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雛鷹 10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9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25, 2009 吆喝著天 我伏地片片碎琉璃如燭光映色 於藍黑無際的遠之上再由風 一片片撕落 前奏總不自覺的深吸口氣 迎接虔誠問心 一切擺脫不了巨浪翻攪 胃在拉扯食道 吐出管他前天昨天今天或未然 站在以真實為名的壓力前我無力嚥住喉風在看我 我在訴說招認的手舉得挺高晚禱 究竟是寧天還是寧己?呼嘯 究竟是嘲諷還是慰藉?如一的伏地只想再磕個響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夢境的行旅 10 發表於 January 31, 2009 檢舉 Share 發表於 January 31, 2009 前面兩段丟出所有的,對於情景的描繪,接著在終段一次將其詮釋清楚。若是沒有第三段收束,前面兩段會很難符合題目。這樣終究回歸到 精 確 印 象 的架構真是不錯(因為看懂一點端倪,正沾沾自喜中)就像猜謎,一個謎語要有切合迷面的謎底才算好謎。(元宵節快到了,預祝快樂。)一開始我認為自己最喜歡第二段。不過要是以上面說的來看,第二段就會顯得突兀。其次,依舊突兀的是第三段,好像風格語氣跟第一段差太多了。所謂急轉直下。跳出來現身說法的主角是不是破壞了「禱」的那幅靜態圖像呢?(看完殘留的印象是:他在訴求著,像焦慮的梵谷一樣要傾訴找不到話語的詞句。一直逼近一直逼近要拽你的領口哭著對你吼叫哇啊啊啊啊.............)至於在哪裡祈禱,原詩也沒有給予太多畫面的元素,似乎是哪裡都無關緊要的樣子。不過如果設想好某個場景、某個地點,多一點點畫面會不會更讓詩更動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華陽雛鷹 10 發表於 February 1, 2009 作者 檢舉 Share 發表於 February 1, 2009 感謝「夢境的行旅」回覆,以下是小弟的幾番解釋:第一點就是「(看完殘留的印象是:他在訴求著,像焦慮的梵谷一樣要傾訴找不到話語的詞句。一直逼近一直逼近要拽你的領口哭著對你吼叫哇啊啊啊啊.............)」這句話真的太傳神了,其實我想表達的就是種無以名之的滿腔抑鬱卻找不到傾訴的「點」──不過大哥的表達方式真的很有趣(我一直以為是貞子說)第二點就是有關突兀的問題,其實我覺得似乎只有第三段跳tone而已,感覺把那份荒涼孤寂硬是拉回了兩個心裡的問句,這的確是個怪。第三點我想說明的其實整個意象是設定在黃昏中一望無際的草原或是礫漠或是荒原也好,虛虛的寫出一個廣闊的感覺,再賦予一個以廣大的空間包圍孤單的一個人的壓迫感,這是詩的原始訴求,也是第二段的重點。其實我也很疑惑是否能表達如此多的東西於詩中,但真的謝謝您(我還以為詩就這樣沉下去了說!)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Recommended Posts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