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桃花扇》首演觀後感


Recommended Posts

戲曲學院與台北愛樂今年合作推出游昌發作曲、曹永義重新編劇的孔尚任《桃花扇》歌劇。

說它是歌劇,我並不是完全認同,但作曲者這樣標明,姑且就先稱作歌劇吧。

最近似乎流行各種傳統唱腔與管弦樂的組合創作,

我認為這是一個好方向,卻並不是非常容易作得好的。

東西方藝術有非常大的差距,所強調的內容也不一樣,

最理想的狀態是創作出一個跨東西優勢的完美作品,

然而,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變成一部互顯缺點的作品。

一踏進系劇院,我就看到刻意設計過的扇狀舞台裝飾在地上,舞台中後方則是扇狀的帷幕,

這整場歌劇在舞台的變化上並沒有非常大,

卻很象徵地運用了這兩個扇狀佈景,

透過不同的光影與色彩變化以及帷幕的位置等來表現各種意涵。

這部七幕的歌劇模仿西方傳統歌劇的習慣,

由一段類似序曲(但又很短)的序奏開場,

樂團編制頗小,而序奏時似乎不太進入狀況,

在整齊度上出了學生團才能出現的錯誤,嚴重的弦樂錯開。

第一幕正式開始後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

或許在作曲者期待內的,在聽覺上強烈的對比感。

傳統戲曲的音色與音準,配上西式管弦樂團,

我認為這是迄今許多類似嘗試皆未克服的地方,

即管弦樂團凸顯出傳統戲曲在音準上不及西方精準的特性,

而傳統戲曲特有的唱腔與唱法所營造氣氛會被太過講求準確的西樂摧毀。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如果哪天可以將中式意境融合在西洋的細緻與準確中,

才是真正成功而完美的藝術品,

只是,這是不是可達的,我們也不知道。

今天的演員們,從我非常不專業的傳統戲劇觀賞者的角度來看,

至少在資歷上,都是國內優秀的演員。

然而從同樣身為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角度來看,

仍然看得出資歷深淺對他們的影響,在舞台上面的掌握力,

不管是詮釋自己口中的音樂與台詞或動作,

看得出來有些演員,還尚未完全有職業劇團團員在台上的能力。

話說回來,在掌握完全屬於他們專業的武場演出、傳統唱腔等,

他們的演出非常有感染力,配合上現代燈光與舞台、經過導演設計的位置與動作搭配,

各處都在細心詮釋這部名作。

傳統舞台戲劇的誇張動作和語法,對觀眾而言並沒有平常感覺上的距離感,

透過拿捏得當及穩健的舞台風範,演員們順利將這齣戲劇重新搬上舞台。

比較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演員,在唱腔與管弦樂團的配合上,都不是非常純熟,

與管弦樂團配合的確並不是他們專業需求的一部分,

然而這場實驗性質的劇碼今天是在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上演出,

我認為,縱使會唱會演傳統戲曲又精通西洋音樂的演員非常難找,也應該要找到,

才真正對觀眾負責。不然今天有幾次我在台下都有點擔心會出狀況。

唯有演後半部李香君的花旦朱民玲在與管弦樂團的配合上非常精彩,

使用跨界的中國聲樂技巧,將傳統唱腔與西樂要求完美地配合。

在尾聲的第六、第七幕,作曲家留下了大量高難度的樂段給女主角來表現,

由於朱民玲用了極為精準的音準控制(或許多少也違反了傳統戲曲歌唱藝術的習慣),

使得傳統唱腔的音色完美與管弦樂團搭配在一起,

使觀眾能不受音準影響,直接體驗管弦樂與傳統唱腔搭配的特殊效果。

老實說,真的很不錯!

謝幕時,我非常努力地將我最大的掌聲給了這位演員,

很可惜今天的觀眾似乎並沒有很多人與我對這位演員的感覺一樣,

大部分的觀眾並不怎麼鼓掌。

今天的指揮是廖曉玲女士,留奧的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年輕女指揮家。

今天以前我對她非常不熟,連我有沒有聽過她名字我都不敢確定,

但擔任過三個德奧歌劇院指揮(其中兩個職位是首席指揮)的廖曉玲,

很明顯對於歌劇有獨到的指揮能力。

這場演出,很明顯不管台上演員或樂池的樂團,都在指揮的掌握下,

即使台上與樂團搭配並不順暢時,廖曉玲也能以優美的從容的音樂解決狀況。

廖曉玲對歌劇掌握能力,最明顯在於她對音色的控制,

她很能調配台上台下的聲音對比,而她對樂團的指示也很精準。

看到她的指揮與資歷,包括受布列茲邀請指揮Lucerne音樂節,

感覺上,這是個十年前的簡文彬,未來將可以期待!

舞台、燈光,我都很喜歡,完全參與了戲劇的演出。

崇禎皇帝登基時,音樂用著輝煌的銅管樂,燈光用了紅黃色為主喜氣洋洋的效果,

背景卻用了一個破扇,彷彿在預告著一個昏庸皇帝登基的諷刺畫面。

血扇的出現,則以燈光效果來表現當時的沉重心情。

地面上的扇狀佈景,也不斷用燈光變化,以及演員的位置,來與劇情對話。

有很多音樂家說過,歌劇是古典音樂最龐大最為藝術的形式,

那以崑腔、傳統戲劇融合管弦樂團,則是一個更為跨界的、更大的合作藝術,

今天的演出,讓我看到了一部分的實驗成功,希望能有更多優秀的作曲家,

再加上更好的樂團與專業演員、歌者,類似這種的大型製作將可以繼續被期待!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