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資料+歷史大全


Recommended Posts

手機通訊傳播

  手機在資訊媒體傳撥迅速的時代中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腳色。身在這樣的時代,不可以對手機沒有初步的認識,而了解手機的相關資訊,不僅在知識上能夠多人一截,在健康、財富上都能有所增長。在健康上能夠比較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強度,選擇適合自己的手機類型,在財富上是不會讓黑心商店成為”薛凱莉”。因此今天要介紹的便是手機!

在此要將手機分成頻率、外型、螢幕、相機、娛樂、連結傳輸、作業系統、品牌等部份,並將在下面詳述。

當然在詳述手機之前,必須先了解手機的歷史。

通訊歷史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着人類史的開端。人類從遠古時代起就有交流的欲望。人們用煙火,鏡子,號角,信鴿、中國的狼煙來傳遞信息。在1627年Francis Bacon肯曾發明了類似電話功能的装置,他在《新烏托邦》一書中,把它稱為可以傳遞聲音的試管。而真正意義的電話源於電子時代的到來。

可以產生電話的電力原理在1831年已問世 ,1854年Bourseul才提及到電力傳輸語音。直至22年後的1876年這一理論實現。當Da Vinci對飛機預言和Jules Verne對太空飛行構想時,人們對於如何傳輸語音並不了解。15世紀的人很難想像現在大街的投幣電話和為公桌上的傳真機是什麼個樣子。電話的歷史不像飛機那樣可以看到一個發展進程,更多是其偶然性。

1729年英國化學家Stephen Gray通過銅線傳輸電力達300英尺,他使用靜電發電機來進行他的實驗。1746年,丹麥人Pieter Van和德國人Ewald Georg Von Kleist合力開發了一種收受並積蓄靜電的電容器,是一種內外都覆蓋了錫箔和導線的的雷登瓶玻璃瓶。電荷可以在瓶內存儲幾天並傳輸。在好幾年堙A人們對這個玻璃瓶進行了無數次實驗、演示。

在18世紀70年代初,世界上還沒有可實用的電話。發明家們潛心于改進電報裝置,因爲電報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如果有一個可以申請到專利的創新可以使發明家身價倍增。而電話卻沒多大的市場份額。Alexander Graham Bell和Elisa Gray也在試圖發明能通過一根電線傳遞幾條資訊的複雜的電報裝置。由於沒有電報公司搭建更多的電線,也就導致了線路阻塞。他們由此萌發了發明其他東西的念頭。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電話,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

  這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電話是打給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發移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後來回憶道:"我打電話給他說:‘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便攜式蜂窩電話跟你通話。’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到今年4月,手機已經誕生整整33周年了。這個當年科技人員之間的競爭產物現在已經遍地開花,給我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馬丁﹒庫帕今年已經74歲了,他在摩托羅拉工作了29年後,在矽谷創辦了自己的通訊技術研究公司。目前,他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丁﹒庫帕當時的想法,就是想讓媒體知道無線通訊(特別是小小的移動通訊手機)是非常有價值和發展空間的。另外,他還希望能激起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興趣,在摩托羅拉同AT&T(AT&T也是美國的一家通信大公司)的競爭中,能支持前者。

  其實,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手機這個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嘗試製作的。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過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一直到了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才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起來。當時,AT&T出租一種體積很大的移動無線電話,客戶可以把這種電話安在大卡車上。AT&T的設想是,將來能研制一種移動電話,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車上的無線電設備來加以溝通。而庫帕認為,這種電話太大太重,根本無法移動讓人帶著走。於是摩托羅拉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規定移動通訊設備的功率,只應該是1瓦,最大也不能超過3瓦。事實上,今天大多數手機的無線電功率,最大只有500毫瓦。

  從1973年手機註冊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台具有現代意義、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

  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誕生於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多了,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猶如一塊大磚頭。

  從那以後,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1991年時,手機的重量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現了體積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機。此后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到1999年就輕到了60克以下。也就是說,一部手機比一枚雞蛋重不了多少了。

  除了質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現代的手機已經越來越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了。除了最基本的通話功能,新型的手機還可以用來收發郵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這是最初的手機發明者所始料不及的。

  在通訊技術方面,現代手機也有著明顯的進步。當庫帕用移動電話打通第一個電話時,他可以使用任意的電磁頻段。事實上,第一代模擬手機就是靠頻率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用戶的不同手機。第二代手機──GSM系統則是靠極其微小的時差來區分用戶。到了今天,頻率資源已明顯不足,手機用戶以幾何級數迅速增長。於是,更新的、靠編碼的不同來區別不同手機的CDMA技術應運而生。應用這種技術的手機不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更好,還能減少輻射,可稱得上是“綠色手機”。

<頻率>

在手機的歷史中,已經有介紹過了。

頻率是手機之所以稱之為手機最重要的部份,也就是電波的收發。當然為了不受其他電台等的頻率干擾,各國都有自己的一套頻率系統。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頻率也跟著進步了。目前在台灣使用的頻率常見的有GSM900, GSM1800, PHS, CDMA2000, WCDMA等幾種。

而手機的頻率演進史呢?

請看下面的列表

世代 頻率名稱 簡介

1G AMPS 俗稱的類比行動電話,代表機型就是台灣的090黑金鋼。

2G GSM 就是現在仍然是主流的900/1800/1900系統。

2.G GPRS 我們手機上網、MMS用的無線傳輸系統。

3G WCDMA

CDMA2000 寬頻行動網路系統

1G,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乃是模擬移動通信的系統,模擬電路單元為基本模塊,其實現了以話音通信的方式。其對移動通信最大貢獻是採用了蜂窩結構,頻帶可重複使用,實現了大區域覆蓋。另外,支持移動終端的漫遊及越區切換,實現在移動環境下不間斷通信。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出現和發展,最重要的特點是移動性,這是其他通信和系統不可替代的,因而結束了過去無線通信發展過程中時常被其他通信替代而處於輔助地位的歷史。

第二代通訊系統GSM全名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為環球移動通訊系統,由歐洲開發的數位移動電話網絡標準,目的是讓全球各地有一個共同的行動電話標準,讓用戶可以手持一部行動電話,行遍全世界,都能打得通、收得到。GSM 系統包括GSM850:850MHz、GSM 900:900MHz、GSM1800:1800MHz 及 GSM-1900:1900MHz 。GSM 系統有幾項重要特點:防盜拷能力佳、網路容量大、門號不短缺、通話清晰、穩定無干擾、收訊靈敏、通話死角少、手機耗電量低。目前世界上兩大GSM系統為GSM 900及GSM1800,由於採用不同頻率,因此適用手機也不同。前者發展的時間較早,使用的國家較多,後者發展的時間較晚,使用的國家也較少。物理特性方面,前者頻譜較低,波長較長,穿透力較差,但傳送的距離較遠,而手機發射功率較強,待機時間較短;而後者的頻譜較高,波長較短,穿透力佳,但傳送的距離短,其手機的發射功率較小,待機時間較久。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是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數字及信號處理技術為最基本。數字電路單元為基本模塊,實現了以話音和短訊息數據業務通信方式。其對於移動通信發展之重大貢獻在於使用SIM卡、輕小手機與大量用戶的網絡支撐能力。使用SIM卡作為辨識移動通信用戶個人身份及載入通信記錄,為移動通信管理、營運和服務帶來極大便利。有了第二代移動通信之貢獻,使得移動通信得以驚人速度發展,成為當今通信發展的主流。

至於2.5通訊系統的定義為,功能與傳輸速率介在第二代和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之間的通訊技術,泛稱為2.5代的系統。所謂2.5 代的系統,,主要是改進原本第二代系統只提供單純的語音服務與少量的數據服務而設計的。因此2.5代的系統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們皆是架構於原本2G 的系統,利用原本2G 系統的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提供較高速且大量的數據傳輸。因此從無線電通訊技術的觀點來看,2.5 代的系統算是第二代技術的演進(evolution),。而非像進入第三代是一種創新的革命(revolution)。架構於GSM 的系統之上,,稱得上是2.5 代的系統,,包括HSCSD,、GPRS、 EDGE。其中EDGE不只為GSM 所接受, 也可架構於D-AMPS 之上。對於CDMA 系統(cdmaOne)演進為cdma 1x有極大幫助,主要的市場是在韓國。

3G 「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3rd Generation)的簡稱,一般是指寬頻行動網路系統。3G已經是目前的趨勢,而3G的傳輸速率比現在的GSM還要高很多,所以在資料傳輸上面可以比現在GPRS的傳輸速率高上數倍。3G目前只有三種規格,美加地區使用的是CDMA 2000系統,歐洲地區使用的是WCDMA,大陸地區會使用第三種規格…也就是說只要你是用CDMA 2000的手機,不用像現在的GSM手機還得看頻率合不合,直接拿到美加地區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發展3G 是起源於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的會議WARC (World Administrative Radio Conference), ITU 從1986 年開始, 便開始研究如何達到下一代全球個人通信(Global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的目標. 其內容包含陸地上通訊與衛星。

在1992 年的會議(WARC-92), 指定將2GHz 附近的頻寬要保留給3G 技術使用, 在ITU 中這些3G 系統稱為IMT-2000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phony 2000)。

我們可以說這個下一代系統的概念或技術稱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n year 2000)

之所以稱為IMT-2000 主要有下列三個原因:

•希望3G系統能夠在西元2000年鋪設完成

•將3G頻帶設為2000 MHz

•提供2000K bps的資料傳輸率

在WARC 的會議中, 3G 原本的目標在於尋找一個全世界共同的頻道, 相同的air interface (WCDMA). 然而各國很難找出共用的頻道(如美國已經將其分配給PCS 系統), 而且即使是相似的WCDMA, 各國也有不同的技術(受限於安全的考量, 技術掌握, 國家自主權的申張)。

第三代通訊系統的需求(requirement)

IMT 2000 要求無線電系統規格, 必需達到下面的最低的系統效能:

•車輛行駛中最少要達到144 kbps 的數據傳輸

•若以步行的速度使用3G 系統, 必須最少要達到384 kbps 的數據傳輸

•在室內最大可達到2048 kbps 的數據傳輸

•衛星要達到9600 bps

CDMA是3G之所倚賴的技術根源,但CDMA技術的特色為何,竟可達到3G的要求容量與速度?CDMA系統容量大,理論上CDMA系統比類比系統大20倍,比GSM要大4至5倍。此外,CDMA乃是一個自擾系統,所有用戶都佔用著相同的頻寬上,該工作原理可想像CDMA系統乃是一個大房子,而所有使用CDMA系統的人,皆可進入此一且唯一的大房子,但使用者得要求使用完全不同的語言,因此,其可以清楚地聽到同伴的聲音,而只受到一些來自不同語言的人產生噪音的干擾。在這堙A屋堛漯躓藆i以被想像成寬帶的載波,而不同的語言即被當作編碼,我們可以不斷地增加用戶直到整個背景噪音限制住了我們。如果能控制住用戶的信號強度,在保持高品質通話的同時,我們就可以容納更多的用戶。因此,CDMA系統通話品質好,聲碼器可以動態地調整資料傳輸速率,並根據適當的門檻值選擇不同的電壓發射。同時門檻值根據背景雜訊的改變而變,這樣即使在背景雜訊較大的情況下,也可以得到較好的通話品質。另外,CDMA系統採用軟切換技術,"先連接再斷開",這樣完全克服了硬切換容易掉話的缺點。而且CDMA頻率規劃簡單,用戶按不同的序列碼區分,所以不相同的CDMA載波可在相鄰的小區域內使用,因而網路規劃靈活擴展容易。

目前,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為三大主流的無線傳輸介面,並寫入3G《2000年國際通訊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通訊系統的技術指導性文件中。因而,3G實則為CDMA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其目的是為人類為追求更方便、快速、多樣化的通信品質而進行的改變。

目前三大主流系統,各有相關國家持續發展中,W-CDMA的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統?主的歐洲廠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參與其中。包括歐美的易立信、阿爾卡特、諾基亞、朗訊、北電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廠商。這套系統能夠基於現有的GSM網路上,可較輕易地過渡到3G,預料GSM系統相當普及的亞洲對這套新技術的接受度會相當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

而CDMA2000則是美國高通北美公司主導提出,摩托羅拉、Lucent和韓國三星皆是該系統的支持者,目前,韓國?該標準的主導者。這套CDMA2000系統是從窄頻CDMA One數位標準衍生出來的,可以從原有的CDMA One結構直接升級到3G,通信硬體建設的成本較為低廉。但該系統目前使用的地區侷限於日、韓和北美區域,因而使用的支持者不如W-CDMA多。不過CDMA2000的研發技術卻是目前各標準中進度最快的,許多3G手機皆已率先問世。

另外,TD-S-CDMA標準,則是由中國大陸獨自制訂的3G標準,1999年6月29日,中國原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電信)向ITU提出的,在頻譜利用率、對業務支援、頻率靈活性及成本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該技術之所以被重視,除前述原因外,更由於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因而該標準受到各大主要電信設備廠商的重視,以致於全球一半以上的設備廠商都宣佈可以支援TD-S-CDMA標準。

<外型>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就看個人喜好囉!比較注意的是因手機的外型不同而所需要的保養方式也不同。一般的貝殼機(摺疊機)因為螢幕有受到外殼保護而比較不需要保養,但機身相對比較脆弱,缺乏整體性的硬度,所以需要小心不要摔到,摺疊機以韓系的手機較具代表性。

而直立機和滑蓋機比較需要注意的是相機鏡頭和螢幕,最好使用保護貼來保護,

目前市售的保護貼多屬靜電式,而這種手機有整體的硬度,較耐摔,也比較初學者使用,其中以芬蘭的NOKIA較具代表性。

而不管什麼樣式,都建議使用塑膠套或是布袋,以免外殼刮傷,破壞美感。

<螢幕>

螢幕除了色彩數不一樣外,螢幕類型也是有差別的。

手機的彩色螢幕因為LCD因品質和研發技術不同而有所差異,其種類大致有TFT 、TFD、UFB、STN和OLED 幾種。一般來說能顯示的顏色越多越能顯示複雜的圖像,畫面的層次也更豐富。總體來說手機螢幕的技術指標還包括螢幕解析度,我們把LCD格數(單位是點[dot] )除以螢幕面積得到的就是螢幕解析度,這個指標是決定畫面好壞的最大因素。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LCD的特點及其缺點,希望對大家在選擇手機時有所幫助。

STN螢幕:

STN 是Super Twisted Nematic的縮寫,是我們接觸得最多的LCD了,因為我們過去使用的灰階手機的螢幕都是STN 的。它的好處是功耗小,具有省電的最大優勢。彩色STN的顯示原理是在傳統單色STN液晶顯示器上加一彩色濾光片,並將單色顯示矩陣中的每一圖元分成三個子圖元,分別通過彩色濾光片顯示紅、綠、藍三原色,就可顯示出彩色畫面。和TFT不同STN屬於無源Passive型LCD,一般最高能顯示65536種色彩。

撇開灰階STN 不提,現在STN 主要有CSTN 和DSTN 之分。CSTN即Color STN,一般採用傳送式(transmissive)照明方式,傳送式螢幕要使用外加光源照明,稱為背光(backlight),照明光源要安裝在LCD的背後。傳送式LCD在正常光線及暗光線下,顯示效果都很好,但在戶外,尤其在日光下,很難辯清顯示內容而背光需要電源產生照明光線,要消耗電功率。

DSTN(double-layer super-twisted nematic即雙層STN ,過去主要應用在一些筆記本電腦上。也是一種無源顯示技術,使用兩個顯示層,這種顯示技術解決了傳統STN顯示器中的漂移問題,而且由於DSTN還採用了雙掃描技術,因而顯示效果較STN 有大幅度的提高。由於DSTN分上下兩屏同時掃描,所以在使用中有可能在顯示幕中央出現一條亮線。

UFB螢幕:

三星公司針對STN的缺點進行了技術改良,並推出了UFB(Ultra Fine Brightness)屏,其特點為超薄和高亮度。在設計上UFB-LCD還採用了特別的光柵設計,可減小圖元間距,以獲得更佳的圖像品質。通常UFB LCD可顯示65536種色彩,能夠達到128x160圖元的解析度,同時,UFB LCD的對比度還是STN液晶顯示幕的兩倍,在65536色時亮度與TFT顯示幕不相上下,而耗電量比TFT顯示幕少,售價與STN顯示幕差不多。總體而言UFB比起TFT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且耗電量也並不盡人意。

TFT螢幕:

TFT ( Thin Film Transistor 薄膜電晶體) ,是有源矩陣類型液晶顯示器(AM-LCD)中的一種,TFT在液晶的背部設置特殊光管,可以“主動的”對螢幕上的各個獨立的象素進行控制,這也就是所謂的主動矩陣TFT(active matrix TFT)的來歷,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反應時間,一般TFT的反映時間比較快約80ms,而STN則為200ms如果要提高就會有閃爍現象發生。而且由於TFT是主動式矩陣LCD可讓液晶的排列方式具有記憶性,不會在電流消失後馬上恢復原狀。TFT還改善了STN 會閃爍(水波紋)-模糊的現象,有效的提高了播放動態畫面的能力。和STN相比TFT有出色的色彩飽和度、還原能力和更高的對比度,但是缺點就是比較耗電,而且成本也比較高。

TFD螢幕:

TFD是Thin Film Diode薄膜二極體的縮寫。由於TFT耗電而且成本高昂,這無疑增加了可用性和手機成本,因此TFD技術被手機螢幕巨頭精工愛普生開發出來專門用在手機螢幕上。它是TFT和STN的折衷,有著比STN更好的亮度和色彩飽和度,卻又比TFT更省電。TFD的著重特點在於在“高畫質、超低功耗、小型化、動態影像的顯示能力以及快速的反應時間”。TFD的顯示原理在於它為LCD上每一個圖元都配備了一顆單獨的二極體來作為控制源,由於這樣的單獨控制設計,使每個圖元之間不會互相影響,因此在TFD的畫面上能夠顯現無殘影的動態畫面和鮮豔的色彩。和TFT一樣TFD也是有源矩陣驅動。最初開發出來的TFD只能顯示4096色,但如果採用圖像處理技術可以顯示相當於26萬色的圖像。不過相對TFT在色彩顯示上還是有所不及。

OLED螢幕: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即有機發光顯示器,在手機LCD上屬於新崛起的種類,被稱譽為''夢幻顯示器''.OLED顯示技術與傳統的LCD顯示方式不同,無需背光燈,採用非常薄的有機材料塗層和玻璃基板,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而且OLED顯示幕幕可以做得更輕更薄,可視角度更大,並且能夠顯著節省電能。目前在OLED的二大技術體系中,低分子OLED技術為日本掌握,而高分子的PLED(LG手機的所謂OEL就是這個體系的產品)的技術及專利則由英國的科技公司CDT的掌握,兩者相比PLED產品的彩色化上仍有困難。

不過,雖然將來技術更優秀的OLED會取代TFT等LCD,但有機發光顯示技術還存在使用壽命短、螢幕大型化難等缺陷,目前多做為手機的外屏。

<相機>

基本上現在的手機相機使用的感光元件分成兩種。

一種是CMOS,.另一種就是相機在使用的CCD。

效果上來說CMOS是用晶片來做模擬。

所以一樣30萬畫數的相機CMOS的絕對是比不上使用CCD的相機的.

而因為成本的問題現今大多數的手機使用的全都是CMOS。

至於詳細的比較則要等到介紹數位相機時再討論。

另外,在一般手機上都只用數位變焦,只有較高階的手機會使用光學變焦。

<娛樂>

手機的娛樂目前已經是五花八門,基本的娛樂則有網路、簡訊、遊戲、鈴聲…等。

較高階的手機則有類電腦作業系統的功能。

<連結傳輸>

連結傳輸指的是與電腦連結的方式。

常見的傳輸方式有USB、紅外線、藍芽、記憶卡。

USB傳輸相信大家都很了解,比較需要知道的是USB傳輸也可以順便進行充電。

紅外線傳輸目前使用不廣,因手機與電腦需要互相瞄準,且穿透力不高。

說到藍芽,不得不說其歷史,關於藍芽(Bluetooth)這個名字,倒是有個有趣的起源:西元十世紀時,挪威有個維京國王Harald (哈拉德藍芽;Blatand為丹麥文字,相當英文的bluetooth) II (940-981),統一了丹麥(Denmark and Norway),成為維京人的英雄•Ericsson將其新的無線電介面的Project命名為「藍牙」(Bluetooth),大概是希望藉由 Bluetooth 統一介面規格,成為一個世界標準,而「藍牙」譯名變「藍芽」或許是為了看起來比較文雅吧!藍芽組織也希望能在一個標準之下整合所有的無線電子短程通訊產品。

藍芽是一種可應用在電腦、行動電話、及其他家電用品上的無線傳輸技術。藍芽(一種晶片)的運作原理是在2•45 GHz的頻帶上傳輸,除了數位資料外,也可以傳送聲音。每個藍芽技術連接裝置都具有根據IEEE 802標準所制定的48-bit地址;可以一對一或一對多來連接,傳輸範圍最遠在10公尺。藍芽技術不但傳輸量大,每秒鐘可達1MB,同時可以設定加密保護,每分鐘變換頻率一千六百次,因而很難截收,也不受電磁波干擾。1994年間瑞典Ericsson有個專案Project,主要是發展一種低功率的無線電介面,以取代原有行動電話(Mobile Phone)與其週邊附件(handset、PC cards、desktop devices)間繁雜的連線。1998 年2月由Ericsson(易利信)、Nokia(諾基亞)、IBM、Intel(英特爾)及Toshiba(東芝)等含蓋了通信、 電子、電腦三大領域的五大廠商,共同成立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藍芽特益/共同推廣團體(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共同發展此種低功率、短距離的無線電通信技術,而將這種新的無線電通信技術命名為「藍芽」(Bluetooth)技術。至1999年6月止 SIG 共有751個會員•其中包括了Compaq、Dell、Motorola、3Com、HP、Lucent、TI及Sumung等世界性廠商,成員們並同意制定一套免權利金的標準以降低Bluetooth技術成本並使之快速普及•台灣也於88/4/13成立無線通訊聯盟積極參與Bluetooth相關產品開發計劃已有多家廠商加入包括宏痋B神通、英業達、廣達、仁寶、華碩、明痋B羅技、致伸、華邦、工研院電通所及資策會等。

記憶卡傳輸則是在手機上使用小型晶片記憶體進行儲存,再利用讀卡機在電腦上進行編輯。目前較常見的手機記憶卡有:SD、MMC、RS-MMC、Mini-SD、T-Flash MS-DUO、DV-RS、MMC。

在選購記憶體時需要注意的是,各種手機有不同的記憶卡,目前以MiniSD較為普遍。其它需注意的是電壓大小,有分高低電壓,若電壓不同則無法使用。

<作業系統>

目前手機常見的智慧型作業系統有Windows、Symbian、Linux。

其功能幾乎可比擬PDA,似乎已成為未來手機的趨勢。

至於一般手機都使用封閉式作業系統,通常各廠牌都有自己的系統。

購買手機時需注意廠牌的作業系統穩定度,以免遇到手機當機的窘狀,還須送廠維修,得不償失。建議選擇大廠的手機,因其品質和保固都有一定的水準。

<品牌>

在品牌的部份實在是五花八門,以國產來說目前第一大家是ASUS,在2005年七月份之銷售量已超越OKWAP成為台灣第一大廠,至於BENQ則在前幾年買下歐美大廠” Siemens”,不過仍然是獨立的兩個體系在運作。多普達在國外賣得可是呱呱叫,以高階手機來說似乎已成為首選,可說是台灣之光。

國外的話,日系以Sony Ericsson、Panasonic、Sharp和NEC較具代表性。

韓系手機以LG、SAMSUMG、innostream為代表。

歐美則是Nokia、Philips、Motorola為代表。

再次強調選購時建議以大廠的手機為首選。手機上,幾乎可說是一分錢一分貨,像NOKIA的價錢大概是其他牌子的1.5倍,但平均使用壽命卻是2倍。

反正說這麼多也只是希望大家能對手機有多一點認識,在採購時才不會被店員騙錢。也可以向其他同學炫耀唷一o一!

========================================================

此篇是我為了資訊社課而打的講義,

想說資料還算齊全,也花了我不少時間,所以貼上來給各位參考參考。

若打得好不要忘記給個推唷︿︿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