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soboss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2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kusoboss

  1. 各位好!

    我是張哲耀,92學年度中崙高中演辯社社長,96學年度東吳大學正言社社長。高一以來,學習辯論已屆五年,無論辯論理論或實務技巧,大概都有一點可供分享的心得,所以此次受翊夫之邀擔任評審。

    這場示範賽,我特別介意兩個部分:賽制、架構。

    一、 賽制

    賽制是指比賽進行的程序,也就是誰先發言,接著誰發言;發言的型態如何(申論、質詢)。示範賽的賽制,是翊夫設計的,沒有什麼實際操作的經驗,所以此次示範賽,大概也有實驗賽制的目的在。現在來看,大體上成功,可是質詢(盤問)的部分,效果相當差。

    正常辯論比賽的質詢,是層遞式逐步深入:我問,你回答;我依據你剛才的回答,繼續追問,你又回答;我再修正追問的方向,一直問到滿意或時間結束。質詢者可以鎖定他最重視的部分,一直攻防。

    可是線上辯論受限於客觀條件,如果我問問題,等你回答後,再問第二個問題,整場比賽會拖得非常非常久;所以示範的兩位辯士,採用了一種鯨魚式的互動。

    什麼是鯨魚式的互動?鯨魚在深海裡,如果落單,無所是事,就會傳送聲波找同類交談。可是聲波傳送到別隻鯨魚那裡,再等到回音,曠日費時,所以每次傳送訊息時,鯨魚會自己講一大篇獨白,就像寫一封長信一樣,其他鯨魚收到訊息,也會講一大堆話傳來。每輪對話要隔很久,所以不會你一句、我一句,而是我講一串、你講一串,這樣子感覺才划算。

    線上辯論的質詢就變成類似這樣:我一次問一大堆問題,你一次回答一大堆問題。因為我問問題時,不能即時獲得你提供的回答,藉此進一步追問,所以我雖然一次問了許多問題,可是些問題都是平行的,看不出來要幹嘛,或者根本重複。看不出來要幹嘛,大概是要多追問幾次,預埋的伏筆才會發動,所以暫時讓人摸不著頭緒,無可厚非;可是完全重複就不可取。總之,雖然一次質詢了好多問題,可是難以深入,比賽進展遲緩,那就是浪費時間。

    我們來看反方第一次質詢之一:

    四、對方辯友您是推甄申請錄取大學的嗎?

    這就是問題本身看不出來要幹嘛。重點當然在後續層層遞進的追問,可是線上的攻防,很難呈現超過兩層的追問,效果就非常有效。

    我們再看反方第一次質詢之二:

    一、請問您方認為「聯考」和「聯招」是相同的嗎?

    四、請問您方認為「考試制度」與「招生制度」之間的差異在哪裡?

    這兩個問題,在我看來,就是重複的。

    當然,這不是辯士的問題,也不是賽制的問題,而是線上辯論不夠即時所致。可是如果要修改賽制,勢必要把質詢的難處納入考量。或許是刪掉質詢,直接改成申論;或許是改採中等教育盃制的「總結質詢」、「總結答辯」。我個人是傾向前者。因為這比較單純,單純則方便──方便真的很重要──而且或許能訓練大家直接下小結、自行論述的能力,可以一試。

    有些人申論時,是依照質詢的嶄獲來立論、駁論,可是如果遇到嘴硬的對手,往往一無所獲,這時就必須在對手未承認的前提下,依對方的申論,逕自作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藉由在賽制上「刪除質詢」,來模擬「質詢中沒有達成共識」的窘境。大家可以練習看看,沒問到點,仍要能繼續申論,如果申論順利無礙,那正式盃賽中,就算攻防失利、沒問到點,也就不至於無以為繼了。

    另外,就示範賽看來,取消了正一申論後的答辯,即取消了反方先於申論的質詢,可能導致反一申論積極投入交鋒。這一點影響,待我們談到反方架構,會再提到。至於這究竟是偶然,還是本賽制的常態?我傾向前者。蓋新加坡賽制,也是先讓雙方一辯輪流申論,繼而質詢答辯,實務運作上,不致構成比賽進行之障礙,反方仍有充分的機會表述立場,端視戰略與戰術之運用而已,故賽制應不用為此多做調整。

    二、 架構

    架構是指各個論點組織起來,整體所呈現的和諧統一。我得多解釋幾句:我個人的經驗,論點的「量」,對於說服效果的影響非常微弱,真正決定性的影響因素,是論點的「質」。

    如果我們要提昇論點「質」,那大概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去查更多、更新、更凶的實證資料,以為佐證,這是學問,不過現在不談;一種是構思更便利評審理解的表達方法,即「技巧」,在我的觀念裡,要怎樣呈現資料,也是「技巧」的範疇,現在也不談。

    最後一種最難,我認為效力也最高,就是把各個論點結合起來,組成架構。架構的效果,可以遠勝過各個單點的單純加總。前兩種方法,是提升單一論點「質」的方法,第三種是概括性提昇整體論點的方法。

    那怎樣才叫有架構呢?或者說: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價架構?我先提醒大家一件事,如果我們只有一個論點,那就無所謂架構;一定要有超過一個論點的時候,才會有架構可言。而我會用三種標準來審查架構:論點和其他論點或整場比賽的關係、各個論點的順序、各個論點的比例。三者中,我最重視「關係」,蓋關係會決定順序和比例。

    我不能說多了。「不如見實事之深切著明也。」我們來看雙方的架構:

    正方採用的是「人字形架構」;而反方則缺乏架構,傾向於用單點的回應來開展戰場,但反方並非純反,而是捍衛現況。

    什麼是「人字形架構」?就是先講一個上位概念,接著告訴大家,這個上位概念跟好幾個具體的因素有關,而某種政策不利於這些因素,所以該政策無法實現上位概念,甚至有害。

    這種架構非常非常實用,而且不只是政策性辯論,價值性辯論亦然。價值性辯論有一些比較常見的題型,像「A有利於B/A不利於B」或「A有利於B/A有害於B」,具體的實例如2006年舍我盃初賽打「升學壓力有利於社會發展/升學壓力不利於社會發展」、2007年高中菁英盃複賽打「網際網路增進人際關係/網際網路淡化人際關係」、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兩岸盃)複賽打「現代化會威脅傳統文化的生存/現代化不會威脅傳統文化的生存」,皆是也。

    我每次只要遇到這些題型,總會想先用人字形架構試試看。更進一步說,政策性辯論裡,凡是要論證利益或弊害時,也最好代換成「某政策有利於某價值/某政策有害於某價值」或「某政策導致某利益/某政策不會導致某利益」,便於思考。

    可是人字形架構有一種必然的缺陷,那就是所有因素都是平行的,隱然假定各因素的影響力相等,則在實戰中,很容易陷入一種窘境:因素好幾個,在攻防中,沒有全部打贏,假使我方提出兩個因素,一勝一負,怎生了局?也許是三個因素,兩勝一負,或兩負一勝,又如何是好?

    總之,當因素有複數個,而結局又沒有一面倒時,勢必得要做進一步的比較,比較誰掌握的因素影響力更大些。為了解決這種難題,通常我會稍作調整,把「人字形架構」修成「卜字形架構」,設定某種因素為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其他是附帶的,說說而已,危急時棄守就算了,關鍵因素打贏就好。換句話說,這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在賽前預擬的決勝點了,其他點是勝是負,在所不論,決勝點才是勝敗所在。

    正方的架構是這樣子的:

    (一) 大學要培養人力資源;要培養得好,首先從招生選才制度著手。

    (二) 招生選才制度要好,有兩個標準:能否評估能力、志趣。

    (三) 現況的聯招評估能力評估得不好。這是因為聯招只採納單一標準的考試成績。

    (四) 現況的聯招評估志趣也評估得不好。這是因為聯招的分發,比較重視上述的考試成績。

    (五) 全面獨招評估能力和志趣都比較好。這是因為全面獨招不只採納單一標準的考試成績,還採納別的,不管別的什麼,反正有別的;至於評估志趣的效果為什麼比較好,沒有交待。

    我們來檢討:

    (一) 大學要培養人力資源;要培養得好,首先從招生選才制度著手。

    這是前述所謂「上位概念」。其實意義背後自有意義,上位概念之上,仍可以補述更上位的價值,比如說人力資源對國家競爭力有多重要。這裡要注意:政策性辯論中,如果一辯講的上位概念,並未引起爭議,那就不要再補充了;除非早早收拾掉對手,有剩時間無所是事,那才用來追述更高的層次。

    而價值性辯論裡,有時候會預設實然面最後打平,比不出個所以然,則無論實然上有無全勝之算,後辯次都一定要拉高層次,大談價值。而政策性辯論與價值性辯論之所以有差,在於兩者預設的辯論目的不同。但願我將來有機會解釋。

    (二) 招生選才制度要好,有兩個標準:能否評估能力、志趣。

    這是判斷上位概念是否實現的具體標準。

    (三) 現況的聯招評估能力評估得不好。這是因為聯招只採納單一標準的考試成績。

    (四) 現況的聯招評估志趣也評估得不好。這是因為聯招的分發,比較重視上述的考試成績。

    這裡提出了評估能力和志趣的影響因素:評估能力的效果是好是壞,端視大學只從成績單方面瞭解學生,抑或是多方面觀察;評估志趣的效果是好是壞,則沒有提出具體的影響因素,不過至少我們已經知道了:聯招其實是優先考慮成績,其次才考量志趣。這在實務上不免顯得比較不尊重志趣。

    可是,首先,優先考量成績,其次考量志趣,這其實是根屬於分發制度的設計,並不根屬於聯招本身。反方如果願意,也可以將分發調整成優先考量志趣,其次考量成績。不過反方並沒有這麼做,也許是蓄意維持推定利益之完整。推定利益又是另一個主題了。

    反方結辯:「在對方的訴求『全面廢聯招改獨招』下,他提出的聯招弊病只有申論中的『分數分發無法選才』。在這裡我想對方是弄錯對象了,對方想要更動的應該是「分數分發」的做法,而不是聯合招生的制度,這可說是完完全全的不根屬於聯招。」所說甚是。

    其次,假設分發時我們只考量這兩個因素,那任何分發制度都得排個先後順序,不是先成績後志趣,就是先志趣後成績,正方既未加說明現況的排序是錯的,甚至也沒就排序表述立場,至少在志趣部分的攻擊,未免對現況太苛,近乎吹毛求疵。之所以如此,癥結就在於正方採用的是人字形架構,我們判斷不出來正方認為哪個更重要,更應該優先。

    我們再看正方何以肯定獨招能勝過現況:

    (五) 全面獨招評估能力和志趣都比較好。這是因為全面獨招不只採納單一標準的考試成績,還採納別的,不管別的什麼,反正有別的;至於評估志趣的效果為什麼比較好,沒有交待。

    我們從這裡可以很明顯看到人字形架構的侷限:兩個因素,一個講清楚了,一個講不清楚;假設後來一勝一負,如何善了?當然,正方可以說:評估能力正方勝,評估志趣雙方和,總的來說,正方還是略勝一籌,可是志趣之評估是正方主攻,反方的態度只是單純想和,如果真平手,則正方的時間有浪費之虞。

    就整場比賽而言,雖然正方很早就畫出兩塊戰場(評估能力與志趣),但正方自己直至結辯為止,均未針對這兩部份──尤其是志趣──再加以釐清。要言之,架構的作用,自攻防開始後,就全面衰退,甚是可惜。

    再看反方。反方一開始花了比較多的篇幅來駁論,因應正方切割的兩塊戰場,直接與正方交鋒。這麼做讓比賽變得更即時,不過依照賽制,接著馬上進入了連續四輪的盤問,導致反方純粹立論的時間點拖遲太多,不利架構之呈現。

    反方之所以如此,賽制可能多少要負責,蓋依據奧瑞岡制,申論後必有答辯,正一申論後,反方已可在首質中先行攻擊,反一申論或可花更多篇幅解釋現況制度,及其所捍衛的價值。

    反方所呈現的架構是:

    (一) 評估能力上,全面獨招跟現況一樣。

    (二) 評估志趣上,現況沒有不合理。

    (三) 大學自治很重要;大學想獨招、聯招或並採,是大學自治的範圍;正方違背大學自治。

    我們來檢討:

    (一) 評估能力上,全面獨招跟現況一樣。

    反方的意思是:獨招時,無論測驗了幾次、測驗了什麼,最後都會得出一個總分、一個成績;現況考聯考,也是得出一個總分、一個成績;準此,雙方都是一個成績,則正方的能力評估不會勝出。

    對於這種說法,我持保留的態度:我可以理解雙方到最後都會變成一個成績,不過正方所希望改變的,其實不是希望不看成績,而是改變測驗內容本身。聯考沒有不公,但是聯考所測驗的能力,和各校所想測驗的能力,可能有落差,則聯考的成績,不足以作為各校遴選考生之參考。

    具體來說,聯考的國文科,可能考很多現代文藝,或把作文佔極大的比重,但是師大國文學系側重的是小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則聯考國文高分的考生,就未必是師大亟欲招收的人才。其他考科類推之。

    評估能力的部份,我認為反方的回應避重就輕,然而雙方在攻防中,失之混亂,正方沒有明顯佔到優勢。

    (二) 評估志趣上,現況沒有不合理。

    評估志趣的部份,我認為正方始終沒有交待清楚,後面正方還質詢了幾句:其他能力分不出高下,那志趣是不是很重要啊,由於志趣方面的利益,一開始就很模糊,所以後續的質詢,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三) 大學自治很重要;大學想獨招、聯招或並採,是大學自治的範圍;正方違背大學自治。

    前兩點都是反方現場捉點駁論,第三點才是我心目中,反方立論的關鍵,大可以由此組織架構的。為什麼我說反方缺乏架構呢?我們用檢討架構的三個標準,關係、順序、比例,檢討給大家看:

    首先是「關係」。反方主要的論點有三點,如前述,而這三點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整場比賽的關係,我稍作分析:一、二彼此是平行的,要證的是正方「沒利益」;三是獨立的,要證的是正方「有弊害」。總之,正方利益不存在,反而有損大學自治的價值,所以要維持現況。反方應該補幾句話交代一下這些關係。

    有沒有這幾句話,在奧瑞岡裡,就決定了三辯或結辯打得好不好;在這場示範賽裡,至少也攸關論點是否整理得很協調,也就是我所謂:「各個論點組織起來,整體所呈現的和諧統一」,而不是一歸一、二歸二,說了許多話,每段也言之有物,可是整體卻很鬆散;更有甚者,則破碎支離,不見章法,徒然增加理解上的障礙。這種架構上的關竅,就算是學藝多年如我,也難盡善,值得特別留心。

    其次是「順序」。關係決定順序和比例。「沒利益」和「有弊害」的論點,誰先誰後,本來無所謂,可是反方打的「沒利益」,不是自己積極立論,而是臨場捉點,是反擊式的;「有弊害」才是積極立論。準此,除非對掌控時間甚有自信,否則,我認為「有弊害」應提前論證。正方有無利益暫且擱置,先確定必然造成弊害,增加正方損益比的負擔,再在攻防中,嘗試削弱利益。

    最後是「比例」。反方一開始論述「正方違背大學自治」的方法,是羅列資料,可是說明則付之闕如,遲至結辯才再次釐清,實應早些善盡解說之責,免遭正方忽視或曲解。要言之,論述「有弊害」的比例要再放大些,排擠掉「沒利益」其實無妨。畢竟「沒利益」是反擊式的,就算沒徹底擊倒,只要混亂視聽,也算達到效果;而「有弊害」如果自己不積極證明,很快會在場上湮滅。

    從關係、順序和比例三種標準來看,我認為反方缺乏架構。

    講完了賽制與架構,未陳明之處尚多,礙難窮舉,有機會再行討論。這次比賽旨在示範,我的講評,也偏重在提醒大家看比賽的訣竅,往後觀賽,或可參考一二,至若具體技巧的一枝一節,留待有興趣的版友自己推敲。宏謨大業,君子道遠,還是恭賀辯論版在深藍順利開張,也祝福兩位版主學養日深、辯運昌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