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微生物學發展的斷層


Recommended Posts

我正在做巴斯德、柯霍兩位十九世紀末科學家的簡介,為了一份報告而準備。

而他們被並稱為「近代微生物學之祖」......等一下,微生物學!?講到微生物.......

各位不妨先看看這些年代

Robert Hooke (1635-1703) 及Antoni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Louis Pasteur (1822-1895) 及Robert Koch (1843-1910)

前兩者,虎克及列文霍克,在十七十八世紀之交就分別利用自己發明的顯微鏡,觀察並詳盡記錄了許多微生物。列文霍克所使用的光學顯微鏡有200倍的放大率,足以媲美今日一般的LM(不考慮色差、像差等因素)。虎克著的Micorgraphia(存?佚?),以及列文霍克所留下來的手稿,顯示他們研究的水準......怎麼說,精確得嚇人。

但是一直到巴斯德等人跳上歷史舞台,才讓冥頑不靈、食古不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滿嘴之乎者也(誤)的科學界相信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

巴斯德的時代,人們只知道用來發酵的酵母是種微生物,但又矛盾的認為發酵是種純粹的化學變化。

巴斯德自巴黎高等師範畢業後,一直擔任化學教授。發酵廠老闆找化學教授解決問題,不完全因為巴斯德是院長,官大學問大,而是「發酵是個化學過程」是當時的主流想法,有法國的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 1743-1794)、德國的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等化學大師背書。不過,巴斯德面對這個問題卻有自己的見解。簡單地說,發酵產物的光學性質使他難以接受拉瓦錫、李比希的看法,他過去的研究讓他懷疑發酵是個生物過程。而發酵用的「酵母」是微生物,早就有人提到過了。例如發明顯微鏡的荷蘭人劉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以及提出細胞學說的德國生理學家史旺(Theodor Schwann, 1810-1882)。

因此,巴斯德以顯微鏡檢查發酵液。他很快就發現變味的發酵槽中充斥了乳酸桿菌,而不是酵母菌。1857 年 8 月,他的研究結果在里爾科學會宣讀,可說是現代微生物學的開山之作。其中最重要的論點有二:發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以及每一種發酵都涉及一種特定的微生物。由於當時學者認為發酵與有機物腐敗、傷口發炎等現象屬於同一範疇,這篇論文後來甚至啟發了蘇格蘭外科醫師李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使他想出了有效的滅菌措施,為外科手術史樹立了里程碑。

這是怎樣?科學家也要等到「準備好了」才會一起前進?從虎克到巴斯德,不,算它到許旺及許萊登[wiki]好了。中間一整個世紀微生物學的代溝/斷層/龜速進展是為什麼?到了下一個世紀的甦醒又是怎麼回事?

一開始我是基於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是巴斯德、柯霍,而不是中間近兩百年中的某個人?他須要做的似乎只有拿個夠好的顯微鏡看看酒糟,發現酵母菌,然後搞懂發生了什麼事就可以了(說的比做的簡單)。是什麼因素讓時機成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也很好奇~不過我認為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沒有速率的公式啊!

天文學的演進也有很大很大的斷層,大家怪罪於宗教

物理學也有古典和近代的鴻溝;化學在元素的部份也停滯了很久

有時候,科學也需要"頓悟"

(對不起...一篇廢話 = =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