更廣大的觀眾。差別只在於,與對方熟不熟。我的建議完全沒有考慮到這個部份,先講明。

我認為學校不可以不讓我們不交錢

附帶一提,我認為我們會反彈的原因是因為"看不懂"

希望明年建青裡,除了前面校務,後面逍遙遊以外,能放更多"親切"一點的文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認為學校不可以不讓我們不交錢

附帶一提,我認為我們會反彈的原因是因為"看不懂"

希望明年建青裡,除了前面校務,後面逍遙遊以外,能放更多"親切"一點的文章

謝謝,三問題請教。

一、何謂親切?

二、何謂「看不懂」?

三、何謂「不可以不讓我們不交錢」?即我們可以選擇性交錢?好多「不」,您的意思是我們可以不交錢?

另,如果只是讓你看懂,但沒辦法讓你有任何共鳴的東西,還要不要放?是不是以後的建中青年,都改成各科考古題與逍遙遊大匯集,這樣一定看得懂?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校務的地方做的很棒

有些採訪或是參與者的文章觀點深入

分析又精闢,

如果能多一些這種文章就好了

至於文學的部份

小說的部份真的是看不太懂

或許是文學素養的關係吧

但是這部份也還是有讀者群

也有其價值,不能隨便否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