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係電影,為何如此受熱捧


Recommended Posts

致青春係電影,為何如此受熱捧?

real_01.jpg

當天邊那顆星出現
你可知我又開始想念
有多少愛戀只能遙遙相望
就像月光灑向海面
……
--李健《假如愛有天意》

這首歌是李健在韓國青春片電影《假如愛有天意》主題曲的基礎上填詞完成的,首次演唱就獲得了觀眾的極大讚賞,也助李健獲得當期《我是歌手》的冠軍。青春係列的歌曲是伴隨著青春係電影而出現的,歌曲的廣泛傳頌也算是借力了電影傳遞給人們的懷舊情愫和青春紀念。當下,無論是正在製作的《原來你還在這裏》,還是目前在票房上大賣的《梔子花開》,人們對致青春係列電影的熱衷再一次達到了新高度。

致青春係電影多數改編自多年前出版的青春小說,這些小說自帶龐大的粉絲群,小說出版時正在讀中小學的讀者們現在已成長為大學生、白領,這正是電影消費的主流人群。在這個流行懷舊的年代,觀眾們對其中的“青春回憶”的情感共鳴也無疑是青春小說改編的電影收獲票房的法寶。那麼,除了原著黨“忠心耿耿”的功勞之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致青春係電影為何會大賣?

real_02.jpg

先不說電影中顏值超高的男女主角的號召力,只從電影的內容出發,我們來談談人們心中的“青春物語”。

毫無疑問,影片中的故事都發生在主角的中學和大學時期,這個時期是人們所說的“青春季”,那麼,青春季是什麼樣的呢?

我想,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愛情、初戀、暗戀、失戀、友誼等詞語。青春包含了太多美好、遺憾、痛苦和心靈蛻變,是我們的回憶中最無法忘卻的一段,也是我們懷揣夢想、暢想未來的時期,那時的我們單純、可愛、充滿激情,以為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改變這個世界,以為只要按部就班,一切就不會改變,包括愛情。

但是,這些還遠遠解釋不了青春,青春充滿了變數,我們會搬家、會轉校,父母會吵架、甚至會離婚,同學還會出國、會背叛……青春沒有那麼多美好,青春的色彩不止有暖色調,還有冷色調……

一、懷舊心理,“奪回”青春

懷舊(nostalgia)的英文詞彙來自兩個希臘語詞:Nostos(返鄉)和Algia(懷想),是對於某個不再存在或者從來就沒有過的家園的向往。懷舊是一種喪失和位移,但也是個人與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糾葛。在懷舊的社會學研究中指出,青少年時期是對懷舊體驗有著特殊重要性的人生階段,很少有人生的其他轉型像從青春期到成人的轉型那樣複雜、對比強烈以及持久地充滿著命運的不確定性,因此青春期是作為人生其他階段懷舊的原型框架。青春係電影為觀眾建構了一個關於青春懷舊的想象性的公共空間。

觀賞青春係電影,可以讓觀眾再次體驗記憶中的情景,模糊的情境和人物,會讓人們不自覺地將其美化,這是大腦機能的直接反應。看到男女主角面對愛情的困擾、糾結、痛苦時,觀眾甚至可以回想到年輕時的自己面對此情此景的應對方式和內心感受,好像自己又重新回到了校園時光。人生就是一場旅行,而青春無疑是這場旅行中最精彩的風景,因為逝去所以珍貴,因為短暫所以永存。電影主創們正是抓住了觀眾這個心理。忠誠的80、90後觀眾也樂意在主人公兜兜轉轉的情節中尋找自己青春的影子,於絢爛光影的快速閃回中,回味一把早已遠去的青春味道。

二、寄托夢想,“逃離”現實

青春係電影留給觀眾太多的想象和感慨,人們在觀賞的時候,會用自己的回憶去填補。而在現實生活中,正處於人生打拚階段的80、90後們,面臨著學業、事業、房貸等重重壓力:堅硬的現實需要迷離的柔軟來撫慰,壓抑的生活需要自由的青春來釋放--哪怕這樣的青春膚淺而又遙遠。籃球、黑板報、白校服等這些裹挾著青春的記憶符號,總有一款能夠擊中觀眾的心靈和錢包;電影的唯美、傷感、純真乃至死亡將過去的記憶加以美化和浪漫化,“那逝去的一切,都將可愛”,因此,青春係電影有著治愈心靈、重溫夢想的力量。

觀眾對電影的認同,往往是觀眾自己的人生脈絡回憶、現今狀況、審美趣味等與影片視域融合的結果。用辛夷塢的話來說,“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 青春電影創作的本意並非只是迎合觀眾的懷舊心理,而更是引導觀眾正確認識青春,理性看待往事,走出青春,面向未來。

https://read02.com/3Q2lfQY.html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