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校刊的定位和期許


Recommended Posts

記得以前北一女青年的走向是文藝風

在我畢業那年北一女青年社

(別叫他們校刊社惹,雖然我也不確定他們的社名是不是這個

對於學校政策的部份進行了徵文

以了解學校師生的看法。

對於這點我個人是很贊同

我認為一個校園刊物應該要具有校園政策回饋和討論的特質

或者針對一個專題讓大家能夠進行討論

也是在課堂外讓大家意見交流和學習

我總認為北一的孩子應該更具有人文素養

這為的不單單是社會責任和觀感的問題

也不是「未來的棟梁、佼佼者」這類標籤的緣故

而是這麼說吧,

進來北一的這群人在課業上已經具有一定的能力

如何讀書、如何學習對於他們(我們?)或許不是件過於困難的工作

也正因如此,在踏入大學以前,

北一的孩子應該要學習如何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社團的學習是一個點,其他平台上的意見交流亦然。

我想請問各位認為「校刊」的定位是什麼?

而對於北一的校刊又有怎樣的期許呢?

當然,由於我從未參與編輯事宜,也不知道有哪些限制

但是我只是想以一個校友的身分來問問大家^^

如果有編輯校刊的學妹在此,請不要有太大的壓力

甚至也希望你們將辛酸血淚史說明,讓我們了解校刊的限制和運作

以往常常會提到為什麼一定要買校刊這個問題

對於編輯校刊的社員來說也是何其無辜

畢竟就我的觀察他們真的很用心

學校一次次的跟班代們解釋這個政策的原因和需求

然而卻貌似沒有問過學生想要怎樣的校刊,認為校刊的定位在哪

(呃...至少我在學校時似乎沒有,有的話也是沒有系統性的詢問方式)

SO,希望現在的在校生們可以說說看你們的看法

當然校友們也歡迎分享^^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外校校刊來亂:P

恩...其實我也問過學長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多數學生沒辦法決定校刊的專題 而是由我們這群少數的編輯討論而出

難道不能全校公投這次的校刊有哪些專題 再有我們去統整、訪談?

學長的回應是:畢竟我們身為校刊的編輯,對於這本校刊的內容自然有一定的掌控,且開學時已經問卷調查,其他學生的意見當然多少也會參考

但許多學長問卷上填的意見實在令人....= =""

如: 校花、音樂班專訪、友校相關、科學班、有關彰中和它校的良好互動。訪問它校、網咖專訪、它校問卷調查、流浪漢專訪、女學生的低語、更多老師的秘密....

可見不能完全順從民意= =""

而且有些我認為不怎麼會有人想看的專題...如校長的話、老師專訪

又因學校的關係根本無法刪除 只能盡可能的做的別那麼無趣...

再來就是經費有限的問題...許多時候因為經費不足,以至於無法呈現出心中最好的校刊

還有公關的聯絡方面,也不是每位校內外人士都能夠接受我們的採訪

所以許多人提出的點子看似可行 實際上卻是窒礙難行

而且正如方才所說 許多人建議的專題感覺就像是來亂的= =""

我們也就只能"參考"這些學長們所提出的"建議"....

況且社課討論的狀況也不甚踴躍 幾乎都是幾個人在撐場面

有些人甚至是在後面直接開始讀書、睡覺

缺乏眾人討論的情況下 也使得最後的專題只能是部份的人決定

但又會淪於「校刊只是在做少數人自己想看的專題」如此窘境...

校刊社難做人啊(攤

抱歉廢話頗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外校校刊來亂:P

恩...其實我也問過學長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多數學生沒辦法決定校刊的專題 而是由我們這群少數的編輯討論而出

難道不能全校公投這次的校刊有哪些專題 再有我們去統整、訪談?

學長的回應是:畢竟我們身為校刊的編輯,對於這本校刊的內容自然有一定的掌控,且開學時已經問卷調查,其他學生的意見當然多少也會參考

但許多學長問卷上填的意見實在令人....= =""

如: 校花、音樂班專訪、友校相關、科學班、有關彰中和它校的良好互動。訪問它校、網咖專訪、它校問卷調查、流浪漢專訪、女學生的低語、更多老師的秘密....

可見不能完全順從民意= =""

而且有些我認為不怎麼會有人想看的專題...如校長的話、老師專訪

又因學校的關係根本無法刪除 只能盡可能的做的別那麼無趣...

再來就是經費有限的問題...許多時候因為經費不足,以至於無法呈現出心中最好的校刊

還有公關的聯絡方面,也不是每位校內外人士都能夠接受我們的採訪

所以許多人提出的點子看似可行 實際上卻是窒礙難行

而且正如方才所說 許多人建議的專題感覺就像是來亂的= =""

我們也就只能"參考"這些學長們所提出的"建議"....

況且社課討論的狀況也不甚踴躍 幾乎都是幾個人在撐場面

有些人甚至是在後面直接開始讀書、睡覺

缺乏眾人討論的情況下 也使得最後的專題只能是部份的人決定

但又會淪於「校刊只是在做少數人自己想看的專題」如此窘境...

校刊社難做人啊(攤

抱歉廢話頗多...

雖然說各校詳細狀況不全相同

但是我想某些壓力也很相似,

也可以給我們非編輯一些參考

了解難處在哪,社員想法為何

其實不管怎麼做編輯都很辛苦

以前有同學就是青年社的社員

暗自替他們掬一把同情之淚。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北一女青年就是強迫買的那本

講到校刊好想cue青年社月盈楓出來解釋xd

不過我想有個問題是校刊選的主題大部分同學都不太感興趣

歸因於我們學校內部有很多人對生活周遭的事物的不關心

這是整個校內風氣的問題啊...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校刊是指綠園文萃?

不是喔

是跟課本差不多厚、一學期一本、裡面青城派很好笑的那本

不好意思喔校友亂入一下:P

我記得我從高一開始就很喜歡學校的校刊

(我現在六本都在而且還排的好好的在我家書架上XD)

仔細翻閱就會知道校刊不是只有那兩三頁青城派的內梗笑一笑罷了

裡面的藝文訊息真的很棒

學生寫的文章、拍的照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

就像樓主說的一樣

我們這屆最後的一本校刊擔起了溝通平台的角色

(那時討論的是服儀相關的問題,高一的學妹不知道曉不曉得這件事)

中立公正的忠實呈現各方的說法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

讓我們學習用多種面相去看同一件事情

而不是各執己見

(若能同理用在討論各種社會議題上多美好!!)

這代表北一女青不再只侷限在文學

而是全面性的培養學生的各種素養

所以對我來說

校刊的定位已經慢慢從藝文相關讀物轉變成多元資源提供者了吧XD

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部分:目

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在校刊上看到滑板社的介紹(痛哭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北一女青年就是強迫買的那本

講到校刊好想cue青年社月盈楓出來解釋xd

不過我想有個問題是校刊選的主題大部分同學都不太感興趣

歸因於我們學校內部有很多人對生活周遭的事物的不關心

這是整個校內風氣的問題啊...

這就是我原本說的末段部分

我覺得....人文素養需要加強

但是我認為與其每次解釋,

不如問想要什麼比較有誠意

連運動服外套都一問再問了

不是喔

是跟課本差不多厚、一學期一本、裡面青城派很好笑的那本

不好意思喔校友亂入一下:P

我記得我從高一開始就很喜歡學校的校刊

(我現在六本都在而且還排的好好的在我家書架上XD)

仔細翻閱就會知道校刊不是只有那兩三頁青城派的內梗笑一笑罷了

裡面的藝文訊息真的很棒

學生寫的文章、拍的照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

就像樓主說的一樣

我們這屆最後的一本校刊擔起了溝通平台的角色

(那時討論的是服儀相關的問題,高一的學妹不知道曉不曉得這件事)

中立公正的忠實呈現各方的說法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

讓我們學習用多種面相去看同一件事情

而不是各執己見

(若能同理用在討論各種社會議題上多美好!!)

這代表北一女青不再只侷限在文學

而是全面性的培養學生的各種素養

所以對我來說

校刊的定位已經慢慢從藝文相關讀物轉變成多元資源提供者了吧XD

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部分:目

我覺得我們學校校刊質不錯

但是比較偏向藝文資訊方面

個人是認為這樣有些可惜。

或許因為校刊內容已經不錯

對於它們就會有更高的期許

說到最後一本裡面有我的文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北一女青年就是強迫買的那本

講到校刊好想cue青年社月盈楓出來解釋xd

不過我想有個問題是校刊選的主題大部分同學都不太感興趣

歸因於我們學校內部有很多人對生活周遭的事物的不關心

這是整個校內風氣的問題啊...

原來強迫買的那本不是綠園文萃。

那等我拿到並且拜讀校刊後再來討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青年哎(遠目

我外校我也來亂XDD(被拖走

好啦認真不亂了。

  先說一下"青年"之名何來,源自陳獨秀所創辦之<新青年>,名之前衛自然不在話下。

  其實最早校刊的定位就是刊登一些"被禁刊的"內容,有一種反叛意味存在。

  甚至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猜想也許許多學運都和校刊有關,而校刊(青年)社也出過不少爭議人物,以建青為例:

  像是吳祥輝、還有當時可是個叛逆少年的楊照等等......,但也全是些反骨小子,近代也是有不少詩人的,像是鯨向海、凌性傑等等...(當然紅樓詩社功勞也不少)

  然後之後就新舊分派了(天音:是有沒有這麼嚴重啊!!!)

  新的一派校刊認為,校刊名為校刊,當然就是要刊登一些學校內部的事務,當然這個想法和西方的校園刊物有些類似,而這個想法也沒有錯,只是觀念上自然是衝擊了舊有的機制

  舊的一派依然認為,所刊之物,必成國家未來知識分子之養分,所謂"青年",當然是帶著國家的這片清綠野花綻出最華麗孤傲的骨氣

  到了現代,校刊(青年)社,自然是面對了"平衡"的難題,甚至有些走出第三條路,像是編雜誌一般放上名人訪談,或是既不前衛也不關乎校園的專題(流行音樂、動漫、輕小說等等...)

而"平衡"的過程,也有些新生者,或改名"青刊社"者皆有。

  我猜想,對於現代的校刊(青年)社而言:

  還有"強迫購買"的學校,也許氣焰就高張一些,多刊點舊派的,或是像是編雜誌一樣,介紹自己喜愛的事物,換句話說像是種"強迫推銷",但倘若主編素質高,也確實能達到將各式重要知識(或異見[非錯字])介紹給時下青年的效果。

  反觀已經實行"自由購買"的學校,或許就沒有如此自由,畢竟肩上扛著壓力,需要多刊些"大家喜愛的、有人想看的",自然新一派的"校園話題"會多一些,但現代校園風氣開放,校園裡的"有去話題"確實也不少(笑),也許這樣的平衡,對於校刊也是種好事吧。

PS不過老實說我是舊派的啦哈哈 雖然第三條路可以刊一些自己私心的東西XD(像是Olivia Ong(你滾))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個人最欣賞的校園刊物是含下列事項:

一、議題

不管是校內議題或時事的重要議題

開放學生對此發表意見。

二、藝文

藝文資訊、文藝獎等

三、其他校園資訊

無論哪種形式,

我了解校刊的編輯們都是辛苦的

如果我是編輯群,

我可能會覺得第二部分是相較輕鬆的

原因:

1.文藝獎的評判不是編輯們是老師甚至是外聘專家

在公平性以及選稿方面比較不會受到外界質疑

2.編輯不用再針對這些稿件做文字審稿

3.能讓校刊的質提高

個人以為一個好的刊物,這樣或許就很棒了

但是一份「校刊」的使命可能就不只如此了

「北一女青年」從字面上來看必須符合兩個使命跟期許:

1.「北一女」:和北一女相關,但是這個相關的定義可以拉得很廣

2.「青年」

青年這兩個字就有趣了。

羽德講到了陳獨秀,那麼為何陳獨秀當初要以新青年命名?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之前他們才搞了一個《青年雜誌》

又為了避免和青年會的雜誌搞混了,就出個《新青年》

以複雜點的角度來說,其斷法應為 新、青年

要做具有新視野的新時代青年,

無論哪個說法,重點其實是在那個「新」

但是不管是陳獨秀或是如青年會等人為何都要在刊中加入「青年」?

個人以為是因為:

1.青年代表一股青春的新勢力

他們的觀念還可以改變,他們還有足夠的彈性

嘛,毛澤東就這麼比喻了

青年人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是人生最寶貴的年華

就姑且不提現在的八九點我們還在睡這件事情...

2.確實主要的閱讀者和參與者都是「青年」

對於青年的期許是什麼?

這就不只是一個刊物的問題了

「青」之金文為上「生」下「丹」

說文直接說它是「東方色也」

在中國的五行學說當中

青是屬木,對照季節屬春

對照五經則是對到《詩經》

五化中對到的是「生」

在中醫中我們說「木曰曲直」

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上面這段可能會覺得我離題或是不知所云

但是我想要表達的是一個「青年」所蘊藏的概念

當然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但這是我的看法

而當初這類的刊物取上這樣的名稱

難道不是也為了這麼些看法或期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3 weeks later...
我很喜歡閱讀北青

部分散文有股歷盡滄桑之感 很值得學習

然後書裡面的美編超棒的 對眼睛都不會造成傷害 用色很柔和

北青在校刊之中確實算是十分不錯,值得鼓勵的一份刊物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