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王導豈有管仲之才?原創非轉貼


Recommended Posts

王導豈有管仲之才?

時人稱王導所謂江左夷吾,就是指晉王室東遷以後,在風雨飄搖中能夠頂起天的名臣。夷吾,就是管仲,齊桓公的霸業創造者。事實上,王導先生是不是有資格被稱能力不下管仲?

西晉末年時期

王導(276~339)字弘茂,琅邪臨沂人,祖父王覽(王祥弟),父王裁,伯祖父王祥(廿四孝裡面那個不可思議臥冰求鯉的那位),族兄王衍(西晉末被石勒掛掉的當朝首輔)。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世家政治,而琅邪王家更可說是貴族中的貴族,世家中的世家。王導在少年的時候曾被高士張公說:「此兒容貌不凡,有將相的才器。」王導最初得到司空劉汜(一說劉寔)的賞識,被委任為東閣祭酒。後來被逐漸提拔為秘書郎、太子舍人,均不就(要就是脾氣很大,要就是沽名釣譽)。之後被東海王司馬越(八王之亂最後一亂)召到麾下當參軍。海立刻摩嫚(廣東話:就在這個時刻),認識了改變他一生的貴人,當時並不起眼的琅邪王司馬睿同學。

王導當時已經看出東晉局勢糜爛,勸奇貨可居的司馬睿同學遠離暴風雨中心的京城洛陽。永興二年(305),司馬睿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平東將軍,留守下邳,司馬睿就趁機跟司馬越要來了王導當安東司馬(司馬睿的幕僚)。(因史料無法判斷王導結識司馬睿是有心或是多個朋友的心態,是故以呂不韋的說法稱之,希望知道這件事情的張友驊先生能告訴我。)

搬家到江南

永嘉元年(307)司馬睿遷到建康,當時完全沒有人脈,也沒有人買賬的的司馬睿,遭受吳中世家大族的冷漠對待,一個多月都沒人來拜訪,讓王導心中不禁擔心這種人氣不夠的狀況,是沒有辦法成就大業的。他的族兄王敦先生來到建康,王敦當時已經是皇帝的女婿,有相當程度的全國知名度,王導對王敦說:「我們家的琅邪王啊,雖然仁德寬厚,但是知名度不夠,但敦哥你的名聲比較顯著,是不是幫忙拉拔一下琅邪王的名望?」。所以兩個人便計畫好,在三月上巳節,讓司馬睿同學去參觀修禊(「修禊」是古代一種消除污穢的祭祀,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清潔運動。)王敦跟王導以及其他空降部隊(北面南渡名流)就隨侍在側。吳人紀瞻、顧榮先生看到鼎鼎大名的王敦先生居然還只能陪侍,大吃好幾驚,紛紛在路上要求拜見司馬睿先生。

這在當時算是一個成功的藉勢廣告,如同現在選舉的時候,候選人一定要叫巨頭來幫忙喊個兩句凍蒜一樣的意思。雖然我們現在看多了,就不會去相信,一千七百多年前可還有這種廣告效果。

王導當然不會以為這樣的效果就夠了,於是跟司馬睿同學建議說:「古時候的王者,沒有一個不禮賢下士,虛心的了解地方風俗,來招攬英雄豪傑。更何況現在天下動亂,九州分裂,缺的正是人才!現在只要把顧榮和賀循這兩個江南有名望的才子招攬過來,其他人就會不請自來的。」(原文: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乂。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以下原文均出自晉書,若有其他參考資料會另稱)司馬睿先生便派王導先生去敦請顧榮跟賀循。他們兩位來了之後,江南上流社會便紛紛來投效。王導先生再次成功的驅動廣告效應,以顧榮、賀循為見證者,增加司馬睿在江南世家的威望。

江南在歷經東吳、西晉努力經營之下,世家勢力就直接就是統治力。當司馬睿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江南,勢必要與地頭蛇處好關係,拜好碼頭。也因此王導先生能知道放下身段,懷柔地方,就顯得特別有價值。在王導先生的努力之下,司馬睿先生終於站穩了腳跟,成功的把江南當成自己的根據地。王導先生做了什麼樣的努力呢?

為了連絡江南大族的感情,王導先生還學起了吳話,就像現在馬總統特地去學客家話的政治意味相同。北方南下的士族對王導此舉頗有嘲諷,王導先生並不在意,他要的不是江北名士的稱讚,他要的是宇內一歸的人望。魏晉以來,名聲以及血統往往就是做官的不二途徑。謗譽不縈心的王導,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的確顯得更難能可貴。再者,與江南名流溝通,能使用對方的語言,不僅僅有親切善意,還有不自傲、不把自己當過客的意義在。各位小朋友請看看,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經有這招了,所以我們不可以嘲笑別人彆腳的地方話喔。王導順應時勢,知道北方已經不行了,以語言為敲門磚,成功的打進江南上流上會。

王導向江南大族太尉陸玩請婚,遭到陸玩的挖苦:「小山上長不了松柏那樣的大樹,香草與臭草也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先例!」(原文: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 玩雖不才,義不能為亂倫之始。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面對這種羞辱,王導先生仍知道自己的目的而克制忍讓。有些人快意恩仇,還認為這個是直腸子,挺自傲自己的個性,殊不知這類的行為可能會惹人厭,且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而王導不是要我們僅僅只能忍氣吞聲,而是要我們在真正的目的面前,遇到的挫折都是成功的考驗,忍過去,最後贏了!不忍,當下爽了,其後也爽了,要達成同樣的目的可能會繞更多的遠路。勢若不利,王導選擇的是忍讓迴避,如果是管仲可能有能力轉禍為福(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可我們知道的處理方式只有兩種,要不生氣,要不忍讓。(說苑云『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巿租,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為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在管仲因為事情沒有做好的時候找出原因(或許是趁機要權,不過孔子說管仲沒有權也做不好這些事情。【子曰:『管仲之賢而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稱伯。】)王導見這個聯姻策略不行,還是有嘗試其他融合的方法。

不僅僅對南方世家尊敬如此,王導還建議司馬睿從北方南渡的士族中選拔一百多人成為官吏,讓北人不會覺得統治者司馬睿獨厚當地人,南方名流也因為受到夠多的重視而不覺得北人就是像國民黨的空降部隊,而心生怨懟。每個公司的人都不希望有空降部隊來指導自己做事,山王的教練跑去湘北教球應該也不能馬上受到歡迎。這個時候的南渡北士因為自己曾經地處中央而自傲,南方世家認為北人沒什麼水準,把江山弄丟了才跑路來江南,如同國民黨政府弄丟了大陸轉進台灣。而王導的努力調和之下,此時也消弭了絕大部分的不平,終於讓王導熬出頭了。以一己之力至少讓南北差距拉近的這份功力,不容小覷。

司馬睿站穩腳跟,建立晉王國後,仍有不少名士持悲觀懷疑的態度。永嘉五年(311)桓彝從中原來到江南,看到司馬睿的力量不強。跟周顗(音以)說:「我因為中原多有事故,所以才跑路來江左避禍,啊可是琅邪王他力量這麼弱小,那怎麼成呢?」(原文:我以中州多故,來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將何以濟!)直到見了王導,暢談天下大勢之後,成功被忽攸的桓彝就開心的對周顗說:「哇哈哈,我好像看到了管仲,再也不用擔心啦~」(原文:向見管夷吾,無復憂矣。)

又有一次,北方南渡的名流們假日在新亭一起聚餐,酒喝到正high的時候,周顗同學嘆了嘆口氣,傷感的說:「風景都差不多,可抬頭看到的是長江不是黃河啊~」(原文: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一番話讓場面急速冷凍,大家被勾起心中傷痛,見不到在洛陽的小妾、欠債的人還在江北、今年幾萬畝的田賦沒好收,紛紛相對噴淚噴鼻水。王導先生覺得很不像話,義正辭嚴的跟大家說:「大家就因為如此,要更努力輔佐王室,以求北伐恢復中原,何必要跟楚國囚犯一樣相對哭泣,大家說對不對!?」(原文: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大家才紛紛收淚,然後跟王導先生致謝。義正辭嚴的評論我們都會出現,可能夠做到的人有多少?可惜的是王導也是能說不能做的人。

東晉王朝開始了

建武二年(318)司馬睿先生稱帝了,他知道今天能坐上這個寶座,首先要感謝的不是父母,是王導。因此在接受百官朝賀的同時,執意要王導跟他一起上御床受賀。王導先生再三推辭,說:「如果太陽跟天下萬物一樣,黎民百姓從哪裡得到陽光的照耀呢?」(原文: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已經當了皇帝的司馬睿同學才停止這個為難人的動作。如果換個職位,像公司的董事長邀請總經理一起接受員工們的祝賀,那並沒有什麼問題。可古代君權社會,哪時候被記著當成跋扈專權的代表那就可惜啦!倘若司馬睿先生要做個測試,看你王導是不是個跋扈飛揚的狠腳色,那王導的判斷無疑是個正確的選擇。

建武三年(319)太山太守徐龕反叛,司馬睿先生向王導徵詢領兵討伐徐龕的人選,王導推薦了羊鑒,羊鑒本人再三推辭,認為自己沒那個屁股可以吃那個瀉藥,郗鑒也認為羊先生不太適合,可王導堅持己意,讓羊鑒出征,結果大敗。(上疏罪己:「徐龕叛戾,久稽天誅,臣創議征討,調舉羊鑒。鑒闇懦覆師,有司極法。聖恩降天地之施,全其首領。然臣受重任,總錄機衡,使三軍挫衄,臣之責也。乞自貶黜,以穆朝倫。」),王導承認舉薦失誤,不過這也只是過場而已,罪己疏一出,司馬睿先生也沒怪他。

權臣的年代

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君臣和諧的神話在功成名就的時候就逐漸走味了,司馬睿先生發覺在朝內有王導先生主導政局,在地方有王敦先生(王導堂哥)手握重兵,是個正常的皇帝都沒有辦法接受這種受制於人的狀況,所以元帝司馬睿同學怒了,要反抗了。於是,找了兩個人來當心腹,一個叫做劉隗,一個叫做刁協來試圖破壞這種局面。於是乎王導先生就逐漸被冷落了。可王導面對這種狀況的時候仍淡然處之,所以有識之士稱讚王導善處興廢,寵辱不驚,算是心態擺的正。走紅的時候不焦躁,不紅的時候不憤忿,明月照大江,清風弗山崗的超然,笑罵由他人的態度。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王導知道有個堂哥王敦很威,自己也不是搞造反的材料,況且他也知道劉隗等人的能力,所以並不擔心這種狀況,這叫有侍無恐,跟以後的言行比較起來,顯然並不是真的不放在心上。.

堂弟受的了,堂哥就不爽了。永昌元年(322)同樣遭受冷凍的王敦先生心想,我老弟沒有兵權就被你忘恩負義的司馬睿欺負,那我手上還握有兵權的哥哥怎可以隨便就算了。於是打出要清君側,消滅萬惡的劉隗、刁協為名,在武昌起兵東下。消息傳到建康,劉隗、刁協乘機要求皇帝司馬睿同學殺掉他們的政敵王導,以及王家滿門。按理說,造反這件事情本來就誅三族九族的,王導先生吃了一大驚,為了免禍,率領兄弟子姪二十多人,每天一大早趕到衙門聽候治罪。(每旦詣臺待罪)周顗先生在司馬睿同學面前大力替王導開脫,一再稱讚王導的忠誠,還真的讓他成功了!不過周顗施恩不望回報,所以面對王導的時候都是結屎臉給王導看,讓那個每天在等待治罪,請求周顗幫忙的王導心冷到齒冷到心生怨懟。(周顗後來也因為這件事情死掉)元帝司馬睿同學赦免了王導,王導感激涕零,磕頭說:「逆臣逆子歷代都有,沒料到會出現在罪臣的家族!」(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元帝司馬睿同學不顧自己赤腳(當時的人好像很喜歡這套,赤腳啊,衣冠不整啦來表現出自己的誠意),上前拉著王導的手說:「正要把重責大任擔在你的肩上,說這些做什麼?」(茂弘,方託百里之命於卿,是何言邪),隨即要王導弄個投名狀來,要他大義滅親(詔曰:「導以大義滅親,可以吾為安東時節假之。」)

原來王導也只是普通人

不久之後,王敦攻入建康,事主劉隗、刁協逃走,戴淵、周顗被殺。本來王導有機會幫周顗求情的,可是王導深恨周顗當時不幫他,所以也小氣的不幫周顗求情。施恩不忘回報的周顗,還真沒等到回報就死了。在周顗被殺而王導知道事實的真相後,說:「吾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各位小朋友,這故事告訴我們,就算施恩不忘回報,至少也不要跟當時的苦主結屎臉。

起初西晉滅亡,大家都需要一個領導者,王敦顧忌司馬睿同學年紀比較大不好控制,曾經想要另立他人,但是被王導勸下來。所以在王敦攻入建康後對王導說:「逆坎坎,那郭死候補聽窩的襪,幾乎都要免租!」(你看看,那個時候不聽我的話,幾乎都要滅族啦,山東人講山東腔是很合理的)(不從吾言,幾致覆族),王敦雖有凌雲之志,可王導不贊成,沒能當皇帝,便退回武昌,在武昌遙控朝政。

同年潤十一月,因為被削了面子,沒了裡子的元帝司馬睿先生太過鬱卒而掛了。死的時候可能就像三井壽:「我想打球~安西教練!」搞不好狀況是流著淚:「我只想要當個有人尊重的皇帝啊,王導司徒!」那種深深的懊悔,是要帶到地下去的。先前在繼承人上面,元帝司馬睿先生比較喜歡琅邪王司馬裒同學,想要有改立太子的想法。就跟王導請教,王導說:「立太子就要立年紀大的,而且阿紹同學也很賢明啊,不適合換人。」(夫立子以長,且紹又賢,不宜改革。)所以繼承人才沒更換。

先天體適能不佳的明帝司馬紹即位,擁立之功的王導受遺詔輔政。此時王敦先生心頭一熱,天欲與之,怎敢不取。便於太寧元年(323)再次圖謀大軍入京。可運氣不好的王敦這時候病重,不能親自率軍,只能派哥哥王含為統帥,以水陸軍五萬陳列於江寧南岸。王導知道族兄王敦病重,想了一計,便率領宗室子弟為王敦發喪。在古時候沒辦法讓王敦像金日成在電視上表現出健康的樣子,也因此將士們就相信了,士氣大增。此時王敦王導正式決裂。王敦之亂平定以後,王導進位太保。

權臣換人做看看

太寧三年(325)當了三年皇帝因為身體不好就掛掉的司馬紹同學,繼承人是當年僅僅五歲的成帝司馬衍,所以庾太后臨朝垂簾聽政,而王導跟外戚庾亮受命共同輔政。但此時形勢比人強,朝政已經在庾亮的手中。

大權在握的庾亮對握有重兵的各個軍閥都不爽,臥塌之下,豈容他人酣眠!意欲削弱各將兵權,首要開刀的目標就是蘇峻。庾亮想要叫蘇峻來朝,跟王導先生請教。王導太保先生就說啦:「蘇峻這個人會猜說此行必然險惡,一定不會奉旨前來;而且窮山惡水容易生病,不宜大軍征伐,所以得用比較寬容的方式來面對。」(峻猜險,必不奉詔。且山藪藏疾,宜包容之)庾亮自認位高權重,天第一他第二這樣,不聽王導同學的勸告,在咸和二年(327)就下旨讓蘇峻來朝。蘇峻得知後,大吃了好幾驚,一怒之下就要反抗了,於是約跟他一樣的軍閥祖約先生共同起兵,並在咸和三年(328)二月,攻入建康帝都,尚書令卞壺先生戰死,庾亮兵敗,偕同自己的弟弟逃入潯陽。蘇峻雖然對想要害他的庾亮極度不爽,可是對德高望重王導十分敬重,不僅不敢加害,還讓他的官職在自己之上。王導先生藉著辛苦建立的人脈及樹立的名望,讓蘇峻不敢逆勢而行。

蘇峻除了縱兵劫掠以外,還逼迫成帝司馬衍先生遷至石頭城,王導力爭失敗。蘇峻在成帝的面前日漸驕橫,常常說一些五四三的話,讓王導害怕隨時都有災禍降臨自己頭上。當時路永、匡術跟賈寧等人勸蘇峻要殺王導跟大臣們,然後自己弄個朝廷出來。蘇峻先生沒那麼大的野心,對殺王導也沒什麼興趣。路永等人覺得蘇峻先生豎子不足以為謀,就漸漸疏遠蘇峻。王導先生知道這種狀況發生後,請參軍袁耽當個無間道,誘請路永等人反正。他們這一窩人密謀帶著成帝逃跑去找勤王的部隊,可是蘇峻先生還是挺精明的,知道皇帝是自己最大的倚仗,防禦甚嚴,路永等人就失敗了。王導先生知道事敗,怕引火上身,於是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路永等人一起逃跑到白石。

鏡頭回到逃跑的庾亮這邊,接受溫嶠建議,邀請同樣被他猜疑的軍閥陶侃先生(歷史上有名的節省者)討伐蘇峻,陶侃感覺到了庾亮的誠意,便捐棄前嫌,率軍討伐蘇峻.同個時間,王導敦請太后下詔三吳(吳興、吳郡、會稽【古稱吳】)起兵。於是吳興太守虞譚等人舉兵響應,蘇峻先生不敵東西夾擊,於咸和三年(328)九月兵敗被殺。這是借太后的勢,來完成三吳出兵的目的。後來,孤掌難鳴的祖約也被擊敗,北上投靠後趙的石勒先生。庾亮也因為引發這樣的戰爭而感到羞愧,先是執意退休,後又請求出鎮外地,被任命為豫州刺史,鎮守蕪湖。咸和九年(334)陶侃病死以後,庾亮接替他的位置,鎮守武昌。

蘇峻掛了以後,因為他縱兵劫掠,所以建康殘破不堪,當然就溫嶠建議要搬家豫章、三吳之豪建議會稽,因為這些地方都是他們的地盤。王導先生堅決反對,他說:「建康在古代叫做金陵,歷來都是帝王之地。孫權先生跟劉備先生都指出這是個王者的地方。古時候的帝王從來不因為過的好不好而遷都,只要務本節用,哪需要擔心生活過不去。如果不重視生產,即使是樂土也會變成廢墟。而且北方石勒他們虎視眈眈,就像見了縫的蒼蠅,一旦我們國內示弱,他們一定會乘機侵擾,所以搬家恐怕不是什麼好計謀。」(建康,古之金陵,舊為帝里,又孫仲謀、劉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豐儉移都,苟弘衛文大帛之冠,則無往不可。若不績其麻,則樂土為虛矣。且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竄於蠻越,求之望實,懼非良計。今特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王導顯然意識到,都到了你們的地盤,還不事事都要聽你們的話。當然,如果以公心來說,遷都曠日費時且所費不貲,就必要性而言,顯然也不高,畢竟理由只是生活不好過,而不是沒辦法過,露出大空檔讓敵人快攻得分的做法顯然不是合格的教練該做的事情。

昏了頭

咸和四年(329)邊將郭默擅殺江州刺史劉胤,把頭送到建康去。作為宰輔的王導先生想要拉攏軍中實力派一員的郭默,竟然把劉胤的頭懸掛在朱雀門外秦淮河橋前示眾,並任命郭默為江州刺史。陶侃先生就寫信給王導:「郭默殺州官,就任命為州官,那他殺丞相是不是就可以當丞相啦?」(郭默殺方州,即用為方州;害宰相,便為宰相乎?)王導還兀自不醒,說:「郭默先生在長江上游,有順流而下直取京城的能力,加上他還有無數水軍,所以我現在得安撫他,等到閣下的大軍一到,就可以討伐他了,現在只不過是等待時間養精蓄銳罷了。」(默居上流之勢,加有船艦成資,故苞含隱忍,使其有地。一月潛嚴,足下軍到,是以得風發相赴,豈非遵養時晦以定大事者邪!)陶侃譏諷:「這是遵養時賊哩!」(侃省書笑曰:「是乃遵養時賊也。」)王導先生欲順應郭默這個勢,達到驕其兵養其晦的目的,事實上被陶侃戳破後,就會被罵說是昏招了。假使王導先生導勢成功,也順利破了郭默,可能又變成忍辱負重的代表人物了。郭默先生的下場也是挺慘的,被陶侃攻破以後,腦袋就掉了,也是送到京師去,不過王導先生仍然算是成功的遵養時晦啦。(侃惜默驍勇,欲活之,遣郭誦見默,默許降,而默將張丑、宋侯等恐為侃所殺,故致進退,不時得出。攻之轉急,宋侯遂縛默求降,即斬于軍門,同黨死者四十人,傳首京師。)

王導先生對於會計很厲害,雖然日常用度逐漸增加,但是年度統計的時候還是有富裕的。但是兵禍過後,國庫空虛,只剩下幾千丈鬻(粗麻織物),拿到街上賣也沒有人要。王導先生很擔心這種國家無米下炊的狀況,就跟朝廷上的臣工們,一同用這種鬻製造出單衣,穿著上下班後。一時間士人競相仿效,以為這是上流社會的新流行,走在時代的尖端。鬻的價格便水漲船高,王導就順勢拋售庫存的幾千丈鬻,為了朝廷謀了不少的國用。來來去去果然是廣告效應,宣傳之功。

予豈大度哉,不得以也

咸康四年(338)王導委任的一些將領不遵守法紀,激起了一些大臣不滿,有謠言緩過氣來的庾亮想聯絡郗鑒一起發兵廢黜王導。陶稱勸告王導要小心,王導嘴上不示弱:「我跟元規(庾亮的字)休戚與共,腦袋有放在頸子上的人都不會說出醬的話,萬一萬一萬一像你說的他真的來了,那我就換便服回家而已,哪有什麼好可怕的?」(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君言,元規若來,吾便角巾還第,復何懼哉!)又寫信給陶稱,書明庾公可是皇帝的舅舅,要好好的對待他云云,於是流言漸消。那個時候雖然庾亮鎮守武昌,可仍執掌朝中大權,手握重兵,居長江上游,隨時都可以順流而下,直取東晉心臟。王導雖然嘴巴上那麼說,可是他內心裡面卻很忌憚庾亮,遇到西風刮起來的塵土,只能口頭上說:「元規的塵土污人。」這是什麼樣的心態?就是自己手頭上沒有籌碼可以對抗強者,只能口頭上佔點便宜,出口小氣罷了。

咸康五年(339)王導病死,享年六十四歲,成帝司馬衍讓王導風光大葬。

故事說完了

王導先生雖調和鼎鼐是一把手,(現今王金平院長似乎也是調和鼎鼐的強者)可他的執政目標卻不是相當的明確。諸如王敦要當皇帝、祖逖要北伐中原、劉隗想當權臣。說難聽點王導就是比較鄉愿的感覺,你好我好大家好,以不得罪人與人為善為目標的感覺。

可在這點也沒有做的很好,因自己的感情而傷害人。在周顗被殺而王導知道事實的真相後,發出的「吾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感慨說明了王導先生不如王莽的表演功夫,足見他是個有才華真性情的普通人,他也會犯錯,也會看錯人,他會害怕恐懼,也會上廁所,他不像是諸葛亮千古一相,多智近乎妖。他也不是偽君子,犯錯了以後還要粉飾自己的錯誤。

為臣之道,當有忠、直、權、佞、貪、黨、孤等等特質,每個身在朝廷上的官員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特質,但是被歷史所記憶住的,也僅僅是這些特質當中比較突出的部分。身為忠臣倒是通過考驗了,身處三帝宰輔,有個堂兄手握重兵,卻沒有逆謀之心,還能夠阻止族兄王敦的行為。直臣就不見得是合格的,仍會有私心,也沒什麼犯顏直諫的作為出現,可這是他本身與人為善的人格特質。身為顧命大臣,卻沒有組建王黨,讓官僚依附,而每每讓別的權臣出線,在作為一個權臣方面是不合格的。佞臣談不上;無黨卻不孤,這是調和鼎鼐的好人緣。「和」這個字,當是王導為政的圭臬。

作為一個守成的政治家,王導無疑是適任的,但是要開疆拓土,卻沒有這份心力與能力。雖然會說「當戮力王室,剋復神州」的話,可在祖逖北伐時候的不作為(王敦也因為祖逖在而遲遲不反),無疑是賞自己的一個耳光。至於後期的與庾亮休戚與共的話,雖然被人批評為心口不一。不過在強大的力量前面,自己僅能逞點口舌之快的無奈,身為跟我們一樣的平常普通人,倒是完全可以被體諒的,他畢竟也是不得以啊不得以。

而做為與管仲的比較,我想主要是因為論語裡面的幾句話的確是在王導先生的身上出現過,孔子說:「說能夠成就霸業又不加兵的,都是管仲的功勞」(論語 憲問第十四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說:「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天下,人民到現在還受到他的遺澤,如果沒有管仲先生的話,我都要被歪國人統治啦!」(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髪左衽矣!),在西晉末年風雨飄搖的動盪年代,能夠成功的樹立起一個照世明燈,反胡抗匈奴的復興堡壘,而讓這些世家能繼續繁衍不被趙漢劉淵他們所統治,王導先生功不可沒。

王導在西晉末年的表現的確可圈可點,對於「廣告宣傳」這件事情的確處理的相當的優秀,特別是在魏晉朝,名聲就是實力的情況下,能吹噓、能忽攸的王導能乘勢而起,並因此而成事,那就不簡單了。嘴砲能夠打到這種程度,甚至能抑制軍閥的野心,公關工作已臻化境,假如他生在現代社會,搞不好還是另個范可欽呢。假如陳某先生(漫畫火鳳燎原作者)畫這時期王導的話,他來來去去只有一計,那便是「宣傳」,就是因勢導事。那個時候的他的確不負「江左夷吾」的稱號,對比管仲的濟國之功也是不會差太多的;但是其他時期的王導先生,就表現而言,只不過跟你我一般的普通人罷了。

參考資料

晉書(漢川草廬http://www.sidneyluo.net/index.html)

晉書(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11^1432740794^90^^^../hanjimg/hanji.htm)

晉書(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http://dbo.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東晉書。西晉書(莊輝明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05年2月再版)

二十五史精華 亨集總集(讀者書店 民國67年一月版)

中國通史(王壽男主編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作者:蔡學海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5年初版二刷)

柏楊版資治通鑑 10 (柏楊 遠流出版社 1993年8月初版二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