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胤泰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59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呆~胤泰

  1. 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假的

    +1

    是真的的話

    那我就冏了

  2. 來~大家請把狄克生片語(最新官方第五版)拿出來,請翻到第十頁

    在 to get in / to get on 下面有一句話:

    It's easiest to get in the car from the driver's side. The door on the other side doesn't work well.

    注意!問題來了!

    不是只有 the driver's side 和 the other side 嗎?為甚麼用最高級?

    最高級不是只有在三項以上的事物相比較時才會出現嗎?

    請大大們幫幫我吧~~~

  3. 來源: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super-nature/article/view?aid=175

    9、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可以看出,意識在很長時間裏都是哲學討論的話題。

    現代科學認為,意識是從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元的協作中湧現出來的。

    但是這仍然太籠統了,具體來說,神經元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近年來,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可以對這個最主觀和最個人的事物進行客觀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並且借助大腦損傷的病人,科學家得以一窺意識的奧秘。

    除了要弄清意識的具體運作方式,科學家還想知道一個更深層次問題的答案:它為什麼存在,它是如何起源的?

    10、什麼控制著器官再生?

      

    有一些生物擁有非凡的修復本領:被切斷的蚯蚓可以重新長出一半身體,而蠑螈可以重建受損的四肢……相比而言,人類的再生本領似乎就差了一點。

    沒有人可以重新長出手指,骨頭的使用也是從一而終。

    稍可令人安慰的是肝臟。被部分切除的肝臟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科學家發現,那些可以讓器官再生的動物,在必要的時候重新啟動了胚胎發育時期的遺傳程

    式,從而長出了新的器官。

    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利用類似的手法,在人工控制下自我更換零部件呢?

    11、一個皮膚細胞如何能變成神經細胞?

      

    在上個世紀中期,生物學家把青蛙的體細胞核放入青蛙的去核卵細胞裏,結果製造出了克隆蝌蚪。

    最近幾年,關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把人的體細胞核放入卵細胞中,科學家期待著製造出各種各樣的人類體細胞,例如神經細胞、成骨細胞、心肌細胞等等。

    儘管科學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他們仍然對於這種體細胞核移植技術能夠成功的

    原因知之甚少。

    的確,去核的卵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是具體機制

    是什麼?

    12、一個體細胞是如何變成整株植物的?

      

    在某種意義上,植物似乎比動物有更大的靈活性。

    植物的體細胞不需要繁瑣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就能重新變成植物胚胎細胞。科學家很早就已經開始利用植物的這種性質。

    用一小塊植物組織,在實驗室裏就能培養出可以供一片森林使用的幼苗。

    但是為什麼植物細胞有這樣的靈活性?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線索,例如植物的生長素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13、生命是如何以及在哪里起源的?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34億年前的微生物的化石,在更古老的岩石上也能找到生物光合作用的痕跡。

    那麼蛋白質和DNA——生命的兩大支柱——哪一個先出現在地球上?或者一起出現?

    科學家認為,更可能的情況是,RNA比前兩者更早出現。

    另一個問題是,生命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起源?

    一種假說認為,生命最早起源於海底的熱水中。

    如今,科學家一方面在實驗室裏探尋從簡單有機物到可以自我複製的有機物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研究彗星和火星,也將為這個問題帶來重要的啟示。

    14、什麼決定了物種多樣性?

      

    這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行星,但是並非每一個角落的生命都同樣繁榮。

    一些地區居住的物種的數量超過其他地區。熱帶比寒帶擁有更高的物種多樣性。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僅僅是因為熱帶比寒帶更熱?

    科學家認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多樣性起著關鍵的作用。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改變多樣性的力量,例如捕食和被捕食的關係。

    但是,科學家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獲取關於全球物種多樣性的基礎資料——到底有多少種生物在那兒。

    15、合作的行為如何進化?

      

    你很容易在社會性動物身上看到利他的行為。

    例如蜜蜂把食物的資訊傳遞給其他蜜蜂。

    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社會也充滿了合作的行為。

    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對合作現象提出過一些解釋,例如親屬之間的相互幫助,實際上會促進整個家族繁殖的可能性。

    如今,科學家正在尋找合作行為的遺傳基礎。

    而博弈論——一種關於競爭、合作和遊戲規則的數學理論,也能夠幫助科學家理解合作行為如何運作。

    達爾文觀察到了合作的現象並做出了解釋,今天的科學家希望能夠讓這個解釋更加深入,並且希望能夠回答它是如何產生的。

    16、如何從大量的生物學資料中得到全景?

      

    生命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幾乎每一位元生物學家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進行探索。

    儘管在每一個領域都產生了大量的描述性的資料。

    但是科學家能夠從這些海量的資料中得出一個整體的概念,例如生物是如何運作的?

    系統生物學這門正在形成的學科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希望。

    它試圖把生物學的各個分支聯繫起來,利用數學、工程和電腦科學的方法讓生物學更加量化。

    不過,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能夠最終讓科學家理解生物運作的整體圖景。

    17、為什麼人類的基因這麼少?

      

    2003年,當人類基因組計畫接近完成的時候,生物學家在歡呼這一成就的同時,驚奇地發現人類的基因數量比原先估計的少,是的,人只有大約2.5萬個,而原來認為應該有10萬個。

    相比之下,一種非常簡單的生物——線蟲也有2萬個基因。

    擬南芥植物的基因數量比人類稍多,而水稻的基因數量則是人類的一倍。

    科學家認為,基因組運作的方式應該比以前認為的更加靈活和複雜,他們正在探尋這些少用基因多辦事的分子機制。

    18、遺傳差異和個體健康在多大程度上是相關聯的?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有些人對於某些藥物的反應和其他病人不同。

    例如,某種麻醉用肌肉鬆弛劑會導致特定的人無法呼吸,最終,科學家發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他們擁有特定的基因。

    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研究不同的人之間的遺傳差異是否可以促進醫學發展出更高級的治療手段,也就是說,根據個人的DNA進行「量體裁藥」?

    科學家已經辨認出了一批與藥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實現「量體裁藥」,恐怕還為時尚早。

    19、人類壽命可以延長多少?

      

    儘管百歲老人仍然少見,人類的平均壽命(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在延

    長。但是這種趨勢能保持多久?

    科學家通過對實驗動物的研究,發現包括限制熱量攝入在內的一些方法可以顯著地延長它們的壽命。

    但是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應用到人類的身上,以及能延長多少壽命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至少人類活到100歲可以成為家常便飯。

    不過,即使是這樣,長壽也會帶來其他的麻煩,比如社會保險。

    20、什麼遺傳差異導致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改進,越來越多物種的基因組全序列進入了科學家的資料庫中,包括我們自己和數種靈長類親戚,比如黑猩猩。

    我們很容易分辨出人和黑猩猩,然而在分子水平上,這種分辨卻不那麼容易。

    我們和黑猩猩的DNA差異大約是1.2%。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看,這種差異意味著3千多萬個堿基對的不同。

    到底是這3千多萬個差異中的哪些,讓我們在與黑猩猩「分家」之後,變得如此獨特?

    科學家正在尋找那些讓我們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物種的遺傳差異,當然,還有文化、語言和技術等等超越基因的因素。

    來源: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super-nature/article/view?aid=175

  4. 黏菌大多性喜陰涼潮濕的場所,因而只要足夠潮濕的有基物質都可能成為其棲息之所,常見的棲息地(子實體形成、出現地)有腐木、枯枝、落葉、枯草等腐爛的植物殘留物。庭院中或野外的活樹幹、樹枝上也常見有其蹤影,特別是在下雨時節過後數天(3~7天),可以看到不少的樹皮黏菌。

    但是,誠如上面的大大所言,很怕汙染

    特徵:生活史中沒有菌絲的出現,而有一段黏黏的時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這段黏黏的時期是黏菌的營養生長期,細胞不具細胞壁,如同變形蟲一樣的,可任意改變體形,故又稱為”變形菌”

    總而言之,就是黏黏的

    參考資料(同時也是個不錯的網站):http://http://www.bio.ncue.edu.tw/~nsc/exp8/exp8.htm

    一定要點進去看喔

  5. http://www.u-helmich.de/bio/stw/reihe3/kette01.htm

    ↑「據說」很淺現易懂的電子傳遞鏈講解(but是英文的)

    上面的大大們有英文很強的嗎?請幫忙翻譯吧!

    簡單來說:

    電子傳遞鏈本質是一個放熱的氧氫爆鳴氣反應(氫氣氧化為水)。

    它是由輔酶NADH+H+和FMNH2和FADH2提供氫原子,在線粒體內膜上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由ATP合成酶(有時被稱爲「複合物V」)將ADP和磷酸轉化成細胞能量貨幣ATP的反應過程。

    這些輔酶(氫載體)來自三羧酸循環,脂肪酸分解和糖酵解。

  6. 或許,能量耗損的量「很少」,那本參考書就以「完全」傳給反應中心來概括

    照常理推斷,能量的傳遞總會造成損耗的

    我查到的資料是:天線色素先將吸收的能量「越遷」(?)為「激態」(可能是三態以外的一種特殊態;搞不好牽扯到了物化,大大要不要去物化版貼文),再傳至反應中心

    不過,越遷為激態,能量就不會耗損嗎?應該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