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sin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28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originalsin

  1. 嗯...

    有時候 廣播真的會造成大影響= =

    這我同意

    模考時一直公播 = = 很吵...

    邊寫考卷邊os

    不過,回樓上上的同學

    電視公播的問題

    跑教室很累 特別是對教室已經混亂排的某內高

    而且 並不是全天八節課都有工讀生待命

    某一些班級把電視公播弄壞 看不到公播內容

    從早上公播到放學 都沒人來 有時候也是很無奈

    有時候找人去叫 叫了老半天 還是不來

    最後說 時間來不及 沒有通知

    另外系統調配 一次也無法公播太多東西

    除了教務處有電視公播系統外 其他處室並沒有

    大概是如此

     

  2. 老實說,我覺得以上這句話只概括了一半或是更少。

    社會地位高的人,不代表在大眾文化下或是所謂的「上流」社會內,

    就是屬於「好」、「優質」、「高」品味的人。

    我認為,社會地位只是一種品味定義的參考,就算這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好了,

    品味也不見得會隨著「時尚」全然隨波逐流,有的只是我們所見所聞,

    因為「社會地位」、「流行」、「趨勢」所擅自定,如此。

    我要說的是,我想,你少考慮了文化內涵這一部分。

    以上各影響品味定義的變因,皆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所變動,些微也好,幅度大也罷,

    我就不多贅述了。

    如果品味相對論是對的,那麼當兩個人的品味衝突時,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

    而如果品味選擇的地位論是對的,我們甚至可以質疑其中一個人是因為羨慕心態而故作清高。

    當然,在理性的討論裡,這樣的動機質疑沒有什麼用,畢竟人家喜歡什麼干我們屁事,不過這件事將使得一些本來就很荒謬的事情變得更荒謬。

    賈斯丁認為,「現代社會民主自由的思想鼓勵大家追求個人風格,加上很多以往被認為沒有品味的人成為高階政治人物(!?),人們已經開始懂得接受並欣賞不同次文化間的差異,品味的高低漸漸不再被絕對地定義」。對於人們在自己品味的選擇上有多少自由多少被迫,我的想法倒是沒有那麼樂觀。

    因為市場和名聲都是有限的,而大家都喜歡錢討厭被看不起,在同一領域裡持有不一樣品味的人本來就會互相競爭、擴張版圖。而當公家資源和與這些品味鬥爭扯上關係時,問題就大了。

    品味是對立的,卻也是互相的,我想。

    在兩個相互對立的品味中,互相競爭下勢必會有絕對的勝利者嗎?

    譬如說:以所謂的「時尚」品味的競逐者,在競爭廝殺下,或許有一方脫穎而出

    或許雙方皆敗,又或許成為了「時尚」潮流中的其中支流,你窺視敵人時敵人也正

    窺視著你,不管是以上三種狀態亦或更多變異性,相互的「模仿」恐怕也是不自覺的吧。

    「而當公家資源和與這些品味鬥爭扯上關係時,問題就大了。」

    我認為你的考慮也許是有可能的現象,然而,似乎誇大了。

    ㄧ個眾人認可的品味趨勢不正也是大眾文化的一環嗎?

    「上位者」的對立或多或少牽連公家資源的分配以及走向,更甭論是品味的相異。

    然而在其競逐的過程中,連帶的也被多數人以及媒體輿論的壓力及喜好,

    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當爭鬥發展時,後來的走向或多或少不也是大多人的選擇嗎?

     

    一個人要選擇哪一種品味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沒事也不需要學一些人整天哭夭說我們的價值觀都被社會控制,不過當我們必須利用公家資源來投資某一個領域裡的事物時,我們就面臨一個重大問題︰這些資源要投注在這個領域的哪一種品味裡?比方說如果文化局要辦畫展,要辦古典主義展,還是街頭塗鴉藝術展?比方說如果文建會要補助舞蹈藝術,要撥多少給雲門,撥多少給大大小小的街舞團體?公家資源是大家的,在這裡我們可不能哭哭夭就算了。

    如果品味絕對論是真的,我們至少有機會選出一個最正確的品味,然後把所有雞蛋放進去(雖然我們怎麼知道哪一個是最正確的本身也是個麻煩問題)。

    可是今天品味絕對論沒什麼希望,所以各門派只好使出各種明槍暗箭、奇技淫巧來爭取公家資源這塊大餅。不過事實上就我目前的觀察,天下武鬥會是不存在的,在所有衝突的場合,我們只能看到非主流被主流壓著打。

    主流或許是一種最大的牽動力量,但不代表非主流就因此而被打壓。

    何謂主流?何謂非主流?如果這是一廂情願的定義,那或許太狹隘了。

    從時代而言,次文化影響主流文化雖非短期能之事,卻是事實。

    公眾資源選擇投資多或少在哪些領域,這也是一種機率。

    公眾資源的選擇,就某些人眼裏或許是一種不公平待遇,或是趨附強權文化。

    以主流文化打壓非主流文化,那或許太偏頗了吧!

    難道非主流文化不是時時刻刻影響主流文化偏轉角度的變因之一嗎?

    這種情形在文學界非常明顯,文學家們總是抱怨自己得不到主流大眾的關注,可是在學校和各種文學獎的場合裡,那些不怎麼文學的文體才是不被關注的。而學校、 文學獎握有決定哪些東西高雅有深度;哪些東西粗俗不長進的權利。換句話說,文學才是大主流,他們掌握這個領域幾乎所有的公家資源,而且從國小到高中,每一個國文老師都是樁腳。

    這是一大群文學作家、教授、老師們利用自己對學術和評論資源的壟斷所作出來的對於非我族類 的排擠。更荒謬的是,如果地位論是真的,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在這些文學作家、教授、老師裡,至少有一部分並不打從心裡喜歡文學,他們只是被「高雅有深度」的光 環所吸引。

    這樣的壟斷不單單對非文學的文字寫作者和粉絲不公平,也間接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

    比方說學校教育,思考能力。

    教 育系統對於文學歇斯底里的推崇不但決定了學生的國文課本裡會出現哪些文章,也決定了學生的作文課裡會出現哪些題目,以及教師的作文批改方針。當學生的工作變 成針對不明確的題目*1寫出一些有關連性又漂亮的文章時,學生學到的自然就是,偷句酥餅的話︰「用看似振振有詞的語彙或是動人的詩句組合出沒有意義的一般論」

    在學生少有機會閱讀和寫作論說文、思考論證和支持論證的理由的情況之下,自然長大之後理解力、思考力和表達力都會沒那麼好。而這三種能力早在幾千年前雅典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很重要了。

    雖然有一些人因為天賦或者興趣,這些能力培養得比後天不良的一般人好很多,不過我實在不想說這是文學家和政府提供給我的一項利多。

    以這種思考的模式,好像把文學定義成一種壟斷市場,文學獎從未定義哪些作品的好壞,

    他只是選擇所有作品中,作出最全盤的抉擇。

    名次的先後,會因為評選老師的好惡而有所改變,但這不能概括「中文系」的人,

    就會因為多傳承、多偉大的文學價值觀,而去隨意評判作品的好壞。

    對於一個你領域內的事物,多少都會有所謂的堅持,但也不代表非我族類必排擠,

    每個文學獎的性質本身就已經不同,加上評審對於作品的喜愛。

    若是純文學性質的作品在國文老師面前就是「優等」這也對國文老師太不公平了點。

    高雅與粗俗也不單單只是文學就能夠定義。不然,那些排行榜上的暢銷「文學」作品,

    難道各個都是「中文系」眼中的瑰寶,國文老師、文學院教授激賞的作品嗎?

    你所讚賞的不一定是我所能夠接受的,並非每個對於文學有執著或是評判的人,

    都能接受同為同領域的對方的論點。非純文學的暢銷作品,大有人在。

    不是所有堅持文學的人,都對於分純文學的寫作者存有偏見。

    雖然數十年來或是更久,國文課本的選文的方向,沒有大變化,但不代表沒有變化。

    反觀之,那些選文中的常勝作品,難道沒有他們定會入選的道理。

    批改的方向以及分數的高低好壞,也不只是因為「文學文筆」的高低而因此決定。

    或許,會認為漂亮的句子能夠贏得批改老師的賞識,然而華美中流露的空洞,

    若老是看不到這些空洞,你可能必須質疑批改老師對於這項工作的投入度了。

    狂狷的作文方向,同樣也能夠得到激賞,這也包含了運氣以及批改者的口味。

    寫作本就是獨立思考的一件工作,我想不會只單單因為教育的制度,而進一步全盤

    影響學生寫作的模式,更何況寫作就是一種表達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評估之ㄧ。

    感謝指教。

  3. 我只能說

    沒啥水準

    看起來越來越像東瀛字了

    樓上,這句話未免過偏激。

    平假、片假,的確都是從中國字演化而來。

    不過一種文字的轉變與通行,都有它的困難及學問在

    更何況,雖然日文是從中國字演化的,它仍有部分中國字的美感

    以及日文的美感在。

    簡體字有它的優點在,這無可否認。

    不過,我個人覺得論美感、完整性等等,還是正體字為優

    更何況正體字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成熟。

  4. 有人看,自然就有人報導。

    茶餘飯後的調侃話題,老實說用普遍這字眼,我倒還嫌客氣。

    其實所謂的大眾文化,不就是如此

    流行本就是大眾文化的進行式,有賣點的時候,何「報」而不為呢?(報導)

    所謂的炒作也好、內定,也罷

    又或是星光幫之類的,不就是因為成為了焦點,而有了所謂報導的「價值」嗎

    當在作批評 理性也好情緒性也可以,就這點就值得大肆渲染了。

    媒體報導的,不過是合乎某部份或某大部分人口味的宣傳,這點總是無可否認的吧!

    媒體的報導 節目的製作 觀眾的反應 ←就粗糙略分而言 

    此三者可說皆是可互推的充要條件。

  5. 盈盈!

    拜讀這麼多本,最喜歡的還是盈盈。

    個人想法

    暴戾不像趙敏那般辛辣

    與蓉兒相比,或許就各門各類而言 不及余蓉兒 

    但是,就才華那也是金老筆下一聰明女子

    撫琴吹簫 樣樣來

    金老把盈盈的嬌羞也描寫的很是可愛 

    所以 怎麼說還是盈盈

  6. 回樓上的

    請看清楚"主管會議"決定的 基本上

    很多老師們也是結業式那天才知道的

    基本上我覺得這樣某些三年級很可憐 某些一年級也可憐

    況且連301他們班都極力反對了

    何必這樣把資班 跟普通班隔開 這樣最好是會比較好

    三年級的壓力 幹麻讓一二年級來承擔 反之 一二年級活動也多 三年級也需要空間唸書

    或許對某些班級沒有影響 但話也不是這樣說的吧!

  7. 回憶過後,其實我們都還算幸福

    物質生活的撥擾,隨波逐流的競爭,野性掛勾的權力主導

    早已被這些外在事物淹沒的我們

    或許早已經忘記 能安安靜靜與自己所愛的人共進晚餐 就是一種難得的幸福了吧!

    我想 世界的最後一晚

    與所愛的人 道聲 晚安 輕靠著感受與自己相仿的體溫

    便是如此了吧

  8. 歷史可鑑古往今來

    了解過去的發展 有助於未來的推測 雖然不是百分之百

    況且現在許多 卡通 動畫 電玩 都融合了歷史情結

    雖然不是100%正史

    同樓上所說的^^

    像 fate stay night 也有用到點歷史(我是來鬧的嗎= =")

    況且 我們存在的這個事實 就是所謂的歷史 不也是嗎?

  9. 簡繁體爭論 其實 沒什麼必要

    就抄筆記而言 老師會擦很快 所以有些字寫簡體會比較方便

    就大體而言 我還是會寫繁體

    = =a 個人偏頗 我覺得繁體很漂亮

    有些體簡化 老實說 我實在覺得還ok

    況且某些簡體 是很早就有的正體替代字

    也不是後來才發明的

    講那麼多 兩岸用字不同 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你叫其一去改

    老實說 我覺得不太可能 也沒有意義

    就歷史而言 正體的確是很重要的文化 然而也不是論道簡體就是無價值可言的

    畢竟文字的創造與發展 本就不是三兩下就能完成的

    如此

  10. 真理

    很難論定 何為真正的真理

    沒有什麼事 是永恆不變 或是 永變無恆的吧

    節錄 東坡言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以上是針對第三句的想法

    真理 真理 何謂真理?

    自己信仰的才是真理嗎? 還是透過證明後才是真理?

    誰都想知道吧

    我想 就是因為真理無所不在 我們才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吧

  11. 哇咧靠夭喔...一群不寫字在那邊納涼...(用詞有點不雅...別介意唷)

    *李奇英文*...崔西老師

    老師此時此刻 覺得既孤獨又悽涼

    教育 是一條漫長而孤獨的道路(好像吧)

    我們應該要邊喝ex純喫紅茶(隨便一家廠牌)邊寫字 不能只喝純喫紅茶而不寫字

    這樣是不對的行為

    就這幾個爛字寫快一點好嗎

    等等...超多

    -桃園 昊德 (李奇英文之崔西老師)

    超喜歡崔西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