衖追命

可發文群組
  • 內容數

    17
  • 註冊日期

  • 最後上線

文章 發表由 衖追命

  1. 小弟對經濟學方面的知識也不擅長,但從基本的觀念中,還是可以發現用GDP評斷古代經濟發展的盲點。

    先引用維基百科中計算GDP的公式。

    國內生產總值 = 私人消費+投資+政府消費支出+(出口-進口)

    這條計算公式也可以寫成:GDP = C + I + G + (X - M)

    連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BD%E5%86%85%E7%94%9F%E4%BA%A7%E6%80%BB%E5%80%BC&variant=zh-tw

    接著是有關國民收入的解釋。

    重要的是這一句

    國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連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8B%E6%B0%91%E6%94%B6%E5%85%A5&variant=zh-tw

    古代的中國是以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為主。但這些佔了相當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卻不被列入GDP的計算中。廣大的中國農民一直是支撐統治階層的賦稅來源,與西方相較之下,中產階級在中國不但少,在官商勾結,甚至官就是商的情況下,反而不是納稅的主要來源。

    而中國傳統中的重農抑商,固然有著降低農民所得稅率的傳統,但與之相較的是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舉個例子,漢朝初年田租是「十五稅一」,景帝時改為「三十稅一」,唐代甚至變成四十稅一。但除此之外,還有勞役跟人頭稅要交,還有眾多名目的稅金,如:單身稅和代役錢等等。

    清朝初年遇到的內亂外患會比晉朝少?光是層出不窮的南明起義軍就已經夠麻煩,更不用說三藩之亂,滿八旗在入關後迅速腐化,康熙年間的戰鬥幾乎倚靠綠營。至於統治者內部的矛盾,多爾袞跟鳌拜還不夠嗎?康熙末年嚴重的官員貪污腐化,若非雍正雷厲風行的大力整頓,如何延續盛世?清代的文武分途讓將領宗是難以擁重兵作亂、強化的中央集權更甚明代,祕摺制度增加中央對整個官僚體系的掌控度、儲位秘建法、攤丁入地等等,這些制度的建立,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清朝政治制度的完善。最後,所謂的歷史必然性在這裡並不適用。

    另外要強調的是,晉惠帝不是白痴,他是無能平庸又不知民間疾苦。說點政治味濃的比喻,就像當今的「騜」吧!(違反版規請提醒,小弟會自行修改)

    本人對經濟學的認識必定比兄臺還差,但就以我所知道的,評斷一國國力時GDP是個十分重要的依據,或許其中有諸多的盲點,但相對來說這還是較為客觀的依據。且就以你提供的公式來看,私人消費似乎與人口數有些關係,為何清初GDP帳目數字會低於明末,這是我較為疑惑的部份。

    關於晉朝與清朝的比較,兩者相差千餘年,我覺得有點不倫不類,但多爾袞與鳌拜的爭執和八王之亂實在無法相提並論,南方起義軍與清朝正規軍實力的相差之大是北方游牧民族與晉朝軍隊之間的差異無法比擬的,簡單的說,我依然認為拿晉朝的失敗來襯托出清朝優良的統治者及制度是不妥的。

    至於我所謂的"必然"並非指歷史的必然性,而是一般經濟學家所觀察到的普遍現象,當有巨大破壞結束後,經濟都會有相應的復甦發生,假設沒有復甦出現,人口又以這麼瘋狂的速度增長,將會是一場更大的災難,17~18世紀的中國並不是火星,這樣的經驗法則自然多多少少適用。有關於清初制度強化中央集權的優劣我闕疑,或許在當時看似是好事,日子長遠就會出現其弊端。

    最後晉惠帝到底是不是白痴各家有各家的說法,許多儒者毫不留情的說他是白痴,也有現代人說晉惠帝並不符合今日醫學對白癡的定義,但從他在歷史上留下的表現,我推斷假若他是清朝皇帝,不只沒有復甦現象的產生,下屬之爭及地方民變都只會愈搞愈大,自然是稱不上是合格的統治者。

  2. 從財政狀況來解讀是因為受近代資本主義的影響所致,以中央收入來評斷國家財政,但是卻忽略國家薄賦減徵的政策。這算是中國傳統重農抑商及小農經濟的特色,中央不一定有錢。像宋朝被人們稱道的稅賦收入高,固然是奠基社會經濟的繁榮發達,但也有部分原因是中央的重稅和往京城集中的政策所致。因此單從財政狀況來判斷國家強弱有失公道。此外,大亂之後的統一,雖然會有復甦現象發生,但昏瞶無能的朝廷也無法維持長久穩定。康雍乾盛世持續一百三十多年,單單用復甦現象來解釋,未免以偏概全的太嚴重,優秀的統治者與政治體系在這段期間必然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不然,看看西晉的情況,同樣是大亂之後的統一,為何就無法締造太平盛世,而是迎來一連串的動亂呢?

    財政稅收觀念我不是很懂,不敢妄作批評,但你所說的重稅稅率大約是多少?(宋因稅率高而造成民變的次數似乎不多)。如果從GDP著手,今日學者估算的晚明到清初的國家生產力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兩個時代的GDP

    1600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96000百萬國際元

    1700年(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82800百萬國際元

    再從兩個相同時代的人口來看

    6069萬 (公元1578年)

    14341萬 (公元1741年)

    p.s. 一時沒有詳細的個別年代數字,只能抓幾個顯著年代的數字來檢視

    有時候所謂的「盛世」只不過是主觀的情感觀念,在經歷明末流寇及瘟疫肆虐之下,清初一百餘年的"相對和平"對人民來說就已經算是盛世(我懷疑其中還有清朝統治者的宣導,滿清的文字宣傳是很厲害的),而晚明人民都已經過慣富裕日子了,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所屬的年代稱的上是盛世(曾經看過一位學者以現代經濟角度檢視晚明至清初的經濟狀況,得出明朝庶民生活水平事實上不會比清差,而康雍乾盛世只是歷史發展必然的結果,只要沒有像司馬衷之類的白痴皇帝出現,基本上中國在這段期間都會出現"盛世")。但當然不能否認晉朝統治者是更加的昏庸,雖然統一天下,內部宗室之亂以及之後的五胡亂華當然無法有復甦的機會,但要說清朝真的有"優秀的統治者與政治體系",我亦認為這也犯了以偏概全之誤。

    上述GDP資料來自http://www.ggdc.net/maddison/Historical_Statistics/horizontal-file_09-2008.xls

  3. 壬辰倭亂中國慘勝還須討論,中國共傷亡三萬人,日本傷亡十餘萬人

    說是慘勝不知道是以哪方面下的定論?

    壬辰倭亂對中國的影響在於軍費開支確實對明國庫帶來負擔

    但真正因戰爭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及社會制度崩壞的還是李氏朝鮮本身

    至於廠衛雖說給外界帶來十分不良的印象

    但就以壬辰倭亂來說,錦衣衛從日軍探聽許多消息,對戰爭的貢獻不可抹滅

    晚明政府財政確實是亂糟糟的

    但請不要忽略當時西葡在美洲生產的白銀有很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國

    一般人對於明朝的印象很多時候是受到清朝統治者的影響

    仔細比較兩朝的財政狀況,事實上清不比明強

    所謂康乾盛世只是中國在經歷明末大動亂後的正常復甦現象

    明朝皇帝確實有很多驚人之舉,但清朝皇帝除了幾個常上電視連續劇的之外

    好像也和明中後諸位皇帝等級類似...

  4. 之前我看過ㄧ本關於的杜拜的書

    上面說阿聯人並不在乎所謂的意識形態(只在乎錢)

    為了經濟利益他們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友好,包括阿拉伯世界的公敵----以色列

    之前中國就曾示意阿聯不要和台灣太友好

    但阿聯反問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台商可以到中國做生意,政治人物也互相訪問,阿聯就不行?

    這大概就是其他國家都對台灣冷漠,阿聯看起來好像顯的和我們比較友好的緣故了

  5. 寫這文章的根本搞不清楚狀況。

    美元之所以是強勢貨幣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他是全球製造業的最終進口國,每年入超7000億美金給全世界賺,這也就是美國為何會有如此龐大赤字的原因。

    赤字不好?錯了。當你欠銀行100萬,銀行擁有你;當你欠銀行100億,你擁有銀行。於是美國經濟牽動全球經濟,美國想借錢,各國還搶著出借,更不可能催帳,只希望美國欣欣向榮,還了舊債繼續借更多新債。

    當然美元「成為」強勢貨幣的原因沒那麼簡單,用強大的國力建立的美元計價經濟體系相較之下可能才算是主因。但是就算建立了這個體系,如果美國不是用他巨大的貿易入超綁死全世界的製造業甚至金融業,那美元也不可能強勢六十幾年。

    人民幣不可能成為強勢貨幣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內需市場並不很大,目前中國製造的商品仍然是以外銷歐美為主,而這就代表人民幣其實是受制於人的,很容易被歐美國家的貨幣政策牽連,獨立性不夠高。

    (這篇文章提到日圓就是搞不清楚狀況,誰都知道日本是個嚴重依附外銷的國家,政府長期刻意壓低匯率,原本就不具有強勢貨幣必備的條件)

    中國成為美國第二大債主看起來好像吃定美國,事實上是跟日本一樣被美國吃死,經濟受制於美國更深。

    更重要的,我前面提到,目前的全球市場是以美元計價的。也就是說,石油、農產品、各種礦物等等的資源,全部都是用美元做「計價單位」。也就是說,美國甚至可以藉由一些貨幣政策來操作這些資源的價格,再加上原本美國就是這些資源的最大買家與賣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輸出國),所以這些資源的價格根本就和美國緊緊相依了。

    中國除非能夠脫離現在的外銷經濟,增強消費能力,擴大內需市場,成為像美國一樣的進口國,否則人民幣根本沒有希望成為強勢貨幣。

    學長說的很對,人民幣、日圓匯率長期被本國央行控制,假設真正成為國際貨幣,貨幣升值所帶來的出口降低不是中日兩國能承擔的。但我還是看好十到二十年以後的中國,就G20來說,很多經濟學家都對中國在這次會議的表現有正面評價,以後很可能會逐漸走向G2的格局,即中國和美國。

  6. 根據我的了解,古代朝廷應該是有人專門負責抄書的。

    我在看資治通鑑原稿時,司馬光常常省略很多地方不寫,資料說那是因為省略的部份是要引用其他文獻的文句,司馬光就可以把這些抄錄的工作丟給朝廷專職的人抄寫,以節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