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逾4成學生:12年國教增加升學壓力


Recommended Posts

來談點現實面好的

以基北區來說,現況是這樣:

採計項目包含:會考,在校表現(公服,幹部等等),還有志願序

如果比不完的話就超額比序(有一個列表,學校有發給我妹),再比不完就抽籤

問題是,會考的級距太寬,分數上根本分不出高下,在校表現稍為有心的都會去顧,所以這兩點基本上是不看的

至於志願序,如果你全部都滿分,你會不填建北嗎?更不要說是社區高中等級的,由於會考最沒有鑑別度的部分正是中段學生

的成績,特別是住宅區附近的社區高中一定會被擠爆(台灣人嘛,加減賭一個,就是這種心態),只要一不小心沒篩完(這很有可能),

勢必會有大量死於抽籤的人出來X腰,然後我們就有好戲可看了LOL

再不然就是像聯測時一樣,高分低填什麼的,又變成超額錄取,超爽的

所以我才不在乎那些你為什麼知道什麼東西的,因為我就是知道這個政策很爛,相信各位看了應該也不會反駁

超額比序比的東西目前由地方政府自行訂定,要不要志願序、要不要抽籤都是。

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完全的就近免試入學+所有高中職均質化。

當舊有的明星學校能有足夠多的就近入學、抽籤入學的學生,就再也沒有誘因成為大家搶著入籍的地方。優秀學生有可能往特定私校跑形成新的明星高中,但也不是毫無解決方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回覆 68
  • Created
  • 最後回覆

Top Posters In This Topic

超額比序比的東西目前由地方政府自行訂定,要不要志願序、要不要抽籤都是。

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完全的就近免試入學+所有高中職均質化。

當舊有的明星學校能有足夠多的就近入學、抽籤入學的學生,就再也沒有誘因成為大家搶著入籍的地方。優秀學生有可能往特定私校跑形成新的明星高中,但也不是毫無解決方法。

1.但是至少基北區我確定是要抽籤的,就這樣

2.且不論所有高中職均質化做不做得到,光是就近免試入學就有很多問題了,例如說山上的原住民孩子們

再者,我根本就不認為在短時間內高中職有辦法均質化,你去看看現在的國中就好了

還有,解決搶私校的方法,詳細希望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1.但是至少基北區我確定是要抽籤的,就這樣

2.且不論所有高中職均質化做不做得到,光是就近免試入學就有很多問題了,例如說山上的原住民孩子們

再者,我根本就不認為在短時間內高中職有辦法均質化,你去看看現在的國中就好了

還有,解決搶私校的方法,詳細希望

這裡在說的就近入學並不是著墨於交通方便(雖然我知道它在政策上有這種訴求),而是在說具有強制力的在相對近的學校就讀,而非完全自由就讀,可以讓學生不再那麼容易往特定學校集中,在學校學生組成越來越在地化的情況下,明星學校的趨勢也會減緩,越來越少誘因吸引學生;事實上光交通便利就這點來說,比起開放讓大家去擠明星學校,光是什麼都不變而去附近學校唸就比它強。

均質化基本上就兩個指標:師資跟設備。全國中小學外加高中職校數有三千多所,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處,政府十二年國教預算有兩百多億(平均分配的話一所可以拿六百萬),從邊緣學校強化建設,我不確定辦不辦得到,現在的國中落差大是否這麼輕易就能推論新政策辦不到?

國中小現制本來就是就近入學,十二年國教不會影響到這個階段就學的選擇(本來會在師資缺乏、設備缺乏的學校上課的人一樣還是在那裡),我不久前才在宜蘭縣政府教育處當替代役,因應十二年國教偏鄉國中小的教學強化在各個地方政府不斷有新的政策出來,新聞找一下應該也可以找到。十二年國教反而督促了偏鄉學校往上提升的壓力。

會變的是高中職入學。

就算短期間高中職的均質化沒辦法達成,光是高中職一年學費可以比過去省一萬元,對許多經濟弱勢者而言反而是最實在的,也別忘了,正因為偏鄉,所以更難有足夠多的學習資源來考到好學校,固然現制開放考試讓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搶一杯好羹,不過這種「機會」對這些弱勢者而言不過只是外觀上的貧弱平等,就跟社會自由競爭一樣,的確沒什麼人有特權,但有錢人總是可以得到更多好處。

解決私校明星化的方法就是打破私立學校招生的自主性,讓他們配合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政策,我不確定政府有沒有真的要這麼做,但既然都做到私校學費減免跟公立學校齊一,想必他們確實考慮了就近入學私立學校的情況,在這種方向上,私立學校的招生一定會受到限制。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另外說到一個我很不認同的點就是強制區內就讀這件事, 以一個資本社會通行自由主義國家的國民身份而言, 我無法接受12年國教後教育部表示"未有特殊理由不得跨區免試入學", 這等同於一種變向的限制人民居住自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其實另外說到一個我很不認同的點就是強制區內就讀這件事, 以一個資本社會通行自由主義國家的國民身份而言, 我無法接受12年國教後教育部表示"未有特殊理由不得跨區免試入學", 這等同於一種變向的限制人民居住自由

國家政策原則上是,公共利益可以優先私人利益,造成的侵害必須要補償,而許多時候決定權更應該在私人利益的權利人身上。

我不確定普遍而言只是為了讀好學校而遷徙,這種自由是否應該與其他理由而遷徙一視同仁地優先於帶來的程序困擾以及政策失靈(假設真的會失靈的話),若能在技術上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只為了讀心目中好學校而遷徙,我想就近入學的強制性帶來的好處,會比放行為了讀好學校而遷徙的自由來的更急迫與優先。

當然,你改個論述策略也行:「每個人都應享有讀自己想讀的學校的自由。」

不過這題目很大,處理起來不容易(牽涉到一致性:入學篩選是否違反這種自由、被退學是否違反這種自由、招生人數限制是否違反這種自由...等等)。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超額比序比的東西目前由地方政府自行訂定,要不要志願序、要不要抽籤都是。

徹底的解決方法是完全的就近免試入學+所有高中職均質化。

當舊有的明星學校能有足夠多的就近入學、抽籤入學的學生,就再也沒有誘因成為大家搶著入籍的地方。優秀學生有可能往特定私校跑形成新的明星高中,但也不是毫無解決方法。

均質化絕對有問題,不論客觀或主觀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假設今天把所有學校的素質數字化,所有的師資、學生素質、校園環境都會一樣嗎?那絕對不可能

從主觀的角度來看,這些經費到了學校,考量進人為或不可抗力因素,有多少能夠真正發揮呢?尤其過往幾年政府的行政效率為人詬病,從政策到行政,難有一吋令人滿意之處

這裡在說的就近入學並不是著墨於交通方便(雖然我知道它在政策上有這種訴求),而是在說具有強制力的在相對近的學校就讀,而非完全自由就讀,可以讓學生不再那麼容易往特定學校集中,在學校學生組成越來越在地化的情況下,明星學校的趨勢也會減緩,越來越少誘因吸引學生;事實上光交通便利就這點來說,比起開放讓大家去擠明星學校,光是什麼都不變而去附近學校唸就比它強。

均質化基本上就兩個指標:師資跟設備。全國中小學外加高中職校數有三千多所,大多集中在人口密集處,政府十二年國教預算有兩百多億(平均分配的話一所可以拿六百萬),從邊緣學校強化建設,我不確定辦不辦得到,現在的國中落差大是否這麼輕易就能推論新政策辦不到?

國中小現制本來就是就近入學,十二年國教不會影響到這個階段就學的選擇(本來會在師資缺乏、設備缺乏的學校上課的人一樣還是在那裡),我不久前才在宜蘭縣政府教育處當替代役,因應十二年國教偏鄉國中小的教學強化在各個地方政府不斷有新的政策出來,新聞找一下應該也可以找到。十二年國教反而督促了偏鄉學校往上提升的壓力。

會變的是高中職入學。

就算短期間高中職的均質化沒辦法達成,光是高中職一年學費可以比過去省一萬元,對許多經濟弱勢者而言反而是最實在的,也別忘了,正因為偏鄉,所以更難有足夠多的學習資源來考到好學校,固然現制開放考試讓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搶一杯好羹,不過這種「機會」對這些弱勢者而言不過只是外觀上的貧弱平等,就跟社會自由競爭一樣,的確沒什麼人有特權,但有錢人總是可以得到更多好處。

解決私校明星化的方法就是打破私立學校招生的自主性,讓他們配合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政策,我不確定政府有沒有真的要這麼做,但既然都做到私校學費減免跟公立學校齊一,想必他們確實考慮了就近入學私立學校的情況,在這種方向上,私立學校的招生一定會受到限制。

拿奧賽當例子好了,今天把500個PR99的學生放在同一個學校,跟分散在50個學校,篩選剩下10個,前者會集中在一間學校,後者了不起就在7.8間,但是一群師資可以一次教10個,前者只要一群,後者卻要一間一群,在每間學校預算相同的情況,後者很有可能不訓練或無法訓練,使得優秀人才被埋沒,不能出國比賽,反而損害了公共利益

考試升學可以把學生分開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弱項或強項做不同的教學,像現在國中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根本沒在聽課,成績太差的學生又聽不懂,只有少數成績中等的學生能獲得幫助,未來免試入學的部分極有可能會延長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讓國家資源空轉,我想大家都不樂見。

如果要將私立學校也納入免學費政策,豈不是要花更多預算來補貼?在國債債台高築的當下,我們還要搞一個花錢政策加速國債的累積?國債總有一天要反應在稅率的,像日本國債將近GDP 2倍,現在就得增稅了,缺乏危機意識的台灣政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警覺。再說,如果連私立學校都不能篩選學生,那人才流失的速度就會更快-除非連遷徙自由都沒有。

國家政策原則上是,公共利益可以優先私人利益,造成的侵害必須要補償,而許多時候決定權更應該在私人利益的權利人身上。

我不確定普遍而言只是為了讀好學校而遷徙,這種自由是否應該與其他理由而遷徙一視同仁地優先於帶來的程序困擾以及政策失靈(假設真的會失靈的話),若能在技術上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只為了讀心目中好學校而遷徙,我想就近入學的強制性帶來的好處,會比放行為了讀好學校而遷徙的自由來的更急迫與優先。

當然,你改個論述策略也行:「每個人都應享有讀自己想讀的學校的自由。」

不過這題目很大,處理起來不容易(牽涉到一致性:入學篩選是否違反這種自由、被退學是否違反這種自由、招生人數限制是否違反這種自由...等等)。

只要考量台灣政府的行政效率,國家政策就可以同時侵害公共利益跟私人利益了。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yukaonly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那種強制就近入學的作法只會造成建北附近的房價飆升而已,這早就討論過很多次了

不過說你對私校的作法我覺得頗有意思的(直接限制掉獨召的意思是吧),這到值得參考

雖然我覺得在選票還有政治獻金的考量下很難做到就是了

然後樓上的那句"只要考量台灣政府的行政效率,國家政策就可以同時侵害公共利益跟私人利益了。"還真是精闢

雖然說有種因噎廢食的感覺,但沒辦法,現實就是如此,台灣的行政效能令人感到悲哀(攤手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當然,你改個論述策略也行:「每個人都應享有讀自己想讀的學校的自由。」

不過這題目很大,處理起來不容易(牽涉到一致性:入學篩選是否違反這種自由、被退學是否違反這種自由、招生人數限制是否違反這種自由...等等)。

我知道題目很大所以我沒有想深論它的意思, 把它當成我直觀的發勞騷好了XD

不過還是澄清一下我提這種概念的基調跟你倒數第二段的說法比較類似

也沒有人認同子硜學弟的那種自由啊(煙)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你那種強制就近入學的作法只會造成建北附近的房價飆升而已,這早就討論過很多次了

你沒抓到重點,重點在於當一所學校越多學生透過就近入學或超額比序,明星學校的學生組成就越不明星,房價飆升是暫時的。越來越多不經由考試入學建北的學生,會導致建北不再具備明星學校條件,誘因已經沒了,就不會有人想再遷徙。

當然,以現在十二年國教的政策來說,超額比序比成績、保留明星學校自己招生的名額,那這種房價飆升當然永遠都會存在。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均質化絕對有問題,不論客觀或主觀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假設今天把所有學校的素質數字化,所有的師資、學生素質、校園環境都會一樣嗎?那絕對不可能

從主觀的角度來看,這些經費到了學校,考量進人為或不可抗力因素,有多少能夠真正發揮呢?尤其過往幾年政府的行政效率為人詬病,從政策到行政,難有一吋令人滿意之處

拿奧賽當例子好了,今天把500個PR99的學生放在同一個學校,跟分散在50個學校,篩選剩下10個,前者會集中在一間學校,後者了不起就在7.8間,但是一群師資可以一次教10個,前者只要一群,後者卻要一間一群,在每間學校預算相同的情況,後者很有可能不訓練或無法訓練,使得優秀人才被埋沒,不能出國比賽,反而損害了公共利益

考試升學可以把學生分開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弱項或強項做不同的教學,像現在國中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根本沒在聽課,成績太差的學生又聽不懂,只有少數成績中等的學生能獲得幫助,未來免試入學的部分極有可能會延長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讓國家資源空轉,我想大家都不樂見。

如果要將私立學校也納入免學費政策,豈不是要花更多預算來補貼?在國債債台高築的當下,我們還要搞一個花錢政策加速國債的累積?國債總有一天要反應在稅率的,像日本國債將近GDP 2倍,現在就得增稅了,缺乏危機意識的台灣政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警覺。再說,如果連私立學校都不能篩選學生,那人才流失的速度就會更快-除非連遷徙自由都沒有。

只要考量台灣政府的行政效率,國家政策就可以同時侵害公共利益跟私人利益了。

我不覺得奧賽的例子是一個有優先性的公共利益,資源優先考慮在數理資優學生,而不是優先考慮在落後需要補救的學生,這種分配不管從政治正確或公平正義原則都難以受到支持。而且坦白說,奧賽這麼學術與專業化傾向的榮譽,學生拿了拍拍屁股走人,有沒有多少人願意把腦袋留在同一條路上?如果很少甚至沒有,這麼做是為了什麼?一個階段性的滿足與成就嗎?還是只是相當工具化的升學籌碼?

因材施教唸過教育的都知道比馬龍,實際上要不要因材施教,也不過只是兩個選項選一個罷了:你要讓優秀學生集中起來變超強剩下變差,還是要把優秀學生打散讓其他學生多一點信心與競爭目標?站在國教角度,自然會先考慮讓後段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條件。

剩下的論點我也不同意,不過我覺得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就先不回了。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不覺得奧賽的例子是一個有優先性的公共利益,資源優先考慮在數理資優學生,而不是優先考慮在落後需要補救的學生,這種分配不管從政治正確或公平正義原則都難以受到支持。而且坦白說,奧賽這麼學術與專業化傾向的榮譽,學生拿了拍拍屁股走人,有沒有多少人願意把腦袋留在同一條路上?如果很少甚至沒有,這麼做是為了什麼?一個階段性的滿足與成就嗎?還是只是相當工具化的升學籌碼?

因材施教唸過教育的都知道比馬龍,實際上要不要因材施教,也不過只是兩個選項選一個罷了:你要讓優秀學生集中起來變超強剩下變差,還是要把優秀學生打散讓其他學生多一點信心與競爭目標?站在國教角度,自然會先考慮讓後段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條件。

剩下的論點我也不同意,不過我覺得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就先不回了。

數理資優學生跟成績不佳的學生所需的資源其實並不衝突,當然你也可以把前者的師資拿去投入後者,只是我相信那是大材小用,反之把後者的資源挪到前者,當然也是成效不彰。奧賽除了帶給學生榮譽,也帶給了國家榮譽,同時是驗收投入教育資源的成效,像近幾年南韓、印度、中國等國家在奧賽的成績,常常是比台灣要好的,代表台灣的競爭力事實上在下降,因應的辦法我相信不會是讓這些國手不接受訓練。再說這些國手很多都是繼續走向專科,請不要否定他們的努力和志向。

你第二段中講到"優秀學生"和"其他學生",姑且不論定義,基測PR有100個等級,請問你二分法要從哪裡分開?現行制度下,除了建中北一女,松山、中崙、大同...哪一間沒人上台大的,甚至花蓮的四維高中(花蓮最後一名)都有人考上台大,事實上是會用功的就會用功,不用功的還是不用功,我第一次段考在班上排第12名,後來我目標是拼上前三志願,而不是什麼第一名,我基測成績401分上師大附中(雖然還沒分發),有什麼同學比你好一 點 也 不 重 要,你放太會讀書的反而會打擊中後段學生的信心。

好晚了,先去睡覺= =""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來對十二年國教的決策做個分析八

這和公共政策的垃圾桶模式差不多

就只是因應某些情況下 政府隨便端出來的東西

(或者勢力益權衡下產出的結果)

並沒有著得做好完善的評估

垃圾桶模式基本上要符合"有組織的混亂"

1. 模糊的政策目標(其實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十二年國教真正的核心目的為何)

2. 手段不明確(免試入學真的能達成目標嗎? 也沒人知道)

3. 流動性參與(主導政策的教育部部長都不知道換了幾個了)

於是 整個政策的產出

幾乎是某些教改團體的意見

我不能完全否定他們的提議

但是這些必須經過更多社會大眾的討論

可是今天十二年國教好像是忽然就要實施

社會並沒有完善的討論

除了政策本身的問題外

缺乏長期的討論就直接端上檯面

亦可能是大眾反對改革的原因

不過 就我自己而言

我是支持教育改革的

但如何走向常態分班分校、並提升教學品質

是需要時間的

而這是我為何反對在高中就能力分班分校的理由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BB%83%E7%BE%85%E7%94%9F/%E6%88%91%E5%80%91%E9%82%84%E9%9C%80%E8%A6%81%E8%83%BD%E5%8A%9B%E5%88%86%E6%A0%A1%E5%97%8E-%E6%88%96%E8%80%85%E8%AA%AA%E6%98%AF%E5%88%86%E6%95%B8%E5%88%86%E6%A0%A1/10151909657115457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BB%83%E7%BE%85%E7%94%9F/%E7%97%9B%E5%BF%83%E5%8F%B0%E7%81%A3%E6%95%99%E8%82%B2%E8%83%BD%E5%8A%9B%E5%88%86%E7%8F%AD%E8%88%87%E5%B8%B8%E6%85%8B%E5%88%86%E7%8F%AD/10151428393310457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BB%83%E7%BE%85%E7%94%9F/%E6%94%AF%E6%8C%81%E9%AB%98%E4%B8%AD%E5%B8%B8%E6%85%8B%E5%88%86%E6%A0%A1%E7%9A%84%E4%B8%80%E5%80%8B%E7%90%86%E7%94%B1/10151580033170457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平凡小子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數理資優學生跟成績不佳的學生所需的資源其實並不衝突,當然你也可以把前者的師資拿去投入後者,只是我相信那是大材小用,反之把後者的資源挪到前者,當然也是成效不彰。奧賽除了帶給學生榮譽,也帶給了國家榮譽,同時是驗收投入教育資源的成效,像近幾年南韓、印度、中國等國家在奧賽的成績,常常是比台灣要好的,代表台灣的競爭力事實上在下降,因應的辦法我相信不會是讓這些國手不接受訓練。再說這些國手很多都是繼續走向專科,請不要否定他們的努力和志向。

你第二段中講到"優秀學生"和"其他學生",姑且不論定義,基測PR有100個等級,請問你二分法要從哪裡分開?現行制度下,除了建中北一女,松山、中崙、大同...哪一間沒人上台大的,甚至花蓮的四維高中(花蓮最後一名)都有人考上台大,事實上是會用功的就會用功,不用功的還是不用功,我第一次段考在班上排第12名,後來我目標是拼上前三志願,而不是什麼第一名,我基測成績401分上師大附中(雖然還沒分發),有什麼同學比你好一 點 也 不 重 要,你放太會讀書的反而會打擊中後段學生的信心。

好晚了,先去睡覺= =""

我自己也曾經進過物理奧匹選訓,讓我發表過來人的經驗.........

說實話,對進入選訓營的人來說,學校老師輔導的功勞很大嗎?

我認識比較熟的幾個強者都是靠自己都沒靠任何老師

而我比較弱,需要一個老師讓我問問題,而所幸我高三的時候在補習班遇到了一位物理很強且願意輔導我的好老師,在他的輔導之下+我有一定的認真程度,高三下進物奧選訓了

還有我是普通班的學生不是資優班的學生,但是還是進選訓了,甚至我有一個1X年前的學長化奧銀牌,所以別把資優班列為進選訓或者是進國手的必要條件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肯不肯讀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本來是極力反對免試升學

後來我發現我非常贊同,我認為現在的重點是學校「把關」的問題,我讓你彈性大比較簡單的入學,但是入學

之後你要把資源運用到極限,就是這麼簡單的理論,也就是讓你免試升學上了高中,成績較差的學生必須嚴格

的把程度逼上去使能力較為一致,但通常學校如果嚴格的規定,新聞媒體跟家長會聯手欺負學校(嘆)

而且說實在的,菁英到哪都是精英,也別提資源問題了 

捫心自問,圖書館的書都是資源,你自己有確實地把它用盡?

別忘了,現在已經是資訊革命後的時代了,若真有心也會靠網路死命地要找出自己想追求的知識。

更何況如果真的是菁英,怎麼還會擔心自己的資源給相對弱勢的學校會對自己不利

我真的覺得現在學習早就已經打破空間,真正決定的是決心跟毅力,撥許些錢給偏遠弱勢的學校,才是上上

策,畢竟我看中產二代型的學生,也一堆都在浪費國家資源。

更何況,我的母校中二中PR93(算前面的學校吧),

老師面來說:"有的"老師我也不認為多好、多優秀、多會教。

學生面來說:真的有"很多"學生一直去問老師問題嗎? 答案是否定的。

況且高中需要甚麼好資源? 沒微積分,沒統計,沒專題要寫,只是通識教育而已需要甚麼多偉大的資源?

至於要怎麼降低學生壓力?改變考試至上的升學主義風氣拉拉

不過我認為滿多狀況是學生自己不用功、不按表操課等到該面臨壓力時,在那邊叫叫叫。

說到壓力,回歸到另一件事情,

之前偉大的教育部把書本變輕,但壓力卻變大了,因為書本變輕就代表你要用很少的工具(知識、觀念)來去解很多題目,所謂的壓力不是書包給你身體帶來的壓力,而是你思考陷入障礙的壓力。

而且你們只想到奧賽,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大學論文的品質?大學畢業後的專業素質?

http://www.student.tw/forum852/thread245980.html

我舉比爾蓋茲的例子,他在湖濱中學成績都是B,但是他已經是BASIC語言的神童了

分享一段對話-

  小孩子問爸爸媽媽:我以後要當小丑可不可以?  

美國式:那你要把歡樂帶給大家

台灣式:職業地位低、沒前途

(但是其我覺得最好的說法是,你不要後悔要對自己負責就好了而且要對自己更嚴格更努力。)

  我想哪天指考也被廢掉只剩學測,我想也會分成兩派

一派說:天啊,會降低學生素質,學生會越來越爛。

另一派;學生可以更彈性的為未來鋪路。

最後我的結論是,十二年國教利益良善

但我覺得現在教育真正改的不是學校教育

而是社會風氣教育:

1新聞和媒體節目媚俗化所帶來的劣質資訊教育、

2政治亂鬥所帶來的錯誤的社風教育

3資訊發達的輿論文化所帶來的同儕互相影響教育、

4社會勾心鬥角,心理變態的設計與陷害的錯誤人格教育

5為了自己利益而做一堆違反良心事情的道德教育

比起十二年國教,我認為這些議題還來的長遠更是重要許多的

感覺少了一個字

你有講到大學論文的問題,這部分我覺得問題是出在量太大,以前是學士滿街跑,偏偏碩士薪水就是比較高,結果大家都去讀碩士,就變成現在這樣

你說免試壓力會減輕,事實上是無所適從,光看現在訂的比序就眼花撩亂了,到時候上高中,大家都得碰運氣才能進自己想要的學校,結果只剩下少少原本會讀書的學生在讀,事實上我們真正的偏遠地區是這樣的,況且明星高中真的拿比較多預算?這裡蠻多建中學長,你自己問問看吧

況且你說硬拉上後段學生,問題很多是像李家同說的,連國小的基礎都不會,他根本就不想學,老師也教不動,更不要說一致的程度。中段的話呢,他怎麼追都追不上前段的,就算他花了整天的時間達到前段的水準,他的社團怎麼辦?建中官網登記有76個社團,因為建中學生不必花那麼多時間讀書,才有現在社團的蓬勃發展,這些學生如果打散了,然後後面的學生拚了老命,那社團是不是可以解散了?這些學生直接回家打D3?

我們(事實上是現在升國二的學弟,只是他們自己沒辦法)不要當無能政府的教改白老鼠,我們反對派要先停止一廂情願的政策,然後改革這個政府、這個社會,這是我參與反對活動的理想。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自己也曾經進過物理奧匹選訓,讓我發表過來人的經驗.........

說實話,對進入選訓營的人來說,學校老師輔導的功勞很大嗎?

我認識比較熟的幾個強者都是靠自己都沒靠任何老師

而我比較弱,需要一個老師讓我問問題,而所幸我高三的時候在補習班遇到了一位物理很強且願意輔導我的好老師,在他的輔導之下+我有一定的認真程度,高三下進物奧選訓了

還有我是普通班的學生不是資優班的學生,但是還是進選訓了,甚至我有一個1X年前的學長化奧銀牌,所以別把資優班列為進選訓或者是進國手的必要條件了

其實最重要的是自己肯不肯讀

所以就是說...

事實上有沒有免試入學都沒差,因為大家都去補習班,這樣嗎xd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舉國手的例子事實上很狹隘...有想去爭取跟爭取到是兩回事,而且考的東西有沒有辦法評鑑出做學問的能力也是未知

像物奧,大學物理系認真念念畢業後難道不能全對嗎?

另外我覺得我們(學生面)過度重視競賽而較少注重科展,甚至科展的黑暗面www

---------------

另外有個問題是我們缺乏挖掘學生能力、興趣的有效方法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舉國手的例子事實上很狹隘...有想去爭取跟爭取到是兩回事,而且考的東西有沒有辦法評鑑出做學問的能力也是未知

像物奧,大學物理系認真念念畢業後難道不能全對嗎?

另外我覺得我們(學生面)過度重視競賽而較少注重科展,甚至科展的黑暗面www

偶爾是得舉一點狹隘的例子的(H)

不過不能否定國手有專科的熱情啦,這點應該沒人能否定

樓上舉比爾蓋茲中學會BASIC,難道資工、電腦相關科系畢業不會BASIC嗎

你比人家早會了,表示你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學更多,或是去研究(ry

---------------

我們前面幾間還好,問題主要在後段學校

台灣不太重視性向測驗,有也是用問卷敷衍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yukaonly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偶爾是得舉一點狹隘的例子的(H)

不過不能否定國手有專科的熱情啦,這點應該沒人能否定

樓上舉比爾蓋茲中學會BASIC,難道資工、電腦相關科系畢業不會BASIC嗎

你比人家早會了,表示你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學更多,或是去研究(ry

---------------

我們前面幾間還好,問題主要在後段學校

台灣不太重視性向測驗,有也是用問卷敷衍

很多人是不學BASIC的,所以不一定會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所以就是說...

事實上有沒有免試入學都沒差,因為大家都去補習班,這樣嗎xd

你誤解了喔,補習班只是輔助學習之用,重要的是自己要不要念

有些人就是很強,可以無師自通XD 補習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

但是像我就比較弱一點,還沒強到可以無師自通的境界,再加上學校老師的素質很差,所以選擇去補習(不過題外話,就算是建中的老師素質也好不到哪去,畢竟那些超強的人畢業之後願意去當老師的少之又少)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舉國手的例子事實上很狹隘...有想去爭取跟爭取到是兩回事,而且考的東西有沒有辦法評鑑出做學問的能力也是未知

像物奧,大學物理系認真念念畢業後難道不能全對嗎?

我認識師大物理系系排一畢業的學長,研究所去台大念高能物理,但是物奧的東西只會6成,你說呢?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數理資優學生跟成績不佳的學生所需的資源其實並不衝突,當然你也可以把前者的師資拿去投入後者,只是我相信那是大材小用,反之把後者的資源挪到前者,當然也是成效不彰。奧賽除了帶給學生榮譽,也帶給了國家榮譽,同時是驗收投入教育資源的成效,像近幾年南韓、印度、中國等國家在奧賽的成績,常常是比台灣要好的,代表台灣的競爭力事實上在下降,因應的辦法我相信不會是讓這些國手不接受訓練。再說這些國手很多都是繼續走向專科,請不要否定他們的努力和志向。

你第二段中講到"優秀學生"和"其他學生",姑且不論定義,基測PR有100個等級,請問你二分法要從哪裡分開?現行制度下,除了建中北一女,松山、中崙、大同...哪一間沒人上台大的,甚至花蓮的四維高中(花蓮最後一名)都有人考上台大,事實上是會用功的就會用功,不用功的還是不用功,我第一次段考在班上排第12名,後來我目標是拼上前三志願,而不是什麼第一名,我基測成績401分上師大附中(雖然還沒分發),有什麼同學比你好一 點 也 不 重 要,你放太會讀書的反而會打擊中後段學生的信心。

好晚了,先去睡覺= =""

關於奧賽,有多少資源投資在多少參賽者身上在國內競爭最後脫穎而出成為國手?國手又有多少人真的走向該專業?你給的連結實在很難評估。再者,我沒有否定那些走向專業的人的志向,我很清楚在批評的是走到其他地方的人。

用奧賽展現國家競爭力實在莫名其妙,通常談競爭力就是談人才,在特定專業上足以跟其他國家互相抗衡的人才、超越的人才,就是具備競爭力的意思,如果今天奧賽學生沒有走向其專業發展,這些人算不上是競爭力的一部分。

而且奧賽的競爭顯然不會是國家實際競爭力關注的焦點,意義上很可能僅止於「國家層次的出風頭(世界排名第幾、有沒有贏過中國跟其他四小龍)」,而且對有能力者來說時間過了就過了,不像運動比賽可以玩一輩子、不斷精進出場或被取代。

關於第二段,要支撐我的論述沒有必要去實際劃分何謂優秀學生或其他學生,概括抓明星學校即可。經驗性的猜測跟推論,永遠都會有人跳出來說「我遇到的不是這樣」,這不是說事實撲朔迷離,而是經驗所見所聞是受限的,不見得看得出背後的結構運作。比馬龍至少還是個有實驗的理論。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關於奧賽,有多少資源投資在多少參賽者身上在國內競爭最後脫穎而出成為國手?國手又有多少人真的走向該專業?你給的連結實在很難評估。再者,我沒有否定那些走向專業的人的志向,我很清楚在批評的是走到其他地方的人。

用奧賽展現國家競爭力實在莫名其妙,通常談競爭力就是談人才,在特定專業上足以跟其他國家互相抗衡的人才、超越的人才,就是具備競爭力的意思,如果今天奧賽學生沒有走向其專業發展,這些人算不上是競爭力的一部分。

而且奧賽的競爭顯然不會是國家實際競爭力關注的焦點,意義上很可能僅止於「國家層次的出風頭(世界排名第幾、有沒有贏過中國跟其他四小龍)」,而且對有能力者來說時間過了就過了,不像運動比賽可以玩一輩子、不斷精進出場或被取代。

關於第二段,要支撐我的論述沒有必要去實際劃分何謂優秀學生或其他學生,概括抓明星學校即可。經驗性的猜測跟推論,永遠都會有人跳出來說「我遇到的不是這樣」,這不是說事實撲朔迷離,而是經驗所見所聞是受限的,不見得看得出背後的結構運作。比馬龍至少還是個有實驗的理論。

什麼叫走到其他地方?你具體提出個例子吧,有哪個國手不是走專業的?再說,你這樣對「其他地方」是不是有點不尊重?

第二段你的論點建立在「國手不走專業」,但實際上「國手確實走專業」,所以不成立。

所謂長江後浪催前浪,浮世新人換舊人,一個國家人才輩出,才能夠生生不息,奧賽雖然對國手來說可能只是一時的榮耀,但對國家而言卻是長久大計,可以玩一輩子、不斷精進出場或被取代。

事實上會用功的就是會用功,我寧可主觀的把他們放在一起,不會用功的讓統一訓練,能啟發的讓他們回到一般體系,不能啟發的給他們工作訓練,提升勞工素質,不然很多學生在技職體系根本就在混,實際上降低生產力。

回到更現實的部分,要是103年真的十二年國教實施,104年非常可能就會停止了,台灣政府的行政效率你懂的,你是希望你所支持的政府難堪,還是希望台灣學生再次發起自覺運動?又或是父母望子成龍,大量移居國外,讓台灣空為鬼島?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yukaonly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