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駭客任務劇情問答-看不懂劇情的進來


Recommended Posts

  • 3 months later...

之前是以科學觀點看駭片

補上一個哲學觀點的分析

『影視評論』 [電影]機器革命:解讀《Matrix》之謎的最後真相

作者:胡瘋

  時下關於《Matrix》(《駭客帝國》)的討論,已經拋開了玄學和偽科學的外衣,正在一步步地接近真相。

  

  網上就有兩位網友提出了兩個非常有見地的問題:一是不管我們怎樣猜測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關鍵是導演沃卓斯基兄弟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二是關於“Zion(錫安)是否真實”的疑問,現在看來卻似乎已經不再成為主要問題了。我認為這兩位網友分別以懷疑和否定的態度,使討論轉向了對電影本身的思考,從而真正把我們帶到解開《Matrix》之謎的道路上。可惜的是,這兩個極具巔覆性的革命話題一是淹沒在概念和考據“電子烏賊”般撲天蓋地的吞食中,二是在觸及最後真相的瞬間,他們霎時失去了全部的信心。

  

  難道在《Matrix》的最底層,埋藏有我們不敢面對、不願接受的秘密?!

  

  一、《Matrix》是什麼?

  

  《Matrix》是一部電影,也僅僅只是一部電影——這是討論的起點,也是由此而引發的所有解釋回歸的終點。

  

  二、故事的背景:《Matrix》前傳

  

  “在很久很久以後,在一個機器的國度中……”

  

  一場慘烈的人機大戰後,機器最終佔領和統治了地球,把人類當做能源的提供來“種植”;與此同時,為了維繫人類的繁衍生息,確保能源產量的穩定,機器通過某種機器向人類提供精神生活的假像,這就是Matrix(矩陣)。拋開電腦原理不談,這中面有兩層含義,一,Matrix是機器的機器,用於生產能源,一如人類生產糧食所使用的工具;第二,Matrix得以實現的原因是基於所謂的人類“意識論”(可參考網上各種關於帕拉圖哲學的解說)。

  

  Matrix做為生產工具,唯一衡量標淮是生產效率的提高。The Architect(設計師)按人類理想設計的第一代Matrix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原以為人人會安居樂業,但卻不想由於人類的劣根性,導致人類(或稱“糧食”)大量壞死,於是,The Architect只好按照人類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個與現實生活(人類20世紀末)相符的世界。

  

  即便如此,人類天性中獨立、自由的意識仍然不能泯滅。於是Matrix之父The Architect與Matrix之母Oracle(先知)合作,把一種“假想”的選擇權賦予人類,讓人類以為進出Matrix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這就是Zion的由來。可Zion的五次重建與五次毀滅,證明了人類仍然被一種循環論所控制;此外,機器也找到一種通過與人類生生不息的抗爭意識做鬥爭的方法,不斷改良和升級他們的“糧食”生產工具。(這個過程一如人類與土地鬥爭的歷史,直到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剩餘產品的出現,人類才擺脫土地的束縛,誕生了輝煌的文明,具有AI智慧的機器也是通過不斷改良生產工具來追求自己的機器文明的——機器正重走著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

  

  這,也算是人與機器之間一種和諧共存的良性互動關係,只是其原則由原來人類居統治地位的“人類中心論”變成了機器佔領地球後的“機器中心論”而己。在哲學意義上,這兩個命題是等值的,或者直截了當地說是同樣錯誤的——即然“人類中心論”導致人類盲目狂妄自大,漠視機器的存在,最終走向自我滅亡,那麼“機器中心論”也將同樣導致機器自身的毀滅。

  

  導演沃卓斯基兄弟的想像力從這中開始展開:機器國度內的統治莫非也和人類社會一樣,有國王Deus Ex Machina(機器大帝);有當權的統治者The Architect,其維護Matrix秩序的統治原則就是“機器中心論”;還有意識到“機器中心論”潛藏著巨大危機的改革派Oracle;以及在Matrix升級過程中被淘汰的、腐朽沒落的貴族階層Merovingian,他們為了自身的存在而頑固抵抗,是阻礙機器社會進步的反動力量。

  

  三、故事的開端:《Matrix 1》

  

  代表機器國度“潛在”進步力量的,還有The One(救世主)。在這中,我明確提出The One肯定是機器;其次,The One是升級程式,他是用來測度和監控人類反抗意識的,這個程式可賦予任何人,當他被喚醒,就標誌著人類對機器的抗爭已經達到了某種不能為繼的程度(在《Matrix 2》中表現為“這幾個月,我們從Matrix中解放的人比以前的總和還要多。”),此時The One就要站出來,通過The keymaker(鑰匙人)回到根源程式,完成Matrix系統的升級。

  這種升級,既是工具的進步,同時也是機器對人類控制的加強,而在思想上,則是“機器中心論”的惡性膨漲。Oracle並非如一般人想像是站在人類這一邊(所謂的“人類解放者”),她是程式,必然要最大化地維護機器的利益,她不過是機器國度中的第一批“覺醒者”,在看到了這種“機器中心論”的毀滅性危機後,她決心借Matrix即將第六次升級之機,在行動上,向The Architect的統治發起一場衝擊。這,不啻於一場暴風驟雨的社會革命。

  

  如果電影《Matrix》講敘的是Matrix前五次往復升級的故事,將毫無意義。故事要從變化開始:面對The Architect的統治,Oracle的改革目標,是要把進出Matrix的選擇權由假變真,還給人類;而她行動上的第一步,就是爭取The One(在前五次升級中,The One無所謂立場,也沒有獨立意識,他的選擇權也是虛幻的,他只為升級Matrix、改良機器的生產工具而存在),從而讓The One在《Matrix 2》中回到根源程式時,做出與前五任相反的決擇;這當然也嚴重威脅到Matrix系統的生存。

  

  Oracle要把革命意識“灌輸”給具有實踐能力的The One,她的辦法是“愛”。如果一定要追問為什麼,我只能說廣義的愛是社會進步的唯一原動力,也只有愛才能幫助The One同時感悟機器與人這兩個矛盾對立雙方的疾苦,從而深刻反省人機關係及其未來。

  

  直到《Matrix 3》我們才瞭解沃卓斯基兄弟對愛的理念:愛不過是一種關係而己,可以發生在任何有意志的事物之間,既有人與人之間的愛(象Morpheus和Niobe),也有機器之間的愛(象Rama和他的妻子),Oracle選擇了其中最危險的一種類型:機器與人的愛。她以先知的口吻,喚起Morpheus對The One的信仰與熱情(他倆在並肩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手足情誼),又引導Trinity愛上了植入The One程式的Neo。

  

  無論《Matrix 1》是部怎樣的電影,如果你看懂了這是一個幾乎與經典言情片一樣偉大的愛情故事,就足夠了!影片從Trinity愛慕Neo開始,歷經了愛情磨難的全部痛苦:關心、思念、信任、奉獻、犧牲、生死與共……直到影片的最後時刻,Neo從一場盪氣迴腸的絕殺中死而復生,與Trinity深情一吻,方明證了兩人之間的愛情。說《Matrix 1》簡單易懂,是因為影片要講敘的故事以及劇情比較簡單:The One戀愛了!雖然埋著人機相愛的伏筆,但這有什麼關係呢,在導演眼中,所有的愛都一樣浪漫,所有愛的歷程都同樣艱辛。

  

  愛情第一次改變了The One的屬性(在不具備愛之前,Neo不是Oracle心目中的The One,是故她當面否認),Neo站到Oracle這一邊,革命燃起了希望的火種。但,正因為我們看完了整個《Matrix》系列,所以我們知道Neo是機器,他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機器的升級,他將在愛和使命中掙扎,他最終選擇了犧牲。所以接下來,我們將滿懷痛苦地看著一場愛情悲劇無可避免地上演。

  

  革命開始了!Oracle拋下了骰子,冒險一賭,以後發生的事,她再也無力控制,這就是革命的代價,不是成功就是毀滅,變革的道路上佈滿了重重困難和危機,而身居其中的任何人也不知道,這一切又將何去何從?

  

  四、故事的發展:《Matrix 2:Reloaded》

  

  這中插一筆,把《Matrix 2:Reloaded》譯成《重裝上陣》比《沖出矩陣》要更符合原意得多,因為第二集在整個系列當中,屬劇情的發展,講敘的是Neo以“覺醒之眼”巡遊Matrix和Zion,同時體味機器與人類的疾苦,切身感悟全人類即將遭到滅亡的危機,深入反省人機關係的矛盾,最後終歸要回到Matrix,完成系統升級(Reloaded)的使命的故事——一個“英雄成長(或自我認識)之路”的故事。

  

  Neo在《Matrix 2》中的經歷應該與他的前五任The One大體相同,因此作為故事,其中最有趣、也最值得敍述的就是已經具有愛的屬性的Neo與前五位The One的區別之處。請大家在閱讀下文以及觀看影片時,在心中時刻保持著這種比較。

  

  在人類即將遭到毀滅的恐怖前景下,Neo、Morpheus和Trinity殺回Matrix,尋找Oracle;與此同時,Matrix第六次升級也即將開始,與升級有關的Oracle、The Keymaker也遭到抗拒升級的Merovingian的追殺和封鎖。

  

  Neo與Oracle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秘密會面。此時 The One的屬性已經改變,Oracle雖然爭取到了Neo,但卻無法控制Neo下一步的行動,所以她在照例指明The One去奪取The Keymaker之 前,則以長篇談話暗示Neo,你已被改變,你就要作出去營救Trinity的選擇,但你必須認清自己的使命:你也是程式之一,你必將回到根源程式。

  

  以後的劇情講敘故事發展必須交待的兩件大事:一是跟隨Neo,我們首次看到了Zion的人類生活實景,在整個旅程中,Neo都是帶著對Trinity的無限深情俯視愛人生活的美好家園,沒有這片熱土,他的愛也將不復存在。

  

  第二件事就是奪取被Merovingian囚禁的The Keymaker。請留意Merovingian與情婦Persephone合謀演戲竊取The One代碼的一場戲(這是Neo在第三集中被Merovingian囚禁的原因)。若比較前五位The One,可以想到,如果沒有Neo對Trinity的愛,索吻一幕絕對不可能發生(Persephone要求Neo必須吻得象吻Trinity一樣深)。換而言之,這是機器國度保守勢力第一次偷到了The One的代碼,以為可以就此阻止Matrix的第六次升級。這當然超出了Oracle與The Architect的預想,為革命投下一道不詳的陰影。

  

  在接下來緊張刺激的“高速公路追逐戲”中,也許前五次也曾發生過類似一幕,但請觀眾留意,這居然是Merovingian首次發現The One雖能抵擋子彈卻仍能為刀劍所傷,遂以一場群毆圍困住了Neo,結果Morpheus和Trinity為代表的人類是在沒有Neo的幫助下孤身闖關,這既是出於對Neo的愛情和友情,也在戰鬥中表現出力拼人類最後一線生機的英雄氣慨。若這中沒有人類勇闖禁區的殊死搏殺,The Keymaker難逃被Agent半途劫掠的厄運(意識簡單的Agent犯了一個錯誤,他以為The Keymaker是沒有用途、待將刪除的程式,但The Keymaker堅持說他自有自己的用途;這是因為The Keymaker和Neo一樣,屬於升級程式的一部份,他們的重要性均不為Agent所知),這在某種意義上標誌著人機之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遵循劇情編排的邏輯,第二集在導演沃卓斯基兄弟的意圖中只是鋪墊和過渡,沒有太劇烈的高潮,著力於對轉捩點——Neo毅然選擇去救Trinity——的渲染上。故事的精巧在於,影片從已具有預感能力的Neo的一場噩夢開始,他請求Trinity無論如何都不要進入Matrix;但最後形勢逼迫,Trinity為援救Neo,奮不顧身殺入Matrix,使得Neo在轉折處帶有千鈞一髮的緊迫性和幾近爆炸性的感情迸發。至於影片的結尾處,Neo在真實世界以血肉之驅只手斃倒電子烏賊,而後昏厥過去,一句“我能感受他們”證實了Neo的程式屬性。

  

  容易被忽略而又與全片緊密相關的內容是:機器國度的暴政——機器在機器的統治下,也是沒有選擇權的(包括The One),程式只為目的而活,無用者將遭到刪除的命運。所以到第二集結束止,敢於起身反抗暴政的只有三個程式:Oracle、Seraph(先知的守護天使)與The One。直到第三集,我們才看到有更多程式的自我意識覺醒:Rama和他的妻子,以及他們的小女兒Sati(未來的Matrix管理員),在革命之前,他們僅有一種選擇:借Merovingian地下勢力偷渡出01城(機器城)——這其實與人類在暴政國家的生活境況豈不是一樣?!

  

  五、故事的高潮和結局:《Matrix 3:Revolutions》

  

  哪中有暴政,哪中就有革命;革命一旦爆發,就不是革命的領袖——Oracle——所能控制的;革命的結果也不必然是勝利:不是機器的進化,就是兩敗俱傷。影片就這樣帶著沉重得讓人透不過氣來的懸疑逐漸進入到高潮。

  

  由於在《Matrix 2》中出現了與前五次不同的波折,Neo被Merovingian竊取了代碼,囚禁在火車站中,Oracle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再次現身,向人類求助(她由於領導這次革命,已成了巔覆機器國度的反動派,同時遭到Merovingian和The Architect的雙重追殺),幻想破滅、氣急敗壞的Morpheus厲聲質問:“你叫我怎麼還能相信你?!”Oracle用以打動他們的,對Trinity是愛,對Morpheus則是他與Neo的友情。

  

  其後人類殺入地獄酒吧,此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Persephone轉而幫助人類,救出了Neo。這是因為Persephone借索吻之機,既偷取了Neo的代碼,同時也體會到Neo對Trinity的愛——機器對人的愛,她被這種愛所感動,在某種意義上背叛了她的組織。

  

  這是否在昭示這場社會革命必須由人與機器聯手才能完成?

  

  答案是否,因為Neo被囚禁已經超出了Oracle的預想,在業已讓人類失去信心的情況下,Oracle仍然向人類求助,顯然是不得以而為之的唯一辦法——Oracle事先並無把握人類是否會答應。劇情發展到此,讀者可能已經在腦海中產生深深地置疑,在這場偉大的革命當中,人類莫非只是一道工具,先是被Oracle誘以影響乃至改變The One的選擇;現在又要去拯救革命中意外發生的變故?這個疑問將把我們指向《Matrix》最後的真相!

  

  我到這中才開始闡釋影片另外一條主要線索:Smith。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誤解,這只是由於文字與影像表述方式的不同。

  

  對於Smith,影片明確說明他是Neo一體兩面的對立面。換成劇情邏輯的表述,就是說如果Neo代表著機器對人類的愛,那麼Smith就代表著機器對人類的恨,機器的這兩種情感同時存在,也同樣強大,任何單獨一方都可以威脅到整個Matrix的生存。

  

  以下是一個猜想,也許電腦專家能從另一面論證:The Architect是陰險的當權派,當他不得不與Oracle達成妥協,接受Zion人類存在的事實時,他就已經在背後安排了提防Oracle發動革命的另一種相對等的克制力量,賦予Smith隨著Neo的變化而同等變化的能力,甚至可以反過來打入人類Zion內部,這樣Smith就成為了統治階級鎮壓革命的武器,他具有所有社會革命中邪惡勢力的一切屬性:黑暗力量與光明力量同步增長。

  

  《Revolutions》(《革命》)這個題目很好地道出了《Matrix 3》的實質,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部愛與恨、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改革與保守較量的社會革命片。當Neo與Smith在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中狹路相逢時,全劇達到了最高潮,我們也走到了《Matrix》之謎最黑暗、最激動人心的入口:如果愛與恨同樣強大,愛怎樣才能戰勝恨呢?這樣的革命怎樣才能成功?

  

  這其實也是人類進化與發展過程中一個?琤j不變的悖論。在現行體制下長大的我們,是很難理解現代西方人對社會革命的看法和觀念的,特別是其中西方人在經歷一系列社會變革之後痛定思痛的反思。我只能告訴大家的是,沃卓斯基兄弟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觀念和方法並非創新,在西方也非常流行,甚至一眼看上去頗似佛教的大同之道,但其精神實質卻是西方的:殉難。一如耶穌之死;也象佛陀“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自我犧牲;延續至今,是甘地一次又一次地絕食。

  

  所以在目睹了Smith強大力量後,Oracle選擇了殉難,平靜地坐在哪中等待死亡(Smith兇惡地在她頭上揮舞拳頭咆哮:“你明明知道結果了卻還要坐在這中,你一定有你的目的!”)唯有在聽到Sati也被殺害時,她臉上才流露出一絲恐懼:她預感到自己發起的革命可能帶來了最壞的惡果。Neo在與Smith一場地動山搖的決鬥後,最後一刻他才突然明白了自己使命的最後一個問題:“何時?”,他選擇的,也是殉難。

  

  沒有必要追問先烈殉難之後,黑暗勢力是怎樣被摧毀的,革命又是怎樣發生的,因為,這就是歷史。

  

  Oracle的冒險成功了——她為人類爭取到了自由進出Matrix的選擇權!這是第六位The One與前五位最大的不同,升級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之為革命;Neo在鬥爭之旅中與Trinity一同看到的陽光,為Matrix帶來了第一道溫暖的曙光。這樣的一個結局,卻讓大多數駭客迷們陷入了絕望: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Zion被打得千瘡百孔,Neo與Trinity雙雙罹難,一段美麗的愛情黯然消逝,可不僅Matrix完成了更高等級的升級,而且 99%的人類還囚禁在Matrix中,這樣的結果怎麼還能叫做革命?!

  

  我的態度是,我既同意這是一種新的人機關係的進化,同時也同意這並非是人人夢想的翻天覆地、轟轟烈烈的革命,但如果你在這一刻回顧人類八千萬年的文明史,你也會贊同我的說法:進步雖然緩慢但彌足珍貴,未來雖然漫長但值得期待!

  

  影片的結尾,是小女孩Sati天真地追問Oracle,“我還能再見到Neo叔叔嗎?”Oracle悵然回首這段艱辛曲折的全部歷程,連她自己也無法明白,為了這樣的進步,曾經的犧牲是否值得,也正因為這樣的革命,Neo只有一個。她無盡地眺望遠方,幽幽地說出與自己先知身份全然不符的話:“也許。”

  

  六、最後真相:機器的革命

  

  總結全片,我們可以這樣說:《Matrix》是一個講敘Matrix系統在第六次升級時,由Oracle領導的一群在意識和情感上率先覺醒的機器者,包括Neo、Sati、Seraph乃至Persephone,所進行的一次機器國度社會革命的科幻驚險故事。

  

  《Matrix》最後的真相是:這個革命是機器的革命,是機器革命者的壯舉,與人類無關!革命所取得的微少變化,也只是機器社會的演化,是機器文明的進步;至於人類,他與機器的鬥爭還將持續,只是不象前五次那樣要重頭再來而己,人類文明由此得到了一個小小的空間,至少可以延續下去。

  

  這個結論令人震驚!你會喜歡一部與人類沒有任何關係(或人類只是被利用的工具而己)的講敘機器的電影嗎?你會接受一個機器比人類更自覺、更有進步意識,甚至可能更先進的結論嗎?這種令人失望的情緒,在影片中深深地刻畫在機器退卻之後,Morpheus茫然若失的臉上,他喃喃自語:“難道就這樣結束了?”他夢想的那個推翻Matrix的偉大時刻沒有降臨,依然遙遙無期。而在網上,則早有人揮臂喊出:“我不願相信這是一個機器的神話!”

  

  沃卓斯基兄弟的偉大不是在於他們向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人與機器永恆的鬥爭中,你願意打破“人類中心論”嗎?(這是目前我在網上看到的全部討論所停留的層次),兄弟倆偉大之處在於他們提這個問題的方式,他們想說的是: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吧,那就是,假想一下,在遙遠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具有高度AI智慧的機器人,你會怎麼看待人類?你也願意打破“機器中心論”嗎?

  

  這種立場的轉變,看似輕鬆,實際上需要我們徹底砸碎腦海中早已根深蒂固的,一切人類至上、人類中心論等等慣性思維。

  

  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在影片中以整個劇情的方式提出來:如果打破“機器中心論”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和犧牲,包括愛情和你最愛的人,可得到的進步卻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你還願意做一名捨身取義的機器革命者嗎?天啊,你要知道,這和你是否願意為打破“人類中心論”而付出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啊!

  

  偉大的電影永遠只是提出問題,激發人的思考,而不提供教條化的答案。《Matrix》做為一部在我眼中不失為偉大的電影,也同樣具備這個優秀的品質。他並不象大家眾口一詞說的把人與機器的關係的哲學命題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沒有答案!他提出的是一個思考這個問題全新的角度。

  

  這才是《Matrix》真正的電影革命!正如《星球大戰》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銀河系……”為開端,從而打破我們思想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人類想像力提高到宇宙視野的高度一樣,《Matrix》以“在很久很久以後,在一個機器的國度中……”,把人類的想像力延伸到機器的情感和內心深處。(如果以沃卓斯基兄弟的“關係”理念為橋樑,我們的想像力還能深入到萬事萬物當中去。)

  

  跳出了時空觀念和人類觀念的桎梏,難怪沃卓斯基兄弟屢屢能出人意表、捉摸不定,讓我們一次次難以追隨,猜測落空。

  

  雖然沒有最終答案,但沃卓斯基兄弟仍然透過電影,向我們傳達了一些他們的基本觀念:一、“人類中心論”和“機器中心論”可能同樣都是錯誤的,而且錯得可怕;二、對於社會的變革發展之路,他們傾向於佛教,萬事萬物沒有高下之分,只有關係,而且諸關係是平等的。很簡單吧,但沃卓斯基兄弟想說的,也許就那麼多!

  

  最後我想,如果一定要說任何影片除了娛樂功能外、也仍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的話,那麼我承認,沃卓斯基兄弟用了一個近乎殘酷的問題,在拷問我們人類的意志和心靈:如果你喜歡上這部電影,那你就邁出了視機器與人平等的第一步;而如果你還想去改變他,那你就要準備付出難以估量、也無法預期的代價吧。

  

  七、補白:解釋幾個重要問題

  

  接下來,我從劇情入手,嘗試去解答目前網上許多令駭客迷們大惑不解、爭執不下的問題:

  

  1、為什麼使用如此多的文化象徵?

  

  沃卓斯基兄弟在答記者問時已經明確表示,這是有意而為之。原因很簡單,機器國度是人類歷史及發展的投影,在一場觸及靈魂思想大變革的革命當中,機器文明的進化就是一部人類思想發展史的濃縮版,在這樣一個機器國度中,可以同一時間蘊含人類歷史上一切曾經存在,並改變過人類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神話、宗教、哲學精髓。科幻電影的本質,就是在一個假想的時空當中,其運作是科學邏輯,但情感、命運卻是人性邏輯,這點在《星球大戰》中也一樣。

  

  2、Neo為什麼具有超能力?如果具有超能力是否就成了一部神話電影?

  

  如前所言,關於人機關係的思考和解決之道,沃卓斯基兄弟傾向于佛教,是佛的誕生才把人帶到眾生平等的思想境界。而釋伽牟尼同樣有過許多佛法無邊、神通廣大的神跡記載,這些令現代人誹夷所思的事情,在歷史當中則是活生生的事實。即然《Matrix》的時空觀是假想的機器國度,Neo是革命的先行者,有超能力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沃卓斯基兄弟有意把Neo視為佛來塑造,其在影片中的經歷與佛的生平暗合,佛所經歷過的覺醒、頓悟、圓寂與影片三部曲相等,至於Neo眼瞎之後仍能看到真實世界,也是佛在洗盡人性之後,獲得了直接明悟真實事物的“天眼”。因此我反對說這部電影是所謂的“機器神話”,就象不能把《星球大戰》簡單地視為神話故事一樣。

  

  3、Zion是否真實為什麼不再重要?

  

  關係這個概念雖然直到《Matrix 3》才提出,但卻是沃卓斯基兄弟一個重要的思想發展。人機關係只是人類諸多關係中的一種,假想既然機器也能在可見的將來獲得AI智慧,進而發展出理性與情感,那麼在未來的未來,萬事萬物不也會有這種可能性嗎?所以,“萬物皆平等”可能是人類發展問題的解決之道。即然電影《Matrix》一開始就擺脫了傳統時空觀的束縛,那麼Zion即使不是人類,那怕只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一種關係,只要這種關係是不平等的,這樣的故事還是要發生;這樣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關係當中。

  

  4、關於對幾段關鍵性對白的理解。

  

  如果大家以我的文章為出發,相信會更容易理解劇情,也能更好地理解劇中幾處非常關鍵性的對話,在此留給讀者去自行發現,籍此印證我的觀點。非常重要並再三提醒的是,這是一個機器國度的故事,他打破了我們的時空觀念……這也是沃卓斯基兄弟得以在銀幕上放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肆意馳騁的前提和原因。而其中推出的動畫和遊戲,雖然有助於劇情的理解,但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動畫和遊戲的重心換了一個角度,是從人類的視野來敍述這場革命,與電影從機器的角度(影片隱藏的敍述者是Oracle)正好相反,所以才能做到與影片並行不悖,又不影響影片劇情的展開。

  

  5、最後,賣弄一下小聰明,片名《Revolutions》並不是指多重革命,複數之意是說這次革命是數碼的革命,也就是機器的革命;而把《Matrix》翻譯成中文名《駭客帝國》,多少也誤導了我們中國觀眾(當然這個猜測錯了也無妨)。

  

  附尋:我最後的話——一切歡樂盡在電影中

  

  再次對大家的留言表示衷心的感激。我覺得大家的意見現在已經越來越接近並有益於對劇情的理解了,正如我在文章中所反復強調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看《Matrix》時,得到莫大的觀影樂趣。特別是Meso兄不吝長文,使我有機會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理解。(在此多說一句,個人而言是比較喜歡長文的,可以把作者的意圖表達得更為透徹。Meso兄的留言幾乎可以當做一篇同樣重量級的文章來讀。)

  

  不過我也注意到,可能由於文章過長或表述不清的原因,大家的意見似乎過於集中在對“機器中心論”的攻擊上,更有人以為籍此就可以輕鬆一擊駁倒全文,這多少有些背離了我本人真實的意思。

  

  我決定不再重寫文章,改以另行撰文的方式,充實文中最容易被誤解、被忽略的幾個地方,可能與上文有重複之處,但我試著儘量寫得簡潔一些,突出重點。同時申明這是我關於《Matrix》的最後幾句話了——一切歡樂盡在電影中!

  

  第一,這是我個人的第一篇影評。以前不寫影評的原因,是我認為電影本身已經足夠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了,觀影所得完全取決於個人。可是後來我在網上發現,關於《Matrix》的討論趨於複雜化,已經陷入哲學、科學、宗教、神學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我感到非常義憤:一群偽影迷們以天花亂墜、嘩眾取寵、玩弄技巧的方式壟斷了話語權,完全剝奪了我們看電影的樂趣,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在誤導和荼毒著影迷們真誠的心!

  

  第二,首先來回答Meso兄的第一個問題:我的文章並沒有把電影主題複雜化而正好恰恰相反。認定這個故事是探討“人機關係”的想法才是一切複雜化的起源,這中面隱藏有兩個根本性的錯誤:一,當故事被用來詮釋某個哲學命題時,故事就不是藝術了,而是寓言,連故事本身也會變得枯燥乏味(所有才會有人在網上不遺餘力地探求主題寓意,以為這樣就可以一舉破解整部影片);二,這無形中也貶低了沃卓斯基兄弟的創造力,一個導演的成功不在於思想有多麼深刻、多麼超前,他的貢獻在也只在藝術上。讀完我文章的網友會知道對於《Matrix》的本質,我與其他人的立場是鮮明對立的:《Matrix》是一部電影,是記敍一場社會革命全過程的故事,只不過這個故事發生在科幻想象的機器國度中罷了;而導演的任務,就是要把這個故事講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第三,不必過於拘泥概念,如果我們不知道概念就看不懂電影的話,那電影也不會是什麼好電影。這也是前一階段“駭客”討論的錯誤所在。就象在《Matrix》中,雖然也大量使用到異常豐富的文化象徵,但象徵如果重要到觀眾不明白其寓意就跟不上劇情發展的話,相信沃卓斯基兄弟也會無情刪掉,這是藝術創作的最一般原則。我對於這些象徵作用的理解,是輔助和工具性的,用於強化效果、提示懸念、渲染革命前夜的緊張氣氛。

  

  第四,請大家留意“關係”這一非常重要的觀念。任何“XX中心論”的提出,所指的無非都是兩個事物之間某種不平等的關係,知道這一點,就足以幫助我們理解整個劇情了,不必再去深究概念深奧的哲學定義。如果你不喜歡“機器中心論”這個詞,也可以說成是:在未來機器統治地球的社會中,機器與人的關係仍然是不平等的;甚至在機器內部,機器與機器之間也是不完全平等的,存在著機器的暴政。在電影中,The keymaker的悲慘命運和結局就是真實的寫照,這段情節感人至深。

  

  第五,Meso兄的第二則留言,起首似乎是要強烈反對我提出來的“機器中心論”,但細讀下去,卻是在通篇讚揚機器要比人類更先進,更人性,更有想像力和創造力,這種比較以及比較出來“誰比誰更好”的結果,都說明了這絕不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和那些認為人類比機器高明的論調如出一轍,這難道不就是“機器中心論”的具體表現嗎?!此外,為什麼“先進”的機器不能設計出一種更“平等”的人機關係,那是因為解決“平等”靠的不是技術,而是感情,是“愛”,而且這個歷程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這不正是《駭客》最想說的故事嗎?在此,我再一次堅持並重申我的觀點,愛情之路貫穿了這場革命的主線,是全片的主題,反過來推論,一部講敘愛的電影難道不比某種寓言片要更有趣得多嗎?!再深一層想,這不也正是西片和國產片精神上的本質區別嗎?!

  

  第六,受網友意見的啟發,我想補充說明一下小女孩Sati的重要性。一開始我們知道她註定要被系統刪除,她是程式卻沒有任何用途,為什麼?因為她是程式之愛的結晶,真正的愛是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的。而後來,在這場機器革命過後,她反而當上了Matrix的管理員。Sati本身的經歷就已經足夠戲劇性了,同時也是這場機器革命的成果——機器社會也開始平等對待那些沒有任何用途的機器了,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深究她到底是更高級的機器還是機器-人。若再聯想到這場革命的慘烈,可以說Sati不代表未來,她代表的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一如孩子在任何革命中的象徵。

  

  第七,至於會不會有一個把“機器中心論”和“人類中心論”統一起來的觀點?我的看法是,沃卓斯基兄弟對人機關係未來前途的思考,僅僅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暗示:佛教的眾生平等。對佛學感興趣的影迷可以繼續研究,但那已經是電影以外的問題了。我也承認,如果真是這樣,可能結尾才是大家心目中所想像的宏偉壯觀的勝利,但事實不是,電影講的是一個故事,一次悲壯的抗爭歷程,而由於革命所取得的進步與犧牲的代價差別如此之大,使得這個故事幾近希臘神話的悲劇。

  

  第八,《Matrix》即然是一個故事,要講敘劇情,還能有另一種表達方式:即從人物的性格、命運和跌宕起伏的歷程入手,同樣也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特別是主人公Neo從混沌、覺醒到頓悟,最後走向自覺的犧牲,若套用中國俗話簡直可以用“驚天地、泣鬼神”和“感人肺腑”來形容(自然,沃卓斯基兄弟這個典型的西方故事又要比《英雄》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個體生命要更複雜、更人性得多)。至於有人認為我推導劇情的邏輯仍然要依託佛學理論,那是一種誤解,我不過是用以說明,Neo蛻變的歷程(包括具有超能力)並非導演憑空想像,也絕非前無古人、不可理喻的,而是非常人性的,人類歷史上有太多的宗教可以證明Neo的故事決不是一個“機器神話”。

  

  為什麼我沒有這樣去寫呢?因為我認為,與網上的錯誤相比,更大的、更根本性的錯誤在於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腦海中根深蒂固的“人類中心論”上,不破除這個前提,就根本不可能理解《Matrix》的劇情!(全文完)

另有精彩回貼一篇

作者:pickle 回復日期:2003-11-17 8:13:38

  支持

  看完matrix3 也有類似的看法。 這個革命完全就是由oracle設計並發起的,並且肯定得到了大多數覺醒的程式的支援,他們是除了人和機器以外的第三方勢力。並且我認為smith的過分強大也是oracle等人刻意縱容的結果。 這中建築師應該也是站在oracle一邊的,雖然他沒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最終matrix瀕臨崩潰,機器大帝只好和neo做交易,革命成功了。當然程式的AI發展到這個水準上,基本上和人以及機器人沒什麼區別,他們需要獲得自己的權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 1 month later...
  • 2 weeks later...
  • 10 months later...
最初由 rex2003 發表

有玩駭客任務:重裝上陣的遊戲就會知道

1.動畫中寄出的那封郵件是如何被拉哥斯號的艦員獲得

2.第二集莫斐斯和電腦人在貨車上PK被打下去時不是被奈爾碧接去?

電玩要開車去實行那一幕

3.奈爾碧也曾遇過賽若夫,.............(論壇訊息:引文過長 恕刪)

好久的文章@@浮起來吧∼∼∼

這遊戲...玩兩個角色都會跟她親喔

很多戰鬥的地方因為戰術所以兩個角色進行內容不一樣

所以玩兩個角色都要玩才能完全玩透這遊戲

玩好幾次了

滿讚的∼∼尤其是focus時徒手k人∼∼超爽!

不打密碼選最難根本過不了QQ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