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RE:小孩學生的不滿


Recommended Posts

原文發表於:第三種知識分子

—————

2009.04.20

DUST

  大約兩個月前我寫了一篇〈小孩學生的不滿〉,分別貼在TTI、苦勞網跟深藍論壇;因為深藍是學生論壇,也許基於這樣的原因反應很熱烈,成為近期該論壇人文版的重要討論議題之一。因為這篇文章爭議很大,隨著討論熱潮消退,我打算重新回覆這個議題,提出一些我的意見,以及我對親子教育的進一步思考。

  中華文化很著重群體利益,韓國、日本、台灣、中國在許多層面都能見到強烈的族群意識,縮小一點看,家庭亦然,當家庭成員得到了什麼光榮,那就會是全家人的光榮;如果家庭成員犯了什麼錯,全家人就會覺得丟人現臉、無法面對社會。同樣的,學校也是,個人行為會被理解為影響校譽的行為,光榮的事會掛名代表學校,而糟糕的事則會撇清關係,或者用校規懲處。你可以在學生中看得更清楚,學生以學校為榮,而學校中有不好的學生(不管那基於什麼理由),他們會做出兩種反應:私底下認為丟學校的臉而為撻伐、或者對外澄清是個人行為。總而言之,有害群體利益是大禁忌。(然而,你無法指責學校以校譽為重,因為外界眼光就是會這麼看,我國中轉學時,轉到的學校也被我當老師的阿姨評為流氓學校,我媽希望我別去讀。我會把它理解為是一種變形的系統問題。)

  我生父母離婚很久了,每每過年我偷跑回我媽的娘家,我阿嬤就會帶點酒醉地對我訓話:「為什麼一年才回來一次?!這裡是你的家啊!大家都是你的親戚、我們是一家人,懂嗎?!你爸爸有什麼好?!你後母也是外人,你是你媽媽生的,又不是後母生的…。」她很排外,希望我敵視我的家人,我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這裡她展現了一個很明確的信念:「我的判斷是錯誤的、被洗腦誘拐的,相信她的話、站在他們這一邊才是真正對我好的選擇。」我真是感到受寵若驚,我被當成小孩子看待,她不在乎我個人的意見,當我說我後母好,也會被理解為要跟他們撕破臉、是一種背叛家族的行為。

  也許跟我的成長經驗有關,我從來不在乎家族的重要性,習慣一個人獨來獨往,不過,我還是會被《AIR》或《CLANNAD》弄哭,這讓我理解到,我的信念是實質的生活經驗,而非來自於血緣、族群或團體;當我爺爺逝世時,我為我的親戚以及母親感到難過,但我不會為了自己感到難過,因為我跟爺爺的生活經驗可以說少得可憐。

  親子問題,抑或是家族問題,都存在著團體壓力,你可以透過大人們的口述,或者描述台灣早期生活的故事中看見,在經濟還未復甦的年代,家庭內部個體間的關係是什麼樣子;好比,小孩中的老大在完成義務教育後,必須扛起家計,這包含為弟妹們賺取唸書的錢,所以往往身為弟妹的成員學歷會比較高,而一方面基於傳統文化,女生的地位更坎坷,因為未來要嫁人,所以不需要花太多錢為別人養媳婦,早早會被送去工作,你可以在簡媜的《女兒狀》中看到,一位拿了許多獎狀的女生,必須放棄學業,而簡媜因為家境好,當了大學教授。這裡面的團體壓力是什麼?那就是家庭成員被賦予扶持整個家庭的任務,有角色上的差別,並且很少能有自主空間。

  現代家庭亦然,經濟尚可的案例中,子女被賦予的任務就是把學業唸好,也許這是長輩的經驗複製,認為把書唸好才能有好成就,不要像以前那樣為經濟苦惱;長輩依賴唸書能得到好成就的信念是強烈的,他們認為這是不用靠天賦的事,任何人只要努力就可以達成,並且抱怨自己以前都沒機會唸書,或者覺得自己太混(也許這點是一個造成如此信念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真得沒有努力而失敗過,進而認為讀書就跟苦力一樣,不需要技巧或天賦)。

  也因此,他們不認為子女應該去投資自己想做的事、認為那是有巨大風險的(也許是不認為子女做得來、也許是不認為那檔事能養家活口),除非課業有達相當水準;在那些把課業當成自己成就主要踏板的人眼裡,無法體會其他人為了自己想做的事與課業抗衡、甚至與父母產生爭執到底是在想什麼,這個價值觀某種程度上是跟這類父母一致的。

  社會環境也的確不太友善,當大家都汲汲於學業時,那些為想做自己的事所提供的空間與支援被大幅壓縮,學業以外的路變得極為坎坷,也進而造就了更多人不得不走學業這條路。問題很龐大,而父母做錯了嗎?

  這是整個大環境與人性的糾結,本來就不應該完全歸責於誰身上(父母也好,子女也好,教育部長也好,歐巴馬也好),我們可以埋怨為什麼洋人的個人主義沒有浸淫華人世界,也許那可以帶來更多的自主空間;我們也可以埋怨教育部長太笨,沒有好好掌控學業成就的價值地位;我們也可以埋怨父母,指責他們不好好相信自己的子女、讓他們自己負責(除非父母真得希望子女未來能養他們,那的確是很難放心);我們也可以指責子女,不願意體諒父母的用心,一股腦地頂嘴跟放屁。那麼,〈小孩學生的不滿〉,是在說什麼?

  你知道當大家互相都不理解對方在想什麼時,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嗎?那就是講給他知道。讓對方體會到我所遭遇的問題,對方也應該這麼做;誰先誰後無所謂,然而如果事先先想好對方情有可原而選擇不發聲,對事情幾乎毫無幫助;〈小孩學生的不滿〉做為一篇代表眾多孩子的心聲,我覺得並不為過,指名給「大人」,僅是世代間溝通的開始,而不是直接解決問題。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