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yvia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30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slyvia

  1. 有人看過這片嘛

    男主角柳越優彌得2004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

    ----------------------------------------------------------------------------------------------------------------

    四個孩子與母親住在東京的一個小公寓裡。他們沒有上過學,父親都不是同一個人。房東只知道一個孩子的存在。有一天,母親留下一點錢和一張紙條,交待12歲的大兒子照顧弟妹。季節是秋天,四個孩子無人知曉的旅程就此展開。

    冬天

    有一天,惠子(You)突然帶了一堆禮物回來,但是隨即又收拾了自己的冬衣離去,並發誓會回來過聖誕節。但是她沒有回來。

    到了跨年夜,大兒子阿明(柳樂優彌)終於忍不住打了一個他找到的電話號碼,結果電話那一頭的惠子竟然自稱是山本太太。阿明難過的掛上電話。他知道惠子已經拋棄了他們。他決定全力瞞住不知情的弟妹。

    春天

    惠子不再寄錢來,開始有人上門催帳。阿明決定更用心的照顧這個家。一直關在屋裡的他們,第一次一起出門,去便利商店買喜歡的東西,還去公園玩,大家開心得不得了。

    夏天

    現在四個孩子天天一起上公園。家裡已經被斷水斷電,因此他們到公園去取水洗衣服。有一個穿制服的女孩經常在公園附近遊蕩,她叫紗希(韓英惠),目前休學中。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她與阿明的友情也逐漸加溫,但是阿明卻終於向絕望屈服……

    ----------------------------------------------------------------------------------------------------------------

    《預告的旁白》

    人生在世能凝望無垠藍天,你們就能生存下去;

    人生在世因學會手牽手,你們就能互相扶持;

    人生在世正因知道何謂失去,同時也知道明天會再來,

    你們才能活出無人知曉的自己。

    ---------------------------------------------------------------------------------------------------------------------------------------

    過程

    1988年,東京都西巢鴨有四個孩子被母親拋棄。他們沒有上過學,父親都不是同一個人,母親也沒有幫他們報過戶口。他們獨自生活了半年,最後因年紀最小的妹妹死去而以悲劇收場。最奇怪的是,同一棟樓的住戶都不知道大兒子以外的三個小孩的存在。

    15年前,導演是枝裕和就已經完成《無人知曉》的劇本初稿,卻難產了15年才終於讓電影問世。根據日本教育部的統計,7歲至14歲之間流離失所的兒童,從1987年的533人降到2000年的302人,但這還只是報了戶口的小孩,再加上近年來的「少子化」趨勢,幾乎可以斷言,和16年前的「西巢鴨事件」相同的案例,在如今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也是為什麼時隔15年,是枝裕和仍將這個拍片構想付諸實行的原因。

    本片於2002年秋天開拍,2003年夏天殺青,有七成的場景都發生在一間公寓裡,記錄了一個四季的演變。是枝採取邊拍邊剪的方式,一邊處理新拍的片段,一邊構想下一季的架構。這種順著拍的方式,讓經由公開甄選找到的四位非職業小演員,在外表與內心情感的成長上,與故事發展有不謀而合之處。在是枝以往的作品裡就大量出現的紀錄片手法,在本片中更與劇情片的拍攝手法,達到前所未有的融合。

    片中悠哉游哉的母親,由出道近20年,卻也是第一次演電影的You飾演。是枝看上了You那種活在當下,隨遇而安的特質,果然從開拍的第一天起,You就沒有做過準備,沒有看過劇本,當然也沒有背過台詞。然而在拍攝過程中,她卻展現了令是枝印象深刻的專注與活力,既能適時將離題的小演員引導回來,也能帶領他們入戲。是枝與工作人員都戲稱她是現場的第二位導演。

    儘管這個故事在真實世界中以悲劇收場,是枝仍然覺得四個孩子的生活不可能全然負面。雖然物質生活無比匱乏,但每個體諒、喜悅、悲傷與希望的時刻,一定都帶來了心靈上的富足。是枝說:「我想呈現的不是外界所看到的慘狀,而是從內部所看到的,生活的富饒。」

  2. 由於旅途中的駕駛事件,論及了速度、時間以及記憶、歷史、遺忘等主題;以城堡為場景,穿插了美麗的愛情故事,並交織著當代與 18 世紀兩個時空……。豐富的意涵,不時流露著詼諧、諷刺及輕鬆的巧思,散發著昆德拉無窮的魅力

    從小說名字「緩慢」兩字,就可以窺知昆德拉對「時間」質疑的企圖。他對「時間」下的定義很廣:記憶、歷史、速度、遺忘……加上書中時空交錯的呼應安排。《閱讀》(Lire)雜誌(95年 2 月)對這本書的書評標題便是:「優遊於時間之中的昆德拉。」不僅因為他對「時間」這個主題的從容揮灑安排,也因為在這本百餘頁的小說中,昆德拉在字裡行間流露他少見的詼諧、諷刺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