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寫詩?──淺談現代詩創作(一)


Recommended Posts

  首先,這篇文章是為了「深藍個人創作集散地」的「現代詩詞館」而寫。

  由於接下了版主,對於個人創作集散地裡最熱門、主題以及回覆數都最多的現代詩詞館裡的作品,以及青年創

作的過程有些感想,特作此文。

--

  這個論壇的瀏覽年齡層大約在高中及大學階段,而此時正好最可能是開始接觸現代詩的年紀,也最可能是開始

提筆創作的年紀。更湊巧的是,大部分創作的入門者所選擇的第一種文體通常是現代詩。也許因為字數不用太多、

句法比較自由、容易琅琅上口……等。但是,我們真的知道詩是什麼嗎?

  在學校裡的正規教育教育課程對於「現代詩」似乎沒有太多的相關描述及教學。除了知道現代詩又叫「新詩」

、「白話詩」、「語體詩」;知道是從五四運動的胡適開始推廣發展,認真用功一點的也許還聽過紀弦、現代派、

藍星詩社;國中讀過幾首課本上像是「車過枋寮」、「傘」、「射手」……,高中讀過「錯誤」、「一棵開花的樹」

……,知道余光中、鄭愁予,還有作古一段時間了的徐志摩,和受到廣大歡迎的席慕蓉……等等。我們對於現代詩

的認識這麼多了,看似好像理解它的脈絡,知道它的一切了,於是我們開始動筆寫下我們的第一首詩。

  是的,我們就此打住。在你讀過那幾首「名詩」,聽過那些「名家」的名字之後、寫下第一首詩之後。

  

  我們來試著回答一個問題:現代詩是什麼?

  好吧,這是個大哉問,甚至連目前的文學界似乎都無法給予現代詩(無論東西方)一個明確的定義,除了好像

現代詩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分行、空格、通常不長……等,之外沒有一個明確的形式及樣貌,甚至是無法完全解

釋的。既然文學大家們都無法解決「何謂現代詩」這個問題,那區區高中生又怎麼能夠回答呢?我們會無言也是很

正常的。

  等等,那既然我們連「我們正在讀的東西是什麼」都說不上來,又要怎麼樣才知道我們讀的或寫的「真的是詩」

?而且又要怎樣才能分辨什麼是好作品、什麼是壞作品?到了這裡,難道沒有人覺得,詩的創作、詩的閱讀之類的

行為,實在太荒謬了?

(一)先從讀詩開始說起

  讓我們先拋開前面的論述,從讀詩開始好了,我們通常也是要先讀到,才會激起想要這樣寫得意念嘛。但是讀

詩在現在社會上似乎不是一個普遍的活動。當我們去問身邊的人:

  「為什麼不讀詩呢?」

  

  得到的答案大致有幾種:「我都看不懂」、「你太閒了吧」、「哇靠會不會太有水準」。

  這幾個答案看似沒有關聯,但實際上如果合起來看會發現,大部分的人似乎認為詩是:「有水準而且讓人看不

懂而且很閒的人才會去管」的「東西」。沒錯,這樣就完全地證明了我們的行為無聊而且毫無意義……嗎?讓我們

來逐步檢驗好了。

  「詩有水準」或「詩比較高貴」?事實上好像也是這樣,畢竟至聖先師孔先生有許多讚揚「詩」的話語,最後

還把這些作品編列成了詩經,就沒有聽過散文經、小說經的(而且小說家還不入流),除此之外,古代考試考四書

五經裡也包含了詩經,你會讀詩可以當大官做大事,當然庸俗一點地說也是可以賺大錢。

  這樣看來,詩好像真的比較高級?但是古代有名的詩人怎麼都比較落魄,好像不是中年失業就是自我放逐的社

會邊緣人。所以是這群人、這樣的行為比較高級囉?而且,詩有寫在鳳凰台寫在黃鶴樓而且有名的,但是好像沒聽

過寫在紫禁城而且人盡皆知的。回到現在吧,詩好像都寫在情書裡了,但是沒聽過醫院或法院牆上有掛詩的匾額的

。另外,在捷運上,在公車裡,你抬頭就會看到那些某某文學獎現代詩獎的得獎作品;遠渡重洋的日本強勢ACG

國歌「鳥之『詩』」,也有個詩。

  詩幾乎俯拾即是,怎麼會說詩比較高級呢?

  這也難怪,中國人(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純粹用詞方便)生下來就是詩的民族,要是隨口說不出幾句「名詩」

,除了考試分數一定很簡單以外,被人瞧不起的機率還很大,因為「這實在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你居然不會?」

。講句比較通俗的話:「詩就在你我身邊」,而且我們甚至可以說,「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詩人」,否則你現

在也不會在電腦前面看這篇文章了。

  詩很平凡,真的。

  現在我們可以說,大部分人對於詩的第一印象就錯了,詩不高貴,詩就在生活之中。接著我們可以來檢驗第二

點:「看不懂詩」。

  在檢驗這一點之前,我們先來反問自己一個問題:「詩真的有要你看懂嗎?」我們可以這麼想,詩其實是一種

「感覺」。

  就像今天走在路上有一個正妹瞄你一眼然後對你笑你會感覺爽、但是回到家媽媽看到成績單把你罵一頓你會感

覺幹。就是那樣的感覺。以下是一個例子,徐小明先生的一天:

  徐小明今天早上才剛睜開眼瞄到鬧鐘,就發現他剛剛似乎在半睡半醒之間把鬧鈴給關掉了,而且現在距離持到

只有十五分鐘,從他家出門走路坐捷運到學校至少就要十五分鐘,現在他急急忙忙地奪門而出、狂奔趕上停在那裡

的捷運列車,無視於路過的人的眼光,一心只想著不要遲到因為再遲到一次他就又要被記上一支小過。車一到站他

趕緊衝出列車奔向校門,但在路途中卻不小心跌倒並且一臉栽在水溝蓋上,實在是非常疼痛,但是就像世足賽要用

生命護球一樣他也要用面子護住操行成績,於是他不顧一切地跑。直到他來到校門才發現今天還是寒假要到明天才

正式開學而且他忘了穿褲子。

  以上故事請問你看懂了嗎?

  你應該可以理解每個字、每個詞、每個情節(如有雷同請勿見怪),但是你應該「不太懂」他要說什麼,除了

你可能感覺到徐小明先生起先「感到危機」,之後「遭遇困難到重新爬起」,最後「釋懷但是很幹」,這些之外,

你就不懂他要表達什麼了。

  但是沒錯,詩就是這樣的東西,詩要表達給你的就是「感覺」。所以我們應該對於「我看不懂詩」有點概念了

,因為他本來就沒有要讓你看懂。

  「那這樣又有什麼屁用?」你旁邊那個一直不懂詩為何物的同學又在發問了。照你這位同學的想法,我只要用

「很幹」來代表以上兩百六十一字的無聊情節就好。

  沒錯,的確是如此,但是請想想我們在傳遞訊息,或是真的很希望別人了解時,我們說「欸,我昨天很幹」,

然後就結束了,請問你可以感受到嗎?「我昨天超開心的」、「嗚嗚實在有夠難過」、「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

愛你啊」,其中的「開心」、「難過」,以及「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愛你」,你能辨別其為何物嗎?

  不能,因為這是感覺。感覺我們是說不清的,這受限於語言,因為做為溝通所使用的工具,會逐漸發展成需要

用一些「看似實際」的詞語去代表一個抽象難以形容的「感覺」,例如「開心」,例如「難過」,例如「愛」,可

是這實際上是更難以解釋清楚的。

  所以這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感覺到」的問題。

  面對面時,我想要表達我很開心,可能會加上笑臉、手舞足蹈;表現哀傷,會面容低沉,甚至流淚。但是詩,

我們的主題,在網路上發表給讀者看時,他並看不到你的表情、肢體動作,所以你如果只寫,「啊,我愛你,真的

很愛你」,對讀者來說看到這句話跟看到「滷肉飯一碗二十」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可見得,詩必須要用另一種方

法,可能比較近似於「徐小明倒楣的一天」那樣的方法來表現。

  讀詩或寫詩,其本質大致就是作者想辦法讓讀者「感覺到」什麼,以及讀者願意/希望能夠「感覺到」其他人

所體驗的事物,這樣的動作及行為。這也解釋了我們最初定義「詩」:「有水準而且讓人看不懂而且很閒的人才會

去管」的最後一點,因為你必須要很有閒,才有可能會開始想要和別人分享,或體會他人感覺到的感覺。

(二)如何「不浪費」一首詩

  在上一部分裡面,我們已經知道詩是一種感覺,而且詩無法定義。既然如此,我們就來試著找出這無法定義的

東西所包含的「特質」是什麼。

  說到感覺,我們對於某些事件的感覺可能是相同的,例如我們見到一個在路邊賣玉蘭花、穿著汙黑的老婆婆,

我們的感覺可能都是憐憫(如果不是也請假裝有人性,謝謝);情人節一個人獨自走過滿是雙雙對對的情侶的街道

,我們的感覺可能是更感到寂寞,可能是更感到憤怒。但是此時,問題就發生了。

  當我們都對於同樣一件事情有感覺,並且想要紓發,這樣一來我們有非常大的機率用到同一種情境。可是,如

果不同的人寫出相同、或者類似的作品,而且讓讀者感受到的感情也差不多,恐怖的可能就誕生了:世界上有六十

多億人口,假如大家都照著事物的表面來寫感覺,那是不是很快,我們就會把所有「可以寫的事情」寫完?

  有位年齡只比我大一歲但是我很尊敬的前輩說過一句話:「在創作的過程中,我覺得那是一種創作者都有的、

被影響的焦慮。從以前到現在,創作的題材其實有它的範圍──能寫的就只是那些,像愛、死、時間,但我相信其

中有獨特的像魔法的東西,能夠一再且持續地被書寫,卻依然能夠是自己的。」的確,現代詩到了後來也發展出了

這種「魔法似的東西」,那就是「意象」。

  所謂意象,其實在現在談好像還有些太早,大致來說,就是:呈現世間萬物與彼此的關連性,並藉由這樣的關

連性,進而激發出抽象的情感與想法。如果要像國文課引經據典的話,就是像艾略特說的,「指用一組物、一種情

況、一連串事故作為表達情感的公式。」

  似乎有些抽象,不太容易理解。那讓我們來看一首實際的詩作為例子。

  夏宇的<擁抱>:

風是黑暗

門縫是睡

冷淡和懂是雨

突然是看見

混淆叫作房間

漏像海岸線

身體是流沙詩是冰塊

貓輕微但水鳥是時間

裙的海灘

虛線的火燄

寓言消滅括弧深陷

斑點的感官感官

你是霧

我是酒館

  看過之後,是否覺得更為抽象呢?

  先別打我,也先別緊張,照我們在上一章討論出的結果,詩是「感覺」,也就是說,這首詩所想要呈現的,

可能是「擁抱」的「感覺」。

  簡單來解析,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詩的前兩段彷彿是情節,先揭示了一個「擁抱」動作的場景:刮風下雨的

黑夜、混亂熟睡的房間。接著,後三段開始逐漸進入「擁抱的感覺」:第三段可能先是擁抱前兩人的心境、對於

時間的描摹,也可以想像成兩個逐漸靠近的人用慢動作的鏡頭播放,接著進入第四段,突然地一瞬間,兩人擁抱

了起來,「火焰」點明了溫暖,彷彿什麼都不用說。而最精采的在於末段:「你是霧/我是酒館」,霧代表了某

種程度上的虛幻,但是卻是無所不包圍的,試想你身處在一片白茫茫的大霧裡伸手不見五指,但是這場縹緲的霧

卻將你緊緊充滿,而你自身如同一座確實存在的酒館,像木頭、像磚泥那樣紮實地佇立於此,在一片霧中。這難

道不是「擁抱」最貼切的感覺嗎?

  夏宇在整首詩中,沒有提到手、沒有提到對象(只有你我)、沒有明確點出場景與情節,但是一切好像無以

名狀地讓讀者悄悄地透過文字經歷一場激烈的擁抱。這便是「意象」:「指用一組物、一種情況、一連串事故作

為表達情感的公式」,詩中所用的物就是:風、門縫、雨、房間、海岸線、流沙、冰塊、水鳥、貓、霧、酒館,

而將這些看似無關聯的事物連結起來,表達出擁抱所蘊含的內在情感,而這是更超越擁抱這個動作本身的。

  當然,我絕對相信你們在看到這首詩的第一反應是:「這三小。」

  不用擔心是你沒有眼光,你會覺得這是三小是絕對正常的事。因為這首詩「破壞了我們平常使用語言的規範

與限制」,讓你除了看不懂之外,還徹徹底底摸不著頭緒。而且除了這首,可能很多首現代詩都是這樣。而這也

正是詩的特質之一:語言的異化。

  為什麼詩一定要將語言異化呢?別忘了我們最初的結論,詩是「感覺」,再追溯更前面一些,正是因為「一

般有規範的語言無法明確讓對方『體會』你所體會到的感覺,僅僅能『傳遞』給對方知道你有這種感覺」。而詩

與以上的敘述正好相反,也就是「詩是用語言來做語言做不到的事」。要完成這樣不可能的任務,勢必就得要對

語言做一些特別的「修正」(照小韓的講法,可能就像是「顛覆」)。

  總歸來說,詩的語句文法、邏輯、情境,可能與現實非常不符合,但是正因為與現實不符合,所以讀者能否

體會到詩的內容,很重要的一點,除了作者要寫得足夠讓讀者體會之外,將取決於讀者自己的「想像力」。如何

從霧與酒館這樣單純的畫面,去聯想並體會到擁抱的感覺,這便是一個想像力實踐的例子。(目前重點仍放在「

如何讀詩」之上,關於作者的部份將在後面提到。)

  那我們換個方面來說,如果作品本身缺乏讓讀者想像力遨遊的空間,可能就無法稱之為詩了。不過以下這段

是我的良心(私心)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當然也可以不同意(但是不要跟我打筆戰),就是,我不喜歡/不希

望讀到單純只是詠物、詠史之類的詩,為什麼呢?我的理由只有一句話,「無論我們多麼費盡心機去填滿一件事

物的涵義,都比不上那件事物本身存在的這件事實」。除了想像力、意象容易被侷限在那件事物的表象上,無論

你怎麼寫,假設你在詠月亮好了,你寫得再怎麼多,都比不上我們直接探頭向外望,看到月亮本身所得到的「感

覺」要來得令人感受深刻,相較之下,「看月亮」這件事比詩作更具有詩的感覺時,詩作好像也就沒有存在的價

值了。

(三)我讀到的真的是詩嗎?

  好的,讓我們稍微複習一下之前的結論:詩要表達的是感覺、詩有意境、詩可能並不符合現實,所以讀詩要

靠想像力、詩會將語言異化。

  但即使我們歸結出詩的這些特點,我們還是很難去明確分辨「什麼是詩」,或「什麼不是詩」。所以接下來

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關於詩與非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先舉以下「歌詞」作例子,方文山所寫的<愛在西元前>: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

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

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

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

愛在西元前 愛在西元前

  既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歌詞,應該就不用討論太多……可是等等,我們光看歌詞,會發現:詞要表達的是

「愛」的感覺、是「古代」的意境、不符合現實且富有想像力、語句稍微不合常理,例如:「我感到很疲倦

離家鄉還是很遠」,符合語言的異化。

  咦,奇怪了,那為什麼我們不說這是詩呢?

  讓我們來檢視第一段: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

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

  仔細看我們可以發覺一件事,就是前兩句「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

經三千七百多年」與後兩句「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這之間,

並沒有完全絕對的關連。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如果我把「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

七百多年」改成「我跟老闆點了兩碗牛肉麵/坐在靠窗第二個 已經等了五分多鐘」,然後把後面改成「妳在

櫥窗前 凝視菜單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好像完完全全不會有任何差別。這就是我

所說:沒有絕對的關連。

  由以上來推廣,我們可以發現,這篇「歌詞」除了愛情的句子,如「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

臉」、「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等,其他的物件只是在試圖創造一個「

西元前」的風貌,但是並不能直接給予我們「愛」的感覺。歌詞裡所有能夠讓人知道它在表達愛意的句子,

都非常明確地直接說了出來。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首詞能給我們感覺,並不是因為詞本身讓我們有感覺,而是「愛」這件事本身給我

們的感覺。除此之外,這篇歌詞雖然富有想像力,但是想像力與其想要表達的主題之間,並沒有實際關係,

就像「愛在西元前」可以改成「愛吃牛肉麵」一樣。

  如果像是這樣的東西,我們通常會說它「偏歌詞化了」。並不是說歌詞就是這樣,僅是因為現在社會上

大眾常把這樣的風格認為是詩,但是其實並不妥當,因為詩不是光靠一個不現實的想像力就能達到的東西。

詩必須要有一定的「結構」,將意像與主題做適度的「連結」。這點在後面仍會敘述到。

  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到另一項詩的特質:詩通常不直接寫出意義,例如要表達愛,詩不會試圖去「誇

大」我「愛」你這個動作,而是藉由另一些與愛相關的元素來傳遞愛的訊息及感受。

  到這裡又出現一些疑問了,難道直接寫出意義的就不能算是詩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詩依然可以直接寫出意義。我們可以看下面這篇很有名的例子,黃春明<國峻不回

來吃飯>: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栗兒……

還有袁哲生,噢!哲生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我們就沒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說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醋香酸味那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國峻

  從字面上的意義我們可以明白,國峻似乎永遠不回來吃飯了,更可由此推論:國峻過世了。事實上也是如此,

黃春明之子黃國峻於二零零三年自殺身亡,享年三十二歲。這篇作品便是黃春明作為一個父親的情感宣洩,但是這

篇之所以優異又能觸及人心,是因為黃春明採取另一種策略,不同於大部分人面對親人死亡的強烈外顯悲憤,反而

是利用平淡的事物加以想像,來襯托出死亡一事使父母感到的哀傷內在。吃飯是一家團圓最重要的時刻,但是至親

卻總在吃飯時缺席,讓父母食不下嚥,並且心酸。其中還提到袁哲生,同樣地,袁哲生也是優秀的青年小說家,卻

也在二零零四年上吊自縊而亡,黃春明以此同樣的心境來哀悼這位優秀的小說家。這首詩不需多加贅述,便能讓人

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悲慟與不捨。

  所以詩其實是可以直接寫出意義,同時卻也讓人感動的。

  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說,不要把要講的東西「直接寫出來」呢?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意義核心都是能如此地深入我們的感情。仍然以這首詩作為例子,如果這首詩的背景僅僅是

國峻出外旅遊三個月,父親寄託思念之作,那麼它所能使我們感動的元素就少了許多。也就是說,除了這首詩本身

使用平淡作為特點及技巧外,它的主題:「死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死亡」本身的意義實在太過強大了,因為我們完全無法想像「永遠失去一件心愛的事物」是怎樣的感覺、會

有怎樣的悲傷。就這樣的前提而言,如果再增加更多的想像、更多的技巧,恐怕也是多餘的。再舉另一首作品為例

,阿流的<漬物>:

你死的時候我不知道

桌面滿是塵埃

誰送走的

仍舊有一個早上

空氣微藍

椅子都不說話

它們都有個性

找不到半絲黑髮

手指抽痛了一下

劫餘後

你一貧如洗

你死得這樣久

我才可以開始傷痛

緩慢地

繞這個房間一周

  我們也可以被裡平淡卻實在,且飽含力量的語句給衝擊,但是更大的前提是,因為這篇是在訴說死亡。也可以

說,是因為「死亡」這件事本身,讓這些平淡無奇的動作有了意義。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感覺」的主題,不需要我們過度彰顯,就已經非常龐大,像是時間的流逝,像是愛。這

些是我們情感中最重大的部份,而且是普遍存在於我們心目中,所以對於這樣的主題,往往不需用更多富有奇想的

詩句,通常只要稍微觸及中心,就能夠完整呈現,使讀者有很大的感觸。可是並不是說用平淡的語句就沒有技巧、

就比較次等。對於不同的主題要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有時要用更多意象來使感覺增色、鮮明,

有時需要減弱意象來讓主題自我呈現,這也是需要時間去磨練的。

  而且同時來說,這樣「主題龐大」的詩,還有另一項符合大眾的好處,就是「比較容易懂」,如果用功利一點

的角度,就是「還蠻容易得到文學獎的青睞」。我無意貶低,這也並沒有不好。只是我們仍需要注意一件事,我們

的生活並不是總是活在這樣龐大的情感下。這樣的情感就像是重口味的菜,但是偶爾我們也會有淡口味的感覺。就

像之前說的「很幹」的感覺,或是「擁抱」的感覺。如果我們只朝一個方向書寫,或是只讀用同一種技巧寫出來的

作品,很容易落入一成不變的窠臼,例如:「訴說死亡要寫得好,就必須用平淡的口吻」。難道死亡不能用另一種

心態去寫嗎?我可以告訴你,能。但是這樣的作品很少,我們往往容易去「複製」成功。

  這是需要注意的,畢竟,詩是無法定義的,當我們去定義了一個面向,必然會遺漏另個面向。勇於改變自己的

方向與口味,嘗試各種的實驗,在詩的歷程裡,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工夫。

(四)小結──延伸:什麼是好詩?

  好了,現在我們大致上知道怎樣讀詩了,複習一下:

  一、詩是感覺,不一定要讀懂,能否感覺到最重要。

  二、詩有意境、可能有不符合現實的部份,而且富有想像力,但是這些特色與主題有關,且能為主題增色。

  三、為了某些感覺的必要,詩會將語言異化。

  四、詩「通常」不直接把意義講明,但是如果主題的存在感很強烈,就很有可能讓主題自我顯現。

  在這裡要補上最重要的:

  五、完全符合以上的也可能不是詩。反之,完全與以上相反者也可能是詩。

  詩是無法定義的,你無法正確地捉摸它。詩就是曖昧模糊。

  我的方法是,你必須要靠大量的閱讀,加上正確的閱讀方式及態度,你才會有可能更明確地「得到」詩的感覺

,分辨何者是詩,何者不是;更甚,知道什麼是好詩,什麼是壞詩。

  在現代文學的評論或賞析裡,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做「作者已死」,也就是作者在完成作品後,讀者就無須

理會作者,「你讀到什麼就是什麼」。如果讀者忽略了作者的意圖也沒錯,如果讀者「誤讀」了作者的意思,也不

是什麼大事。所以讀者可以完全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的看法。

  但是這並不代表絕對的「讀者獨大」。事實上,作者在完成一篇作品的過程中,同時也是這篇作品的第一個讀

者。這時便確立了語言有著一定的主體性,而非單純的客體,供讀者理解。別忘了,詩的最終目的是一個語言的不

可能的任務,它必須要將「感覺」完全傳遞。由此,我們比較能夠定義出什麼是好詩,什麼不是。

  如果我們將一首詩作為一個意義的「系統」,裡面的元素所包含的力量必須要能夠「平衡」。我們可以把語言

與溝通想像成一個平面的圓,平時我們的溝通是處於圓心的位置,所以所有的符號與文字都能夠明確地傳遞訊息。

但是詩是讓語言處在「圓心以外、圓周以內」的一種狀態。語言必須要適度離心,才能讓人有所「感覺」。圓周以

外是完全無法與他人交換訊息的範圍,所以不僅意義無法傳達,連感覺都無法表現。

  那何謂平衡呢?簡單說,就是維持在圓周以內,圓心以外。真的能做到這樣的功夫,大致上就能稱之為一首「

好詩」了吧。

  以下舉一首詩作為例子,余怒的<苦海>:

我一生都在反對一個水泡

獨裁者,閹人,音樂家

良醫,情侶

鮮花販子

我一生都在反對

水泡冒出水面

  如果在詩裡沒有對「水泡」做出應有的平衡,詩很可能跑出圓周,我們便無法知道水泡在這裡的涵義。而在後

面,「獨裁者」、「閹人」、「音樂家」等等,是人間之海的浮游份子,如果單純只講「獨裁者」或是「音樂家」

,可能會過於接近這些詞彙的中心,也就是單純指涉「獨裁者」本身,或是「音樂家」本身。但是這裡將這些詞彙

組合,我們可以知道,事實上他要表達的是「無法自主卻又普遍存在的浮游現象」,並且將這樣人性的特質與「水

泡」的浮力特性結合,不僅讓人體會到他「憤怒」的感覺,也讓人感受到那些浮游份子「令人憤怒」的感覺。藉由

這些方法維持了詩作內的最大平衡。

  這首詩可以簡單說成:「我討厭你們這些沒有主見/趨炎附勢的人」。但是詩就是要給你感覺,讓你更深刻。

並且要能在「圓心以外,圓周以內」。

  現在你可以試著看看自己(可能曾經有)寫過的詩作了。它們是否符合或是不符合這些條件或是特性呢?

  如果完全不符合,沒關係,有句話說:「讀一首好詩的樂趣,遠不如寫一首壞詩」。所以,別擔心自己的作品

寫不好,你已經踏出第一步,你已經得到很多樂趣了。而且,如果你太輕易就寫出一首太好的詩,我們「語言不可

能的任務」這麼簡單就被你達成的話,恐怕對於過去那些致力於詩的實驗的大詩人們(或是對於認真打這篇文章的

我)就太過意不去啦。

  如果你已經讀完一首詩了,你的下一步就是:讀下一首!

  然後呢?

  開始動筆寫一些詩吧。

--

為什麼要寫詩?──淺談現代詩創作(一)(完)

參考資料:<寫一首詩>代橘

     《守夜人》余怒

     《摩擦˙無以名狀》夏宇

     《2004台灣詩選》二魚出版

     各大網路文學論壇討論串,數量甚多,恕不一一列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單純疑問,這一句我不太懂

那如何才是"不單純呢"?

抱歉,妄言了

如果這問題不恰當請忽略,Thanks

不用這麼客氣@@"

關於這個問題我後面會提到比較多,

大致上我的意思是,不要被歷史事實侷限在裡面,

以下我無惡意,但是我要舉席慕蓉作負面例子

像席慕蓉寫過夜讀蘭亭、樓蘭新娘等作品

以下茲列夜讀蘭亭一詩:

千年前,曲水流觴,修褉盛事,,

是你一飲而醉的理由,

是你恃醉而寫的靈感,

你說-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

啊!今夜的心情,竟早讓你說了-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驚知己於千古的感動……

豈只

添注塗改猶美的一帖行書?

又豈只…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的感應?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 。

子桓與你相去不遠,所感相契 。

與你與子桓,相去千年,亦如舊識。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如之何?一死生,齊彭殤 ?

罷了!莊生!罷了!蝴蝶夢!

為什麼我說這是負面例子,是因為

這首詩在純粹詠蘭亭,雖然說是席慕蓉夜讀,

但是除了將很多蘭亭集序原本就有的句子換句話說之外,幾乎看不出什麼席自己的感想

如果這首詩會感人,是因為被「蘭亭集序」這作品本身感動,而非席的作品

這大概就是我想說的:不要單純詠史/詠物,因為如果一直在事物本身之上打轉

是不可能比原本的事物有更大的存在感的

大致是這樣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 4 month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