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atain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751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Leavatain

  1. 新聞連結: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3291

    新頭殼newtalk 2012.03.17 李雲深/綜合報導

    由北部數十所大專院校學生會所組成的「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簡稱北學聯)今(17)日正式成立,此一學生自治會的訴求在「校園民主、學生做主」,將推動大學法修正,並伸張學生的權益。

    北學聯由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等數十間學生會共同組成。

    北學聯首屆召集人由前政大學生會會長林家興出任。他表示,台灣學生會的地位低落,權責不相符,雖然希望替學生服務,但若學生會只被定位為「社團」,將無法與學校爭取學生權益。

    此外,林家興也表示,大學法的內容有過多制度上限制,使台灣學生會發展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北學聯希望凝聚各校,共同找出未來學生會發展的可能,在社會需要年輕人的聲音時,北學聯也能表達大學生的意見,成為一個社會行動力的組織,代表台灣年輕人向社會發聲。

    師大學生會會長陳婷怡則表示,學生會應呼籲學生關注公共事務,並替學生權益把關。陳婷怡並舉上學期師大解除門禁的例子,表示這些議題都是透過學生會串聯,利用集體的力量爭取而來,可見學生會的職責比社團大很多,因此需要地位上的提升。

    她期待未來藉由北學聯推動大學法的修正,讓學生會運作更加順暢,才能充分保障學生的權益。

    除了提出「校園民主、學生做主」的訴求,北學聯記者會還上演行動劇,諷刺學生平時受制度和教授壓迫的現況,也改編了張震嶽的歌曲「自由」,期望藉由北學聯的成立,集結各校力量,讓學生在校園公共事務上有更多自主權。

    北學聯表示,未來將以活動合辦、議題串連、經驗交流、資源共享的方式,進行各校間的合作與交流,爭取「學生做主」的機會。

  2. 雖然沒有真的去上過大學開的歷史課,但素聞高中教的歷史只是塞一堆過去的資訊要學生背起來而已,和歷史系的學生學的是兩回事。有沒有人可以來流言證實一下

    對於現代的學生來說,上圖書館或上網尋找史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刻意剪裁史料並且放入特定的框架洗腦學生,不管對於編教材的人員還是被教材的學生都挺費工,而且沒辦法使得學生主動開始思考歷史對自身的影響。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歷史課不會變得有趣,只會變成一科要考的負擔而已。

    當前中學的歷史教學方式和內容,不僅使得以後遠離社會相關領域的學生會再也不到這些資訊,這些被剪裁過的、偏頗特定立場的資訊還會左右國民的思維。例如對於「經濟起飛」那段台灣歷史,僅僅只知道轉型轉型再轉型的好處,不知道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有些人的利益會被犧牲。所以往後一提到拚經濟或轉型成高科技產業,每個相信那段課文的人都以為自己跟企業一起賺錢了。更遑論把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當成中華民族的代表這種顯然只是在洗腦的事。

    站在希望學生的想法能更瘋狂多元的立場,我會希望歷史教科書教的是各種史觀,然後讓學生嘗試用不同史觀去分析自己找來的史料。不僅會和做實驗一樣有趣,也能在這樣摸索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逐漸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而不是用模子壓出一堆一樣的零件。當然,這麼做的話會使得教學更困難,可是現在的教學已經夠簡單了(根本是取決於學生有沒有努力對到頻率把東西背起來),把教育的責任交還一部分給教育體制也不錯。

    剛才看到有人撰文回應郝杯杯了:

    蘋論:郝柏村與海倫娜共和國

    文中提到其實用地名(希臘)來稱呼國家(海倫娜共和國)並不會扭曲或消滅民族意識,不過大中國主義論者應該會把話題拉回「史地課本應該助長大中華民族情懷」,還是能跳過「誰可以為學生決定民族認同方向」這一塊討論....

  3. 社會中心/新北報導

    新北市一名剛滿18歲的男子,3年前因為國中基測失利,未能進入第一志願就讀,自此鬱鬱寡歡,還因而休學在家,幾乎足不出戶。日前和妹妹發生爭執後,疑似情緒失控,竟然持美工刀朝妹妹揮舞,過程中不慎劃傷妹妹頸部,當場血流不止送醫急救,所幸已無大礙。但哥哥遭警方訊後依殺人未遂移送。

    這起哥哥拿美工刀刺傷妹妹的案件,發生在新北市。18歲的葉姓男子,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16歲的妹妹。葉父表示,兒子在國中時就讀資優班,成績表現優異,不料3年前的國中基測,因為失常未能考上第一志願,從此性格大變暴躁易怒,高中也僅就讀一學期就休學在家,每天躲在房內打電動。

    葉男幾乎足不出戶,變成名符其實的「宅男」。家人見他基測失利後情緒低落,高一下也因精神問題休學,曾多次要求葉男就醫治療,但卻屢遭拒絕。不料27日凌晨葉男又與妹妹爭吵,母親為安撫兒子情緒,表示要帶妹妹去朋友家住,並且已準備好行李要出門時,卻突然情緒失控,拿起美工刀大喊「你們都出去了,我一個人會害怕!」不慎劃傷妹妹頸部,父母見狀趕緊報警送醫。

    妹妹送醫後所幸未傷到氣管,經過急救後已無大礙。葉男見到地面遺留大片血跡,癱坐地上大喊「你們殺了我吧!」葉父見狀報警處理,並陪同兒子做筆錄,葉父懊悔自己沒有堅持將兒子送醫治療,因為擔心太刺激他卻造成反效果,表示經過這次事件,會立即帶兒子就醫,警方訊後依殺人未遂移送。

    原文網址: NOWnews【地方新聞】兄基測失利成宅男 情緒失控刺傷妹喉嚨 http://www.nownews.com/2011/12/28/11478-2770654.htm#ixzz1ho7hscQQ

    先不論「宅」這個族群又被媒體捅一刀,這件事情多少顯示了以成績為最高人生目標的價值還留在社會上

    我也挺好奇這種「考試失利後失意」的現象到底有多普遍,真想做個普查...

  4. 文章連結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19日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 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今天表示,台灣教育扼殺創造力最 大的元凶是「標準答案」,她看過太多中小學的測驗卷 ,完全以教科書的內容命題。

    洪蘭今天出席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閱讀教育高峰 論壇」,和新北市長朱立倫一同探討閱讀教育的重要, 兩人不約而同提及「標準答案」的禍害。

    洪蘭說,曾收到一名憤怒家長寄來的考試卷,題目 是「下列哪一個會長大?」備選答案有「桃樹」、「小 草」、「種子」,照常理判斷是「以上皆是」,標準答 案卻只有「小草」,因為教科書上說「桃樹會開花,小 草會長大,種子會發芽」。

    還有一個題目也讓她啼笑皆非,她的孩子有一次碰 到一個問題,「天氣很冷,是觀察、判斷、還是推想? 」,老師標準答案是「觀察」。洪蘭質疑的是,難道不 能從行人發抖、路面結冰「判斷」出「天氣很冷」嗎?

    朱立倫也說,他現在去做中、小學的測驗題,成績 一定都很不好,因為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每個答案都 有可能。」朱立倫認為,一定要改正「從教科書文字找 答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朱立倫也提及,他博士唸的是會計,但會計博士用 到的算術,大概台灣小學畢業就能應付,剩下的則是邏 輯觀念。他剛到美國讀書,教授驚訝他解題速度極快, 其實根本是「訓練下的成果」,很多題目已練習過好幾 遍,一看就知道答案了,其中原理恐怕還不是很清楚。 且他的興趣在歷史和地理,也不在數學。

  5. ● 版主:leavatain

    ● 討論版:教育議題版

    ● 本月人氣: 下降

    ● 灌水聊天狀態: 輕微---|------------嚴重

    (開始變嚴重的意思)

    ● 管理願景:

    ● 計畫中之項目:無

    ● 管理上之困難:找不可以宣傳深藍的地方

    ● 對深藍政策批評與建議:無

    ● 給 管理群 的話:大家可以多來吐一些對於教育的苦水....

    作者:蔚本

    您好,關於閒聊的方面,我們目前希望能管控當然是最好,

    但是如果是在話題之下的閒聊,我們亦不反對,

    希望宣傳政策能發揮效果,也希望您如果有任何意見可以隨時讓我們知道,

    謝謝您,您辛苦了。

    by 論壇行政管理員 蔚本

  6. 制服...

    特別不喜歡看到別人穿制服在街上"逛街" 不是"放學"

    穿制服逛街...有一種很高傲的心態 (不知道該如何言喻,有冒犯不好意思)

    這個是因為制服有學校的不同,結果形成另一種階級意識吧......

    我相信如果是一些沒啥名氣的學校,應該不會讓你有這樣的感覺...

    這也是個可以討論的東西,制服在象徵意義上打破原生家庭的階級

    結果(同樣在象徵意義上)卻創造另一種階級囧.

    嘛,其實也不是每件事都要想的那麼嚴重

    人家可能只是懶得換掉......

    認同這篇回文。

    穿綠衣的女生看來就是比其它女生還要「高級」。

    前陣子發現我自己的印象中,FB的大頭貼裡有制服的使用者,好像前幾志願多於其他使用者,綠色尤其搶眼。

    但我不能確定顏色、或朋友群的特質是否影響了我的印象,不過這也許代表了網路社群能當作制服與階級的研究場域。

  7.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578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12年國教實施在即,礙於法源、財源未到位,民間教育團體自力救濟,中華民國振鐸協會發起「正確推動十二年國教參見同胞列車」邀集52個團體在全台各地辦理16場座談,雙十國慶日回到台北分享。振鐸協會常務理事長丁志仁表示, 12年國教說帖已邀集數名立委提案,各團體將游說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位總統候選人公開承諾支持立法提供12年國教專屬財源及專責機構。

    ▲振鐸學會常務理事丁志仁表示,花蓮、台東、宜蘭等免試入學難度較低的縣市,只要有足夠經費支援,可不採計會考成績或規劃精緻的免試入學區,卻因台北市觀點的少數生態,導致其他縣市進程無法提早。

    對於推動12年國教的困難與重點,與會專家與教職人員各表其述。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強調,教師教學方式必定要調整,否則只是流於形式的12年國教。謝國清表示已接到數名國一生家長反映,學校教學完全沒改變,新生仍然一早考試、放學必須上補習班;今年高中的程式設計課還是被挪去上數學課、東方哲學上國文課、西方哲學上英語課,他認為教學方式的調整是推動12年國教的一大關鍵。

    「基本能力是什麼?」謝國清認為,教育部應透過調查、研究,將「基本能力」定義清楚,讓教師清楚該教多少、如何補救教學。他強調12年國教必須明確,教師才不會迷失。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很多家長對遲遲不見免試入學方案非常憂慮,尤其基隆地區,被北北基綁在一起,但資源卻極度集中在台北市,他們只好先把戶籍遷到台北市,希望小孩就近入學。

    同樣身為家長的作家陳之華以多年旅居芬蘭的經驗分享,她觀察芬蘭的教育雖沒有推動12年國教,卻能做到高中職均優質化,打破年級制,開放學生自由選課、自主學習。她發現台灣教育的考試並非測驗孩子的基本能力,她認為應該要認知何謂基本能力,並非拚命灌輸學習內容。她認為「要引導孩子主動學習,如此一來,教育變得可愛並非不可能。」

    ▲知名作家陳之華提出國外經驗,解釋均優質化的學習環境與十二年國教的體制並沒有絕對關聯,美國實行十二年國教,但從夏威夷州就可看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台師大特殊教育系榮譽教授吳武典認為,適性學習替代考試教育,課程要有良好設計,家長和學校的觀念都要改變。他主張,「教師教學需緊綁,課程要鬆綁」老師須花更多時間研究合適的教學,課程則不需過多限制。他表示,12年國教須和考試脫鉤,教學上應創造思考力,培養學生的實力。

    ▲台師大特教系榮譽教授吳武典認為,適性學習替代考試教育,課程要有良好的設計,且家長、學校觀念都要改變。12年國教必須和考試脫鉤,教學上應創造更多思考力,以培養學生的實力。(圖文/黃士航)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周愚文認為推動12年國教,各縣市應做出自己的特色,特色課程必須是全校都能享受,不能侷限在少數學生身上。周愚文強調,12年國教真正要落實的是地方政府,中央應下放權力給地方政府,在資源公平的條件下,容許地方有所差異,不要把各縣市綁成同一個樣子。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強調,私校資源條件和教學品質也須控管,政府不能以為給私校補助就等同落實12年國教,否則會淪為劣幣驅逐良幣。周愚文認為私立學校推動過程可能會有異常狀況,私校不該在排除在法規之外。

    DFC台灣推動成員上官良治發現,目前體制內的學校無法立即研擬出開放式的教材,而體制內的學校又與開放式教育處於敵對狀態,無法良好交流。他建議運用12年國教200億的經費協助老師找到更多資源,包括社區、文史工作者、地方團體,有效分配教育資源;此外,也可效仿國外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學生交換學習。

    吳忠泰強調,推動12年國教的困難,最主要是許多人從本位主義思考孩子的教育,從下一代的角度思考推動方向,才不會障礙重重。

  8. 怪了,怎麼拿學生和警察相提並論咧,在我的認知裡面兩者截然不同啊

    一個是拿納稅錢當薪水、執行公務的公務員,另一個是拿錢給學校、然後讀書書書書書的學生

    充分證明警察有穿制服的必要,和是否該強制學生穿個制服是兩回事啊

    不管是學生或是上班族

    總是規定要穿制服

    制服代表什麼?

    在紀律部隊中制服是很重要的一環

    它代表著:

    1紀律、服從

    2團隊精神

    3互為榮辱,彼此認同

    '制服''的意義

    是代表你穿上了以後

    你就是他們的一份子

    有類似''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感覺

    而在團隊或團群中制服代表的是

    ''你們是一體的'' 或 ''你們是平等的''

    在軍隊、警察裡面,團體行動是必要的、有助於他們執行工作的,所以他們需要制服和其它紀律將個人融入集體中

    那學生為什麼需要被這樣化約?學生有什麼目的是非得要靠集體化來達成?

    為什麼穿制服

      

    *因為在成年以前,孩子打工機會、零用錢不多,而且有繁重的課業要兼顧好,如果沒有制服,那花在購買衣服上的金費一定是相當可觀的;況且穿制服階段的學生都還是在發育期,那衣服的淘汰率也會隨之增加。

    如果在此時還讓學生把重心放在"今天要穿什麼"以及害怕"沒有好的衣服可以穿去學校"上面,那就會失去學校教育的意義。

    那就想買學校衣服(我覺得不強制穿就不叫制服了)去買就好啦,仍然不構成所有人都該穿制服的理由

    穿制服的好處

    *穿制服的學生能帶給學校制服的整體、整齊感

    *學生可以不用擔心明天"要穿什麼?"

    可多留一些時間讀書

    專心於課業而非打扮的雜務

    *最省錢(一年穿的次數十根手指數不完)

    最好的好處就是你不用想今天要穿什麼,不用浪費錢

    上班族穿制服也同樣有這種好處

    另外還可代表一間公司的精神與增加員工辨識度

    也代表整體性、專業性

    不用想要穿什麼衣服,也不至於要強迫所有學生都不用想穿什麼衣服啊

    況且,學生為什麼需要整體、專業?我讀個書參加社團活動哪需要這麼整體、這麼專業?

    制服是種認同的效果

    即是認同自己是屬於同一團體同一精神同一目標

    所以軍、警要穿制服

    穿制服時也給自己個制限

    不能作有損團体的事

    另外像是球隊比賽時如没有制服與有制服時也感覺欠團隊精神

    就像三民主義一樣,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

    我是去上學不是去踢球的啊~

    學生也是一様

    不穿制服時

    只知強調個人自由

    但穿制服後自然有一種歸屬感

    歸屬感只能透過制服給嗎?非得要透過制服給嗎?

    先有歸屬感,才會對制服有認同吧

  9. 制服有制服的萌點...我好糾結啊!

    我覺得制服廢掉了也不是壞事,畢竟那是一種將學生貼上標籤然後可以拿來特殊對待的手段

    如果要消彌表面上的貧富差距的話,那學校就開放某種具備該校特色的制服拿來便宜販售

    只能穿制服的、想要穿制服的、懶得穿制服以外的衣服的,都可以來買

    這三類人都穿制服的話,也許就能達到一程度的消彌貧富差距,但我不是那麼肯定

    如果非得要學生皆穿著制服的話,那最少也要取消強制繡上學號、姓名,制服褲和運動服不能管樣式

  10. 我好想吐槽這不是無言的抗議…不要理這行

    雖然我大概知道你想說什麼,但是有幾點好奇的地方要問:

    你覺得學校要為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修改教學方法嗎?如果是的話,你覺得什麼方法比較好?

    如果說分組是增加不善交際的學生與他人相處的機會,你認同嗎?

  11.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197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行政院核定通過12年國教,教育部長吳清基宣布將全面啟動教學改革工程,今年入學國一新生開始,每學期都需參加診斷性評量,進度落後學生須參加補救教學。教育團體批評,每學期再多一次考試增添學生壓力,他們要求行政院須開出10年2千億的支票專款專用執行12年國教,才能達到高中職均優質化,否則只是包裝教育現況,根本換湯不換藥。

    ▲12年國教怎麼辦?各界都在看,無奈教育部現階段仍無法提出讓社會團體滿意的政策。圖為2009年5月國中基測於結束,考生們面帶笑容的步出考場。(圖文/本報資料室)

    徒增考試量 學子壓力重

    教育部長吳清基25日宣布將從教學、教材、評量及補救教學著手推動12年國教。今年起,所有國一新生每學期除了段考,學期結束前,還要接受數學、英語、自然三科的診斷性評量。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等教育團體批評,增加考試次數只會讓學生考試壓力更沉重。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他們不反對診斷性評量,可對學習落後的孩子進行補救教學;不過,今年的國一新生已開始上課,國中課程和教學沒做調整,每學期卻要增加一次評量,反而增加學生考試壓力。他指出,台灣國中生每周上課時數已高達30小時以上,比許多先進國家多出10小時。他憂心課程時數若不減少,難道要老師利用第8節課幫孩子適性輔導、第9節課進行性向探索?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指出,目前12年國教增加考試次數,將造成學生、家長恐慌。(圖文/黃士航)

    教團提建議 以段考為準

    教育部表示,推動診斷性評量本意是為了瞭解學生是否擁有基本能力,並進行補救教學。

    謝國清強調,不論學校用什麼方式教學,老師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本應隨時補救,不能累積到學期末的診斷性評量才補強。全家盟建議,可將每學期的最後一次段考當作診斷性評量,由教育部提供統一的工具或題庫,幫助教師診斷評量,而非額外增加考試;此外,教育部應協助國中老師進修專業知能,輔導學生適性發展。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也支持將最後一次段考當作診斷性評量的作法。

    推行新政策 經費問題大

    對於12年國教的執行性,教育部表示每年將投入超過2百億經費,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質疑,教育部只是行政院的「防火牆」,政府至今遲遲未修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2百億經費如何分配於各項子計劃及其額度都是未知數,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經費問題是導致10任教育部長都推不動12年國教的最大阻力。

    ▲推動12年國教的經費仍受各界質疑,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認為應修改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穩定法定經費來源。(圖文/黃士航)

    丁志仁建議,教育預算下限由目前政府前3年稅入平均的21.5%提高為22.5%,明定每年新增的2百億元作為12年國教專屬財源,預估10年內至少需投入2千億元,達到高中職均優質化的標準,否則,12年國教只是包裝現今教育現況的新名詞。

    丁志仁指出,各教育團將游說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位總統候選人,公開承諾支持立法提供12年國教專屬財源及專責機構,教育團體也會發動社團與民眾上網連署,期望明年1月14日前能完成相關立法。另外,他們也邀集全國各地52個團體,發起「正確推動12年國教參見同胞列車」活動,預計從教師節前一天、9月27日到雙十國慶,連續14天在全國各地辦理16場座談。

  12.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44411

    本報記者薛荷玉

    12年國教終於拍板定案,今年國一新生就將適用。教育部說,這批學生已從升學考試的桎梏中解放了,但解去綁在風箏上的那條絲線,不只學生、家長不知何所適從,連老師也感到茫然。觀察今年國一新生的親師會,不難看出這樣的現象。

    拋開學生及家長最關心的升學制度改變,教學現場還是一樣的教材、教法、評量,改變又在哪裡?

    在考試不再領導教學後,12年國教該做的是,從教科書的編、選、用、考開始改起,由教育部發展教材原型,協助教師依此自行發展教材,改善目前為書商把持,教科書份量太少,需仰賴參考書的現狀。

    其次,學校評量方式也須根本改變,一改過去反覆紙筆練習模式,改為書面及口頭報告、實作等多元的評量方式。

    最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改進,是帶動這一切改變的火車頭,師培改革、教師在職進修也須大規模同步展開。

    十二年國教要從根改起,須讓學生、家長在教學現場都看到這樣的改變。與其空談12年國教的歷史意義,教育部更應起而行動,帶動教學現場的改變。如果今天不改,3年後的升學制度鬆綁也將徒然。

  13. 版上討論文章:

    【討論】十二年國教討論──免試神話以及他所弱化的競爭力

    【討論】學區的劃分與城鄉差距的續存─論十二年國教免試就近入學

    【討論】反十二年國教的學生運動

    【討論】明星高中與十二年國教並不衝突--看看美國的例子

    【討論】不升學的第三條路 ?

    【討論】我們需要多少倉卒之下的粗糙教改?堅決反對畸形版的十二年國教

    【討論】十二年國教討論──廣設社區高中與社會正義

    【討論】重點不是幾年國教

    【討論】十二年國教已出爐政策暫評

    【討論】問題不僅止於壓力,更不僅止於基測。

    版上轉貼新聞:

    【新聞】10年2千億 12年國教錢關難過

    【新聞】高中科學班直升大學遭封殺

    【新聞】12年國教 北市「試辦先行」

    【新聞】北一女:不比分數要比啥

    【新聞】反對!明星高中想加考口試

    【新聞】國中會考 數學考非選題

    【新聞】免試入學爭議大 103年維持基測

    【新聞】沒選才標準 要變相改抽籤嗎?

    【新聞】高中免試入學 不得訂門檻

    【新聞】反畸形12年國教 中學生今陳情

    【新聞】明年想進建中北一女 只有考聯測?

    【新聞】反畸形12年國教學生聯盟 新聞稿

    【新聞】12年國教 不採國中在校成績

    【新聞】蔡英文:我沒上明星學校 我選總統

    【新聞】12年國教試辦 口頭報告取代國中小考

    【新聞】超額登記 將訂出比序辦法

    【新聞】台中綜合高中超夯 關說的人多了

    【新聞】私校國中爆滿 校長關機躲關說

    【新聞】高中生結盟 反畸形12年國教

    官方資訊;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