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意見誤導科學政策?


Recommended Posts

公眾意見誤導科學政策?

2012 六月 3日 16:19 in 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專欄 by 國科會 國際合作簡訊網

市民大會或共識會議常被政府機構用來作為制定或影響政策的工具。包括美國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都曾採用。這本來是設計讓政府制定決策的過程中,公眾能有發聲的機會,在某些特定的地方議題上提供一些洞見與意見。

但是,面對具爭議性的發展中的新技術時,這類的公眾參與往往不能達到其目的。例如,在一個社區裡是否建一座具爭議性的核廢料儲存區、在哪裡建,是否應該進行可能有致命性的生物病原體研究、在哪裡進行?這類的議題很難透過公眾會議達成協議。最常見的對立意見是:大眾有需要的最新設施對立於個別社區希望這些設施(如:行動電話基地台、電廠、廢棄物棄置場)設在別人家的後院。

政策制定者想利用市民會議多聽各方意見解決歧見,下場就是強化各自的意見、增加衝突、不能達成共識。可是政策制定者還是很喜歡採用這種方式。支持採行公眾會議的人認為這種集會有可能達成共識,並且提供了一般大眾、專家和決策者之間雙向對話的管道,可以及早發掘並辯論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ELSI)關注;最終能夠對於新興科學領域和它們的社會應用性進行一個長期的規劃。

最近發生的議題有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DHS)下的國家生物與農業防禦設施(National Bio- and Agro-Defense Facility,NBAF)的選址問題。其實採行市民會議,反而得到與大眾意見相反的結果。這個由北卡州立大學科技公眾溝通計畫中心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生命科學溝通系合作的研究,發現最後選出的六個可能 NBAF 場址的排名和沒有明確界定的「社區接受度」這個要項有關。他們比較 DHS 排名和最後選的六個社區人口普查,以及對媒體人、決策者、和社區領袖作深入訪問。

這些資料顯示 DHS 評估的「社區接受度」低估了實際上大眾同意度,可能是被發聲的反對團體蓋過了。DHS 的排名也會被個別意見和對於其它人的想法的看法所影響。被少數反對聲浪透過媒體的散播的意見,常常掩蓋過沉默的大多數的意見。因此公眾會議並不一定能代表大眾的意見;尤其是有爭議的科學議題。

由於科學政策面臨的科學挑戰越來越複雜,從個人化的醫藥、奈米科技、到合成生物學,這個問題也更為棘手。這些議題有個共同點:圍繞在這些議題的社會辯論比較少集中在它們的科學可能性,而較多集中在倫理的、法律的、以及政治的爭議性,和它們最後的市場應用性。有必要多花時間與資源主動地、有系統性地對於社區中的各個成員評估其意見;對於具有重大社會與政治衝擊的決策不應該讓有強勢意見願意用各種方法發聲的團體來決定!

作者: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參考資料:

[1] Opinion: Misguided Science Policy?—The Scientist [2012-04-10]

[2] Modern Citizenship or Policy Dead End? Evaluating the need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policy making, and why public meetings may not be the answer

轉載自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2012-05-03]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常見的:本產品不含化學物質

科科,記者的科學素養根本沒有啊,我學長從北極回來,來採訪的記者居然問:

「請問你踏上北極陸地的感覺是什麼?」

我在旁邊聽了都快笑死了。

是說,其實蠻多人大學理工組畢業了還是不知道科學是什麼,也難怪記者的科學素養如此低落寫出來的報導還是有人聽。

而且,很多研究不是簡簡單單的能以一兩句就能解釋給普羅大眾聽,

期刊文章上的摘要可以這麼精簡是預設讀者已經懂了基本知識所以不去解釋那些基本的東西,

但是普羅大眾又不懂,科學家也不懂怎麼把艱深的東西講的淺顯易懂,記者也不懂就亂寫,

民眾也不懂就亂聽,然後就變成這樣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北極沒有陸地,它只是一堆浮冰組成的。

所以你不會聽到有人說北極大陸或是北極島,而是北冰洋。

厄 是沒錯啦 但是俄羅斯的極北邊不是在北極圈裡嗎?而且不是也有些小島?說陸地應該也沒錯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訪客
這個主題現在已關閉,不能再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