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uluan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81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 Days Won

    4

文章 發表由 Chiuluan

  1. 深藍的各位大家好:

    還記得之前建中的替身採訪事件嗎?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但奇怪的地方就是:平平攏是高中生,為什麼只有建北的學生受到關注?難道其他上榜的人都不是同樣苦過來的嗎?還有,為什麼校方可以准許媒體進入校園採訪學生?

    我覺得每年的學測/指考就是新品發表會,所有的媒體都在等待今年工廠(學校)又會有什麼新品上市,隨後便大肆宣傳,並挑選出各種符合社會印象的產品,並發表評測(例如某甲家境貧寒,因而發奮考上臺大醫科等等)。而學校可以在這個循環中得到好處(宣傳),自然不會去阻止這個現象。但是,學校真正在意的什麼?是今年前幾志願有上幾個人?還是有多少人考上他的理想?因此,雄中雄女的學生決定發起這項活動,希望藉由連署,讓社會聽到學生們的聲音:「我不想受訪!」

    活動網址(內有連署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53855801888724

    【終⽌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製造神話】  


    下星期⼀(2/25)學測放榜⽇在即,考⽣在等、家長在等,他們緊張得合情合理。但台灣特有的風景是:放榜⽇在即,校長在等、媒體在等、學校在等,整個社會都在等。
    等什麼︖他們等的是:⼀放榜,採訪通知發出去,記者進到學校來,滿級分榜單貼滿滿。每年⼀到這個時候,報紙版⾯上、電視新聞台裡、⼈⼈⼜中比較的,都是「哪間學校有多少個滿級分」。彷彿「成功」就只有那個樣⼦,學⽣的⽣命裡就只有這點可取,學校拿學⽣的名字貼滿紅榜打廣告天經地義,⽽整個台灣也就只有這件事值得關⼼。

    每年都是同樣的放榜新聞洗版,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新聞,到底意義何在︖  


    |被定型的「成功」,終究是升學主義的形狀| 

    這些新聞或許採訪了不同學校、撰寫了不同的故事,但傳遞的都是同⼀套「成功學」。它給定了⼀塊模板,告訴社會,這些能站在這裡的學⽣,就是「成功」的樣⼦——這裡的「成功」當然是學業上的、在升學考試裡取得的滿分。故這場展⽰不只是純粹無害的故事分享,它所傳遞的訊息再製了升學主義對「成功」的想像,把這兩個字定義在「取得好成績」的框架裡,進⽽要求學⽣去追求、選填某些普遍被社會重視的⾼分科系。在這樣的⽂化底下,學⽣不被⿎勵去探索或開發⾃⼰的興趣和潛能︔⽽就算學⽣有了⾃⼰的志向,也時常被迫不能⾃主的選擇,扼殺了更多元的⾃我實現可能。


    |「成功」只要努⼒︖階級擺在哪裡︖|  

    2002年,台⼤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發表論⽂〈誰是台⼤學⽣︖〉,指出階級在聯考制度中的決定性影響,打破「聯考制度最公平」的迷思︔2016年,聯考時代早已結束,駱教授再推出〈誰是台⼤學⽣ 2.0〉,告訴社會:不平等並沒有隨著聯考時代⼀同結束。  
    許多學術研究都說明了,除了個⼈努⼒之外,原⽣家庭的階級、經濟狀況、⽗母教育程度等都在學⽣的學業成就裡佔有決定性的因素,考試從來就不是⼀場平等的競爭。但放榜新聞只是⼀味的將滿級分的學習成就當作努⼒的成果,對這樣的因素和不平等被視⽽不⾒,進⽽消去了對制度本身的反省。或許有⼈會說,每年的放榜新聞也包含了對出身清寒家庭和身⼼障礙學⽣的採訪,但在缺乏對制度本身根本性反思的情況下,這樣的訊息比起是對其他出身中下階級學⽣的⿎勵,更多成了對制度的矯飾和痛苦的來源:翻轉階級的神話(神話只是少數,更非常態),將所有制度的不平等形塑成個⼈不夠努⼒的後果。不平等的制度在放榜新聞裡逃過⼀劫,學⽣卻得承受更多的責備。  

    |學⽣的故事,社會的消遣,能有多嗜⾎︖|  

    ⼀位前年的受訪者和我們提到,當時在校長和主任⼀⼀介紹完受訪同學後,媒體就開始追問他們「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如果回答沒有,媒體則會繼續追問或誘導他們說出關於⾃⼰家庭等私⼈資訊,甚至在四⼗分鐘的訪談結束後,還留了兩位「故事特別精彩」的同學下來受訪。比起表揚學⽣或是賦予學⽣話語權,放榜新聞更多是刺探學⽣私事,再將其剪裁為符合⼤眾胃口的故事,以製造話題或衝⾼點閱率。學⽣多半沒有和媒體應對的經驗,也不曉得說出口的話會如何被媒體呈現,斷章取義、做出荒謬結論更是時有所聞。那不是學⽣的錯,該負起責任的,是嗜⾎的媒體,和沒有盡到保護責任、甚至是本身就參與製造這些新聞,無視於學
    ⽣可能遭到輿論傷害的校⽅。  
    |不要再推拖,終⽌學校和媒體的共犯結構|  
    放榜新聞的問題和亂象存在已久,在學⽣或網路社群中不時會⽿聞對此現象的不滿和批判,卻從未⾒學校和媒體有更全⾯性的回應或檢討︔⽽學校和媒體在⾯對關於這些現象的指責,也往往將問題歸咎到家長要求、社會期待、閱聽眾接受度等藉⼜,試圖在身為教育者或媒體⼯作者應盡的責任和應有的倫理中開脫。這樣的現象絕非只是某⼀⽅的責任,⽽是學校、媒體、社會等多⽅構成的共犯結構︔社會⽂化或結構下的不得不然也絕非藉⼜,學校和媒體都握有相當的權⼒,唯⼀不發起改變的理由,不過就是:他們寧願繼續把學⽣當成炫耀辦學成果的榜單和收視率、點閱率來源。  
    作為學⽣,我們要求學校停⽌在學測、繁星、第⼀階段申請、第⼆階段申請、指考、指考分發等結果放榜後,主動發送採訪通知、主動將學⽣成績或錄取結果資料洩漏給媒體,並拒絕接受相關採訪︔作為學⽣、閱聽眾、公民社會的⼀份⼦,我們呼籲媒體停⽌報導放榜新聞、停⽌探查或報導學⽣個⼈⽣活和隱私、停⽌發佈迎合和強化升學主義觀念的新聞,⽽能善⽤
    第四權的監督⼒量,檢討升學制度中的缺失和不平等,並持續關注教育改⾰等議題,讓理想的教育能夠成為現實。  
    下星期⼀(2/25)學測放榜在即,相信⼤家都知道,放榜最忙的就是校長和媒體,急著找滿級分的同學拍照訪問上新聞,接著展開⼀場跨越南北縱貫全島的滿級分⼈數競賽。我們認為,這套歪風加深了升學主義下對成績和「成功」想像的迷思、忽視升學體制中的階級問題、助長了把學⽣的私事當成新聞賣點的嗜⾎⽂化,更有害新聞品質與閱聽眾素養的提升。因此,我們想要對此提出⼀連串反制活動,尋求改變。

     

  2. 嗨,今天是2019年2月20日

    我聽說昨天23:54有兩百年來最大滿月

    晚上起肖撐到十一點跑到頂樓拍

    以為會看到比臉大的月亮ლ(´ڡ`ლ)

    結果發現是「剛好在元宵節發生的年度最大滿月」

    看起來跟平常沒差多少

    哇咧我還特別花了十幾分鐘校正腳架

    今天早上險險起不了床

  3. 如果我的話應該是轉系考吧,畢竟私醫聯招要跟好幾個學校的學生競爭,更遑論指考了。況且指考的數學通常會比學測更難,再說經過了三年,通常高一二的書應該也忘了不少。最壞的狀況是你學也休了,書也唸了,拚了半年卻發現自己上不了。還有,就像你說的:「要在半年內熟讀普生、化學及英文並且練習題目,擔心準備時間不夠。」除非你有非凡的意志力,不然半年要讀完這些真的不容易。如果你不是很不喜歡現在的學校,或是非某校不讀的話,建議去考轉系考吧!

    加油d(ゝc_,·*)

  4. 剛剛發現深藍動態的點擊數從2016起算已經突破十萬了✩°。⋆⸜(* ॑꒳ ॑* )⸝✩°。⋆⸜(* ॑꒳ ॑* )⸝✩°。⋆⸜(* ॑꒳ ॑* )⸝

    https://i.imgur.com/yThGVl2.jpg

    (話說我從98900左右就開始等了

    恭喜恭喜

    祝福看到這裡的大家新春如意、萬事亨通

    (今天除夕吔

    • Like 1
    • Haha 1
  5. o(*≥▽≤)ツ┏━┓

    笑到袂振袂動(XD

    分享一個之前在PTT看到的笑話:

    小明去墾丁玩時覺得肚子餓
    於是走進了滷味攤隨便夾了豆干、海帶、百葉豆腐、豬皮和甜不辣
    這時他看了錢包
    發現沒零錢只有千元鈔票
    就和老闆說: 「不好意思我這邊只有一千塊而已」
    老闆:「沒關係,我幫你把甜不辣放回去」

    (話說咱家的桌機也還是XP

  6. 應該是吧

    我猜他可能在火車上那件事之後就對妳有好感,但又沒有接觸的機會,後來主動開場的方式又滿矬的[而且也太直接了吧⁄(⁄ ⁄•⁄ω⁄•⁄ ⁄)⁄],怕給妳留下了壞印象(畢竟普通熟的話不會特別在意男朋友,而且他看起來滿積極的),不然妳下次遇到時再問問看吧。

     

    (話說妳怎麼發了兩次

    • Thanks 1
  7. 簡單來說,配子體/單倍體世代就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精卵(配子)的世代,而且是單套染色體;而孢子體/雙倍體世代則是負責產生孢子的世代,染色體是雙套。

    它們的世代交替過程如下:

    孢子體產生孢子→發育成配子體並受精→發育成孢子體世代(植株)→…………

    有些配子體是只產生精或卵的單性配子體,如苔蘚、土馬鬃等;還有一些是雌雄同體的雙性配子體。像蕨類的原葉體,同時在靠近頂端缺口(中褥)的地方有藏卵器產生卵子;在靠近假根(固定用構造)的地方有藏精器產生精子,精子和卵子最後會在造卵器結合並發育成幼株。

    蕨類的配子體

    http://web2.nmns.edu.tw/botany/most/img/most7_03.gif

    苔蘚的孢子體和配子體

    https://pic.pimg.tw/carol614/49eefdb0db27b.jpg

    而孢子體世代是植物可以產生孢子繁殖後代的一種型態,一般來說越進化的植物的孢子體會越發達,像苔蘚的孢子體就只有小小一枝,但蕨類和種子植物的孢子體(種子植物生活史中也有孢子)就是植株本身。

    如果你想知道更詳細的解釋,建議你可以去搜尋葉綠舒的「我們都是孢子體」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