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去你的國英數!我要顛覆傳統!


Recommended Posts

DUST,2008/02/19

  我曾經對一位朋友這麼說:「如果一個國家的義務教育沒辦法讓所有人民在畢業後得以融入社會並擁有基本謀生的能力,那這個國家的教育根本是爛透了!」

  筆者現在是大二生,唸的是後段學校法律系夜間部,從高中開始接觸學權後,我漸漸對過去學習的課程產生疑惑,「究竟唸這些鬼東西是要做什麼?」在探索這問題答案之餘,我也漸漸瞭解到,這個社會之所以這麼亂,多半是因為每個人經歷與背景不同,有些東西甚至是大多數人所缺乏的。

  人際關係的養成、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基本的關懷社會的心、理性面對問題的思維、民主素養、樂觀進取的態度、足以用來謀生的一技之長、基本的道德與禮節…,這些是作為一個人幾乎算是必備的能力,但卻不被義務教育所強調,它們挺多被納於某些課程的目標(例如數學的邏輯思考),至於是否真能達到那樣的目標,教育似乎並不過問(目標是一回事,學科成績又是一回事,以現在教育內容來看,這兩者可以說沒多大關係)。不過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必備的能力幾乎不見於義務教育體系中,或者應該這麼說,就算有提供,而且有些學生也具備那樣的能力,這多半是因為學生自己的個性與過去的經驗帶來的,而非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產生的必然結果,重新重視這個問題還只是消極的做法,筆者認為教育真正應該做的,是必須抱著「一定得讓所有人都學會這樣的能力才行!」的決心,這才是作為義務教育最大的價值所在,它必須讓人們得以學會一些必要的能力。

  現在的教育內容過於強調空洞無用的知識,雖然教育設計者可以天花亂墜地描述出每門學科的理想目標,但那些目標是否是被需要的,甚至可以比上述筆者提到的能力更迫切,不無疑問。而且筆者的同儕們與自己本身都有相同的描述:「那些國高中的知識大部分在大學以後就忘光了,老實說用到的是少之又少。」我不禁懷疑這樣子的教育成果到底能做什麼,也許那只是在考驗學生「能不能繼續升學」的遊戲,而遊戲內容跟獎品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嘗試用兩個方向來思考,一個是義務教育用來作為未來升學後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好比如果我要唸醫學系,那我的生物基礎得學好,但是不是所有二類相關科系都得學會物理化學跟文言文,而且所有升大學的人都得學好國中國小的課程才有能力上大學?這可以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條件,甚至侵犯了那些基本課程學不好卻對大學某些科系很有興趣的人的受教權,也讓許多原本可以成為專才的學生喪失了接觸那些學科的機會。雖然筆者不想這麼說,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根本在浪費人才,讓他們陷入一點都沒興趣的知識泥淖裡無法超生!」

  第二個思考是,這些空洞無用的知識本意並不在於讓學生打好未來學習的基礎,而是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本來就是必要的。這樣的觀點會回歸到筆者先前所論述的,什麼知識、能力才真正重要,而且是重要到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它?當還有人沒辦法學會時,那代表教育不夠努力,只有這些能力都學會後,其他知識、能力才有納入義務教育的空間。綜觀整個社會,我們都很清楚很多人缺乏了許多必要的能力,所以才會有治安問題、才會有拾荒老人、才會有政治流血衝突,如果這是每位國民所不欲見到的,那就應該透過義務教育徹底解決它。現在中小學校所具有的學科知識,我想不會有哪一科比這些問題的解決來得重要了。

  筆者很清楚教育設計者那種對通才的渴望,現在的大學教育也漸漸被強迫要求學生學習通識課程,筆者得提醒,世界上有相當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專才,當你丟了一堆多餘的負擔給他們,也許他們根本無法爬到那樣的境界。這在台灣是容易想像的,當我看到一位對法律、對政治有極大興趣的人,礙於高中基本學科能力的限制,他永遠無法受到優秀的大學相關教育,因為興趣而激發的無限可能,也因這樣的制度而被抹滅了。

  當然,這樣的主張並不是要說我們完全只顧著發展學生某樣知識即可,而是應該提供大量選擇的環境,讓學生自己選擇與接觸,而非用強迫的方式來達成,自然就能培育出通才,並且顧及專才的型塑不受到阻礙。

  這些思考若要徹底執行,涉及到的問題層面很廣,應小心謹慎為之;義務教育的目的應該要重新被探討,問問自己:「人需要什麼?」我想很快就能有答案,希望這些建議能帶給教育政策規劃者一點新的思考,共勉之!

—————

你可能會同時對這些文章感興趣:

教育純知識的辯證(DUST,2008/10/13)

教育NO蘇巴拉系(DUST,2008/12/24)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DUST,2008/02/19

綜觀整個社會,我們都很清楚很多人缺乏了許多必要的能力,所以才會有治安問題、才會有拾荒老人、才會有政治流血衝突,如果這是每位國民所不欲見到的,那就應該透過義務教育徹底解決它。

灰塵會有這個論點,背後應該有一些想法吧?

我不太清楚這個論點是怎麼推斷出來的:「因為許多人缺乏必要的能力,所以才會有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能否邀請灰塵分享?

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定得讓所有人都學會這樣的能力才行!」和「應該提供大量選擇的環境,讓學生自己選擇與接觸,而非用強迫的方式來達成」之間是否有矛盾?你要如何在教育設計者決斷「他們應該學這個」和「讓學生自己選擇」間做評斷?

此內容已被編輯, ,由 幻影‧晨星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灰塵會有這個論點,背後應該有一些想法吧?

我不太清楚這個論點是怎麼推斷出來的:「因為許多人缺乏必要的能力,所以才會有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能否邀請灰塵分享?

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定得讓所有人都學會這樣的能力才行!」和「應該提供大量選擇的環境,讓學生自己選擇與接觸,而非用強迫的方式來達成」之間是否有矛盾?你要如何在教育設計者決斷「他們應該學這個」和「讓學生自己選擇」間做評斷?

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一定要學的是指必要的知識能力,這是必修、是義務教育必須提供的。

選擇的部分則是指社會上很多人希望人人都是通才(要求創造力、國際觀、體育能力等等),這些通才教育應該用選修來達成。

至於決斷什麼該學、什麼可以選是個複雜的問題,可參考附帶的第二篇文章。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人際關係的養成、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基本的關懷社會的心、理性面對問題的思維、民主素養、樂觀進取的態度、足以用來謀生的一技之長、基本的道德與禮節…,這些是作為一個人幾乎算是必備的能力,但卻不被義務教育所強調,它們挺多被納於某些課程的目標(例如數學的邏輯思考),至於是否真能達到那樣的目標,教育似乎並不過問(目標是一回事,學科成績又是一回事,以現在教育內容來看,這兩者可以說沒多大關係)。不過這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這些必備的能力幾乎不見於義務教育體系中,或者應該這麼說,就算有提供,而且有些學生也具備那樣的能力,這多半是因為學生自己的個性與過去的經驗帶來的,而非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產生的必然結果,重新重視這個問題還只是消極的做法,筆者認為教育真正應該做的,是必須抱著「一定得讓所有人都學會這樣的能力才行!」的決心,這才是作為義務教育最大的價值所在,它必須讓人們得以學會一些必要的能力。

這些一個人必備的能力,除了一技之長外,似乎無法從現在義務教育授課的方式來習得。

或許可以有不同於課本+黑板的教育方式,不過我腦袋一時實在一片空白。

感覺國中小有一門科目叫做「輔導活動」(還是什麼我忘了),比較接近於這些能力的養成。

但就如同樓主所說:不被強調。

可感覺若以現在強調國英數等等的方式(也就是考試以及較多授課時數),似乎也不見得能養成這些能力。

可能就像大家都知道批判性思考的重要卻不見得會批判性思考;大家都了解何謂民主素養跟道德,卻不見得有相符的素養與道德標準。

這麼說來似乎應當讓這些必要的能力成為理所當然的事,而不是刻意去教授。

這樣講又好像不應當在義務教育中強調他的存在了。@@"

所以我想到一個方法。

如果能夠如果樓主所說,提供大量的選擇環境,選擇自己想接觸的領域及習得一技之長。

至於那些「學習的基礎能力」以及「身為人所應必備的能力」則是在學習一技之長時潛移默化呢?這樣是否可行?

我想到什麼就直接打了,請多指教。(A)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 1 month later...
  • 3 weeks later...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