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鄉親為什麼不看多明哥?


Recommended Posts

這是一篇省思近日苗栗一連串國際音樂節活動的文章。

文中也談及劉政鴻政府上台後觸及的許多公共開發與地方文化矛盾的事例,值得大家深思。

撰文者劉介修是苗栗人,台大畢業後目前正在當兵、未來將成為醫師。這些年他與一些客家夥伴致力討論客家青年的出路、故鄉文化的探詢與營造。

他們的相關文章收錄在這個BLOG當中,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http://taiwan-hakka.blogspot.com/

我國小讀文華、國中明仁畢業。最近也和建台、苗中的同學打算在苗栗市籌組一個高中生讀書會,討論文學、或者公共相關議題。目前草創之初,前幾天才開過第一次討論會認識彼此。歡迎各位對文藝、對公共議題有興趣的同學加入。

我們的BLOG在此:

http://www.wretch.cc/blog/miaoliyouth

  

  *

◎劉介修 2009.3.23載於中國時報

苗栗縣政府繼去年邀請卡列拉斯之後,今年更進一步砸下重金,擴大為「苗栗國際音樂節」,加上縣長每日在電視廣告上強力推銷,最後怎會落得「贈票」下場?同樣的世界級男高音,同樣的苗栗縣民,為什麼會有兩樣的票房?許多人認為,「不景氣」影響了民眾的消費意願,或有人說這證明了苗栗人的「文化水平」有待提升。然而,這樣的說法或許不完全,更可能沒有清楚掌握苗栗縣政府辦理「國際音樂節」背後的邏輯。

首先,「國際音樂節」不只是簡單的「向上提升」的文化事業,背後根植著傳統地方政治行動的邏輯。原本民眾支持低落的苗栗縣長,透過一連串的「費玉清演唱會」、「民歌演唱會」滿足了地方父老的胃口,讓原來常自嘆「三等縣民」的苗栗民眾有了「可以像台北一樣」的尊榮。

「卡列拉斯」一票難求,不只是因為「世界級」魅力,更是一種地方社會政治關係展現。在僧多粥少狀況下,民眾往往透過和政治人物的特殊關係取得「贈票」,只有「有辦法」的民眾才能取得,選舉機器和地方社會的交換關係提早啟動。一場場的演唱會辦完,縣長的支持度直直攀升,民眾滿意度居高不下。奏效的策略持續加碼,縣政府更進一步邀請「世界級知名歌手」,試圖以高級舶來品加強效果。

的確,「國際音樂節」為苗栗創造了能見度,不過到底有沒有為地方帶來巨大的觀光商機仍是一個未知數。但可能更為重要的是,為政治人物鞏固了和地方社會的侍從關係。

其次,「國際音樂節」反映了當前台灣小地方的發展困境與迷思,苗栗只是其中一例。劉政鴻縣長一上台,即開始擘畫各種大型的建設,試圖為人口外移老化、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家鄉力挽狂瀾。然而,這些大型的發展計畫仍然沉迷於過去高度「發展主義」的思維,以「發展為名」肆無忌憚地破壞地方自然生態、傳統文化資產。顯而易見的,地方政府無視於後工業經濟的特性,以及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一味地以發展之名,大行縣府暴力。

其實不僅是苗栗,全台類似這樣做法的縣市,也大有所在。單以苗栗來說,近期即出現不少發展爭議,其中最被關切的即是「苗栗古窯」及「後龍科學園區開發計畫」。苗栗縣曾經是台灣重要的陶瓷器重要的生產所在,隨著產業的興衰,遺留的地方陶窯技術與歷史建築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然而,宣稱要發展「文化觀光」的苗栗縣政府,無視「陶窯文化」在地方產業的重要地位,在文建會決定針對高鐵特定區內珍貴的傳統古窯群進行文化資產協商之前,「連夜」帶頭拆除古窯。

在一片金融風暴,科學園區在無薪假中人心惶惶之際,縣政府仍爭取興建「後龍科學園區」。預定地當中影響最劇的灣寶里是台灣西部西瓜重要產地,近來當地居民致力於發展有機農業,透過社區力量建構著屬於在地「有機生態藝術村」。在地民眾甚至不願讓家園淪為工業區,集體驅車至環評會場前大聲說出自己的訴求。

這兩個例子諷刺的是,當地方民眾逐漸從「發展主義」的幻象中醒來,試圖透過社區力量提供地方發展的多元可能之際,政治人物仍然陷在其中不可自拔。各種所費不貲,標榜「國際級」的大型建設與活動,排擠了地方十分有限的預算,更排除了地方民眾實際的需求。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次多明哥的演唱會不賣座,而地方政府沒看見自己的縣民捍衛家園環境和在地文化的努力,卻只是落寞地問「鄉親們,你為什麼不來看多明哥?」(作者為醫師,苗栗人)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只能長嘆!!!

無能力:'(

參加讀書會不需要有什麼特別的能力啊。

只要你喜歡文學、或是關心公共議題,就可以來。

讀書會應該可以提供你不少接觸相關事物的機會。

事實上讀書會就是一個彼此互動,然後共同成長的過程。

我們下次活動是看一部很棒的電影,映後進行相關討論。

應該是在四月底的週日下午。可以留意一下這個版,到時候有空就來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有不同的看法

若強調了本土 客家化

也許是能吸引更多的外地觀光客

像一些鄉土的藝術節 觀光休閒山莊等

但 我不認為多數的苗栗市民會去參與

或許我的想法又過於膚淺

我不會想去參觀客家本土文化的某些活動

對於這些 我已有初步的認識

因為興趣和崇洋心態 我對於外來文化有好奇心及偏好

再說

客家文化不只有在苗栗才有吧?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我有不同的看法

若強調了本土 客家化

也許是能吸引更多的外地觀光客

像一些鄉土的藝術節 觀光休閒山莊等

但 我不認為多數的苗栗市民會去參與

或許我的想法又過於膚淺

我不會想去參觀客家本土文化的某些活動

對於這些 我已有初步的認識

因為興趣和崇洋心態 我對於外來文化有好奇心及偏好

再說

客家文化不只有在苗栗才有吧?

討論這個議題,並不是全盤否定政府引進國際表演到苗栗來。事實上,這樣的表演的確有他的價值、而且也滿足了非常多縣民的需求。很多上了年紀的鄉親一輩子待在苗栗,這次是第一次有機會聽到國際級的表演,這也是好事。

我們要討論的應該是更細緻的資源分配的問題。

籌辦這樣的音樂會,投入的是大量的「文化」經費。投注在邀請外國團體的錢越多,則投注地方文化的經費就越少。於是我們必然面臨選擇。我們要的文化發展,是像這種燒錢炒短線的、與苗栗地方完全斷裂的大型表演;還是更細緻的、尋求永續發展的文化投資?

談實際一點,什麼是永續發展的文化投資?

我們可以先把在地文化的想像擴大一點。在苗栗,我們談文化一定多少跟客家有關。但不一定全然只發展「客家文化」。比方說,苗栗縣政府一直在招商,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政府動用文化經費,替苗栗招一家誠品進來,提供大家更多樣的閱讀文化;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政府加強補助民間的社區劇團、樂團?比如我國中的時候就參加過加里山劇團,每週末在文化中心接受現代劇場的訓練,然後巡迴演出;比方「音樂」,很多人對客家音樂的印象可能只侷限在傳統山歌、八音,但事實上這些年客家歌手在樂壇的表現成熟傑出,很多音樂是有魅力而且在主流樂界也佔一席之地的,政府是不是可以邀請這些客家樂手回鄉表演,請他們唱重新編曲過的客家民謠、以及符合現代流行的客家歌,同時創造吸引外界的文化特色與在地連結?

在這邊貼幾首現代客家歌,我覺得都很好聽而且意義豐厚:

義民塚:http://mymedia.yam.com/m/2605999

電影《一八九五》的主題曲。

客家歌手謝宇威和馬修連恩合作的歌曲。

勇往直前行:http://mymedia.yam.com/m/1457430

謝宇威輕快的作品。

桃花開:http://mymedia.yam.com/m/2399535

謝宇威重新編曲的客家民謠。

可以想像一下你跟你阿婆一起聽歌的那種景象吧XD。

細妹汝看:

美濃客家歌手林生祥的抒情歌。大推。

心臟砰砰飆飆飆:http://mymedia.yam.com/m/618274

海角七號裡的馬拉桑,馬念先。

他同時也是客家樂團糯米團的主唱。這首現代編曲的客家饒舌也很屌。

「文化」的本質並不是一種商品。

我們營造、探詢自己的文化,並不是為了要吸引觀光客,而是為了更加認識我們自己、認識我們自己生存的這塊土地。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縣政府做的很多客家展演,事實上只是不斷樣版化客家文化,使得大家想起客家文化就只知道山歌、採茶。但我們知道文化是不斷延續、與時俱進,客家文化的可能性絕對不侷限於採茶山歌。

卡列拉斯、多明哥走了,苗栗還是以前的苗栗,除了可能得到一些經濟效益,關於苗栗本身的文化並沒有太大發展;而如果我們能把錢用在更細緻的地方,籌辦一場客家現代民謠的音樂會、增加社區劇團的戲劇輪演,讓青年有機會與外公外婆互相理解。引進書店,擁有一個永續的文化基地。或引導聯合大學的相關科系,帶動苗栗高中生對於社會、對於故鄉的理解與關懷。我想這種效益才能慢慢累積。

當然這些也只是很粗略的構想。要發展青年與苗栗更細緻的連結,還有賴大家一起努力。學妹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到我們的讀書會來談談,下次時間在四月底,是看電影:)。

鏈接文章
分享到其他網站

請登入後來留意見

在登入之後,您才能留意見



立即登入