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阿斗是天才!?


Recommended Posts

不,

其實在正式中,

並沒有確實記載劉備有摔過阿斗,

也就是說:

趙雲把他救回來,

劉備卻說,

"我為了你這小子,差點喪失一名大將。"

然後將他摔到地上。

這段歷史是不存在的,

恐怕是羅貫中先生自己編寫出來的小說劇情,

我個人猜想,

這因該是個伏筆,

是為了在未來將阿斗塑造成一個白痴所做的準備工作。

這個,想想好像真的是這樣耶.......不想寫續集!

而且,看三國演義應該不準,

因為,那畢竟在立場上有偏差,羅貫中太偏蜀漢了!

以前看的時候都很感動,現在看,就.......= =""

我認為真正為人民著想的君主,不會為了讓自己在以後歷史留下的「賢君」的名號,而犧牲百姓吧!

而且,在成為別人的階下囚,樂不思蜀算是裝傻吧!如果顯出自己的聰明,不是命就不保了嗎?

拙見。以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94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 4 weeks later...

覺得劉禪也許不笨

但沒有挽回蜀漢的能力

如果投降是他的策略,那他成功了,也不過如此

若不是,那是趨勢

只能說他沒有想要竭力底抗

無論那種,都和天才無關

也許......那種狀況天才也只能殞落吧,我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劉禪在統治技術上真的是很高竿的人,雖然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但是諸葛亮自己不是也知道不北伐就一定會滅國嗎?諸葛亮進取和劉禪守土,一靜一動兩者不過都是統治技術的一種而已啊。

東晉王導說過「 人言我憒憒, 後人當思此憒憒。」(世說新語,政事)這句話應該也可以用在劉禪身上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覺得劉禪在統治技術上真的是很高竿的人,雖然他最後還是失敗了,但是諸葛亮自己不是也知道不北伐就一定會滅國嗎?諸葛亮進取和劉禪守土,一靜一動兩者不過都是統治技術的一種而已啊。

東晉王導說過「 人言我憒憒, 後人當思此憒憒。」(世說新語,政事)這句話應該也可以用在劉禪身上吧?

的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

蜀國是以攻為守,

因為那時長期戰亂,

關中早已空虛,

而蜀中也一樣空虛,

12萬孔明大軍不過是假象罷了,

因為一但被吳魏看出蜀中空虛,

那蜀國就完了,

於是孔明便進軍空虛的關中,

來掩蓋蜀中的空虛,

也就是空城計,

不同於他在西城弄的那個小空城計,

而是涵蓋整個蜀漢,

矇騙整個三國的超大空城計,

真是千古奇計!!!

這就是我最佩服孔明的地方。

可惜的是,

吳魏也不是笨蛋,

一定也有人看穿孔明的騙局,

我猜司馬懿早已看出蜀中空虛,

才會領兵和蜀軍正面衝突,

更別說張合了,

他既然看得出孔明連續兩次的小空城計,

當然也看的出孔明在蜀中搞的大空城計。

如果說,

我們在這裡假設,

其實劉禪是個天才,

那他必定也料到,

這超大空城計總有一天會被人給刺穿,

那接下來就麻煩了,

於是劉禪便以靜為攻,

就戰略上來說,

這也是空城計,

一方面蜀軍攻的又強又快,

一方面蜀中卻靜的和死城一般,

像司馬懿和曹丕這些狡詐多疑之人,

必定不敢輕舉妄動,

真要說的話,

劉禪是在幫孔明,

補足他在空城記上的缺陷,

如果劉禪不笨,

那他就真的是天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覺得劉禪也許不笨

但沒有挽回蜀漢的能力

如果投降是他的策略,那他成功了,也不過如此

若不是,那是趨勢

只能說他沒有想要竭力底抗

無論那種,都和天才無關

也許......那種狀況天才也只能殞落吧,我想。

同意

阿斗不笨 他只是平庸了些

比起孔明來是差得遠

但是他絕不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

試問改朝換代與國破家亡哪個對人民比較嚴重?

如果只是平順的改朝換代 那麼對大多數的人民來說影響不會太大

生活並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改變 仍然和樂

如果是動干戈但仍大敗 戰爭殺伐 國破家亡

結果仍是一樣改朝換代 但人民的家園卻沒了 戰後的淒涼不勝唏噓

又問 這裡也有人提到阿斗只顧享樂不管人民 請問您所根據的史料在哪?

一個史家並不會輕易的對人物下評論 只有在經過百般考證之後才能下斷語

但是一個小說家可以為了經營劇情 而將人物作改寫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想必大家都知道,

阿斗very無能,

甚至將Mr.諸葛,

建立好的江山給丟了,

但....

真的是這樣嗎?

仔細想想,

阿斗好像是三國中過的最comfortable的人,

不愁吃穿又有美女相伴,

搞不好阿斗其實才是最聰明的,

他早就想好要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難道三國最後的發展早就定好了?

這一切都是阿斗設計好的嗎?

當然...

也有可能一切都是我的幻想...

他其實是誤打誤撞的。

你們覺得呢?

哇 版大的思考方向真是不同,從逆向的角度思考,另在下深深佩服

諸葛亮死後,阿斗是否"明哲保身",平凡的改朝換代,在曹操的面前裝傻,云云樂不思蜀,得以安享天年,人民仍然安居樂業不被戰亂所苦,說不定阿斗真的是個聰明狡詐的孩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高偉的夢想、逆天而行的勇氣阿,有時候似水順勢也不違過,只不過從現代的道德觀念來看,阿斗是一個不成大器之人也是無法辯駁的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針對本篇發表主題

我認為...

對某些方面來說他的確是天才

能者多勞

他把東西都丟在諸葛身上算是聰明了吧?

為君者多享

他這點也是發展的十全十美

:)

所以說呢....

對某方面來說不得不說聲佩服阿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的確,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

蜀國是以攻為守,

因為那時長期戰亂,

關中早已空虛,

而蜀中也一樣空虛,

12萬孔明大軍不過是假象罷了,

因為一但被吳魏看出蜀中空虛,

那蜀國就完了,

於是孔明便進軍空虛的關中,

來掩蓋蜀中的空虛,

也就是空城計,

不同於他在西城弄的那個小空城計,

而是涵蓋整個蜀漢,

矇騙整個三國的超大空城計,

真是千古奇計!!!

這就是我最佩服孔明的地方。

可惜的是,

吳魏也不是笨蛋,

一定也有人看穿孔明的騙局,

我猜司馬懿早已看出蜀中空虛,

才會領兵和蜀軍正面衝突,

更別說張合了,

他既然看得出孔明連續兩次的小空城計,

當然也看的出孔明在蜀中搞的大空城計。

如果說,

我們在這裡假設,

其實劉禪是個天才,

那他必定也料到,

這超大空城計總有一天會被人給刺穿,

那接下來就麻煩了,

於是劉禪便以靜為攻,

就戰略上來說,

這也是空城計,

一方面蜀軍攻的又強又快,

一方面蜀中卻靜的和死城一般,

像司馬懿和曹丕這些狡詐多疑之人,

必定不敢輕舉妄動,

真要說的話,

劉禪是在幫孔明,

補足他在空城記上的缺陷,

如果劉禪不笨,

那他就真的是天才。

果然思考方式與常人不同 佩服佩服

不過真的以一個人的角度去想

劉禪真的是很聰明 他投降無非跟之前劉璋一樣

對自己跟百姓都好 自己還可以在那裡享福

不過對一個國家來講 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畢竟是他老爸和其他英雄一輩子的心力阿!!!

至少他在愚蠢也不至於像晉惠帝一樣吧 「何不食肉糜?」 = =""

劉禪至少還記得要給趙雲封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2 weeks later...

套一句版大的話:

"反正沒有人親眼看過三國歷史畫面,眾多說法百家集會,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他們當時是如何想的,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根本沒人知道"

對了,司馬懿沒那麼傻跟他正面衝突,他是死不出兵跟蜀軍耗糧…

另外建議版大不要拿空城計來比喻,因為在西城的空城計是羅貫中寫的,而且所謂的超大空城計也只是版大心裡的構思而已,很創新的一種想法,其實我也沒想到過… ^ ^

不過劉禪在孔明死後還能撐那麼久也不簡單了...

但是能輔佐劉禪的人,在董允之後的丞相就不怎麼行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4 weeks later...

懶的人,常常被誤認為是"白痴"

另外

以現代"同年富裕病"理論來看

一個被慣壞了的小孩,鬥志、受挫力、思考力..等都會很低

他的舉動,可能是出自於自己本身的抗壓能力不足

並且無實際案例證實阿斗"很聰明"(逃避責任、投降、說"樂不思蜀"、把大權交給諸葛亮這些舉動,並不需要用到很多智慧)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它能把大權交給諸葛亮

1.蠢到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後果。(or他知道可能會發生的後果,但他並不理性選擇..)

2.他是心裡分析大師,趨勢觀察家,知道諸葛亮的心理再想什麼(光憑"老臣、跟劉被打天下"這幾點,不足以確定他不會叛變的可能性)

(p.s.這就跟他與諸葛亮相處時多寡有關,但我並不知道他從出生到現在,與諸葛亮交流的時間有多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們在講劉禪阿......

他在歷史中的評價 真的很不高 藉由一些史書來看

阿斗 也被評價的很低壓....

當時他讓蜀國又撐30年 相對的魏國對蜀國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加上當時那些將士在撐 一個阿斗怎麼可能撐三十年

魏國 也是看再劉備的面子上 保留給阿斗一絲絲的尊嚴

所以....阿斗不是天才!!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們在講劉禪阿......

他在歷史中的評價 真的很不高 藉由一些史書來看

阿斗 也被評價的很低壓....

當時他讓蜀國又撐30年 相對的魏國對蜀國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加上當時那些將士在撐 一個阿斗怎麼可能撐三十年

魏國 也是看再劉備的面子上 保留給阿斗一絲絲的尊嚴

所以....阿斗不是天才!!

能在精兵勇將和兩個大國間還讓自己能夠善終,已經是種智慧啦,要不然像石虎一家都沒得善終豈不更糟?

以小事大是智慧啊,或許在中國傳統史學中劉禪不思振作不足為天下傚仿,但是在今日我們活著的世界中劉禪的生活哲學卻是很能夠讓我們現代人學習的不是嗎?聰不聰明是當時的人可以決定的,怎麼看就是時代決定的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們在講劉禪阿......

他在歷史中的評價 真的很不高 藉由一些史書來看

阿斗 也被評價的很低壓....

當時他讓蜀國又撐30年 相對的魏國對蜀國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加上當時那些將士在撐 一個阿斗怎麼可能撐三十年

魏國 也是看再劉備的面子上 保留給阿斗一絲絲的尊嚴

所以....阿斗不是天才!!

不!

話不能這麼說,

並不是史書記載的就一定是真的,

況且史書也沒有說劉禪很笨,

史書只有說他沒啥大作為而已。

就以當時蜀國的狀況來說,

和魏國作對其實是以卵擊石,

投降魏國對人民才是真正好的。

樂不思蜀,

恐怕只是劉禪為了不要讓自己被殺而"裝"出來的假象。

如果他表現的太精明,

魏君恐怕就會畏懼他再起來造反而將他除掉。

阿斗會不顧一切的為諸葛亮在撐個30年,

只是因為諸葛亮是"託孤大臣",

況且劉備也才剛陣亡,

如果直接投降曹魏恐怕會軍心大亂,

將領勢必會起來造反,

那麼傷亡人士並定會大增。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不!

話不能這麼說,

並不是史書記載的就一定是真的,

況且史書也沒有說劉禪很笨,

史書只有說他沒啥大作為而已。

就以當時蜀國的狀況來說,

和魏國作對其實是以卵擊石,

投降魏國對人民才是真正好的。

樂不思蜀,

恐怕只是劉禪為了不要讓自己被殺而"裝"出來的假象。

如果他表現的太精明,

魏君恐怕就會畏懼他再起來造反而將他除掉。

阿斗會不顧一切的為諸葛亮在撐個30年,

只是因為諸葛亮是"託孤大臣",

況且劉備也才剛陣亡,

如果直接投降曹魏恐怕會軍心大亂,

將領勢必會起來造反,

那麼傷亡人士並定會大增。

所以版大是以"阿斗不笨"的角度去看的吧?

個人覺得不夠客觀....內容沒有舉證,只有空想。

再來孔明死後,劉備已經去世有十二年之久了,為何說他才剛死?

還是十二年不夠久..=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版大是以"阿斗不笨"的角度去看的吧?

個人覺得不夠客觀....內容沒有舉證,只有空想。

再來孔明死後,劉備已經去世有十二年之久了,為何說他才剛死?

還是十二年不夠久..= =?

喔?

那麼照你那麼說,

用"阿斗很笨"這個角度去看,

就很客觀嗎?

有舉證嗎?

鬼啦,

你們還不是空想,

擅自認定阿斗的價值。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訪客 tingshun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像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

伏锲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出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时代的领导人吴主孙皓在晋朝大兵压境时,尚“作昭明宫,工役之费,以亿万计”。善于纳谏、明于决断调度的晋武帝,天下一统后,“怠于政事,颇事游宴选吴孙皓宫女五千入宫,掖庭殆将万人。尝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晏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撒地,以引帝车。”

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国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刘备来比,不知进化了多少代。跟同时代领导人吴王孙皓和晋朝开国皇帝武帝相比,刘禅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气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破坏一些社会财富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为什么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招安比镇压还坏呢他们的逻辑是:镇压使得阶级矛盾更为尖锐、阶级斗争更为激烈,阶级斗争越激烈越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历史事实看这显然是荒谬的。几十年的战乱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财富、人口几乎是一扫而空,‘激烈’到这种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真正大气的政治家是自己显得窝囊,而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相反,自认为伟大的政治家是人民痛苦自己伟大。正如英国人布来尔说得那样,“自由的国度里,怨言多,痛苦少;在在专制的统治下,怨言少,痛苦多。”就象今天的越不会奴役人民的领导越不是好领导一样,对人民的仁慈的领导人可能就不是好领导。当整个统治阶级都爱好牺牲人民的利益创造自己的伟大时,那些不愿过多地役使人民的人往往会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

99年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大陆,记者问克林顿政府对90 年代新经济的贡献时?人家回答说:“看在克林顿没有做过什么事的份上,给他打个8分吧。”人家克林顿也没有像我们的领导人那样呕心沥血领导我们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却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真让我们这个喜欢瞎折腾的种群万分困惑。

“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臣,不可以言谋。”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否则就是狗熊。也正是因为如此,朝鲜战争中被俘的英雄,在归国后,非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得到的是无端刁难和漠视。我们要坚决摈弃“视残暴为英明,视仁德为无能”的历史观。

鲁迅先生说得好:“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掉客;见胜兆纷纷聚集,见败兆纷纷逃亡。”抬举强人、为胜利的英雄唱战歌;蹂躏弱者、对失败者踏上一脚;似乎成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鲁迅还说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剧是乱捧与乱骂,比如把英雄说成娼妇,把娼妇说成英雄。

人们之所以蔑视刘禅,除了在位时间太长外,其实就是文化的因素。因为阿斗的谋略是从长计议,不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同计较一时一事的面子政治思维背道而驰,必然触犯了以儒家的思想为主流的上层观念。如果中国的政治家中多几个善于激流勇退的政治家,怕中国的专制也不会延续这么长的时间。

希腊人普鲁塔克说:“从历史中追寻和找出真实是一桩非常困难的事。”这年头,不知怎的,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丫鬟,即可以美化,也可以践踏。

“世界两千年,中国五千年”,才出了一个大气的阿斗,我们还骂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谁扶不起?!是阿斗,还是我们,抑会是我们不健康的文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统治需要论是非,是我们历史和现实最大的劣根。江泽民说:“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正确历史认识,就谈不到现在与未来。”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